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軒轅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古稱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徵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齊壽山位於甘肅天水秦州區東南約三十公裡處,是西漢水之源頭,長江黃河之分水嶺,有齊壽山不大不小,壓著三江河堖之美譽,傳說中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裡。悠久的歷史,賦予了齊壽山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因它是軒轅故裡,使得原本俊秀的齊壽山又添了幾分靈氣。晉·郭璞《水經》載:「帝生於天水軒轅谷。」《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裡,黃帝誕此。」《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裡,軒轅帝生處也。」清水古稱上邽,又屬天水郡管轄。各種縣誌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裡,黃帝誕於此。」
軒轅黃帝的父親名叫少典,是有熊國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嬌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了有嬌氏女兒附寶為妻。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沮水河畔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鬥滿天,如同夜晚一般。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地繞著北鬥星旋轉,嚇得她大聲呼救。此後不久,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二十四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附寶生下一個男孩,因為出生在降龍峽的軒轅之丘上,所以便給這個孩子取名為軒轅。傳說軒轅降生的時候,一片紫氣瀰漫於屋子之中,人們都說:「聖人無父,感天而生。」後人也認為黃帝是神人、聖王、託名、祖先。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黃帝這樣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便更好地處理各種事務。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軒轅之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據說還是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在地上不是更好嗎?」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距離河水很近,且在避洪水向陽的坡地蓋了一間房屋居住,果然很方便,神農這才信服了。
黃帝是當時一位英明無比的部落聯盟領袖,他戰敗榆罔,降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在位時間很久,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他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鹹,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流傳在甘肅清水縣民間關於黃帝的傳說,大多與文獻記載和人文景觀相對應,它們數量眾多,細節精緻,很多都是解釋性的,比如《軒轅出生軒轅丘》《軒轅鼓的來歷》《乘龍歸天》《太皇石》《軒口窯的來歷》等。這些傳說的審美風格或溫暖感人,或神奇瑰麗,或莊嚴肅穆,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在民間的世俗生活之中。清水軒轅黃帝的傳說有著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對研究華夏文明有著重要的價值,對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