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軒轅黃帝夢中見一金甲神人賜他寶鼎一尊,那鼎高數丈,熠熠生輝,名曰「宛胊」。可惜夢裡沒來得及問神將賜鼎何意,那神將就倏忽不見了,黃帝於是召大臣鬼臾區來問,鬼臾區答道:「得寶鼎乃上天的啟示,應該是讓您以鼎計時!」
原來上古時代,無寒暑之明,無四季之分,先民常常耽誤農時,影響收成,黃帝常為此煩惱。黃帝得神將夢中啟示,為了讓百姓明曉四時,於是召集工匠從首山採來銅礦,在荊山之下鑄銅鼎三座,分別命名為「天」、「地」、「人」。
寶鼎既成,萬民歡騰。黃帝以此創立五行,制定節氣,分寒暑四季,百姓們順應農時,種植農作物,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鼎成20天後,正午時分,有五彩祥雲起自半空,一條火鱗金甲、紅光閃爍的赤色巨龍從五色祥雲中探出頭來,徐徐降落,將碩大的龍頭輕輕擱在寶鼎之上,龍鬚飄蕩,直垂到地。軒轅黃帝知道這是神龍來迎接自己升天,於是腳踩金色蓮花,一步步直登龍背,赤龍等黃帝坐穩後,緩緩起身。
群臣和後宮的70餘人見黃帝騎龍升天,不舍與黃帝分離,也都爭相往龍背爬去,有些人沒爬上去,只得抓緊巨龍垂下的龍鬚不鬆手。赤龍劇痛掙扎飛起,扯斷了數根龍鬚,黃帝隨身的大弓也一同掉在地上。龍鬚落地,就長成今天的龍鬚草,大弓墜地,就化為一座大山,就是橋山。
軒轅黃帝在此駕龍成仙而去,於是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仙都」。仙都風景區內還有丹峰山,據說峰頂至今還留有黃帝放置寶鼎的遺蹟。因寶鼎過重,陷落成坑,天長日久,鼎坑積水成湖,人們就稱之為「鼎湖」。
這就是流傳於浙江省縉雲縣仙都風景名勝區的《軒轅黃帝鼎湖峰鑄鼎煉丹升天》的故事。此故事在司馬遷所著《史記·封禪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君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司馬遷為縉雲的黃帝文化做出了經典註解,此後,凡涉及到縉雲山,均以此為據,使縉雲山仙都不僅只是從從神話傳說,而且從史實記載中,奠定了仙都黃帝祠宇的地位,從而與陝西的黃帝陵形成中華民族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北陵南祠」的格局。
而關於「縉雲氏」,從來說法不一,但無論說是黃帝統治時期的夏官,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氏族,或者是黃帝的名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縉雲氏」與軒轅黃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自助黃帝與蚩尤一戰功成之後,被黃帝派遣至今天的縉雲山一代。其後代處於對軒轅黃帝的崇拜於敬仰,遂立祠宇以祭拜。
每一方土地,都有一方美麗的傳說。傳說是連接古代與現代關係的紐帶,也為奪目的風景添注了更加靈動的人文情懷。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古人曾經走過,而今人始終耕耘,那輕淌的湖水,古人曾經洗濯,而今人泛舟暢遊。
當時的軒轅黃帝為百姓憂而鑄寶鼎,縉雲氏後人紀念而拜之,現在這傳統的祭祖觀念,使縉雲黃帝文化源遠流長,又反哺當地的旅遊業增添人文氣息,無愧對黃帝的人文始祖之名。這也正是我泱泱中華,雖歲月流轉,惟民族忠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