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稱雲南昆明某八旬老太太撿垃圾成癮,小區的樓道和院子裡堆滿了垃圾。鄰居表示自家門口也未能倖免,一開門,垃圾就會漫進屋子來,蒼蠅到處飛,老鼠滿地跑,最終受不了搬了家。
據了解,該老太太有退休金,已經撿了十幾年垃圾了,社區幫忙清理過,但過不了多久,就又會堆滿垃圾,協商後,老太太的兒子答應和母親一起把垃圾清理掉。
老人有退休金,撿垃圾不是因為生活所迫,更多的是出於癖好。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被稱作強迫性囤積症。他們狂熱地喜愛收集各種物品,哪怕是別人廢棄不要的破損腐爛物,如一個用過的創可貼,他們都會如珍寶一樣收集起來。用流行的話來說,他們不知道斷舍離,難以丟棄物品,否則會十分難受。舉個例子,患有囤積症的人手指頭受傷了,用紗布進行了包紮,傷口好了以後,他們可能連包紮的紗布都捨不得扔掉,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
有囤積癖的多為老人,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彌補自己的情感空白。拾荒拾撿的不僅是物品,更是心靈層面的荒蕪。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安全感,充實自己的生活,同時又將情感寄託於拾撿來的垃圾上。
老人們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和現在比太差了,經常吃不飽穿不暖,逢年過節才能吃一次肉。雖然後來的經濟條件好了,但童年時期物質匱乏的陰影始終停留在他們的潛意識深處。堆積物品,也是為了避免童年時期餓肚子的場景再次上演。
對於極個別的老人來說,出現這種行為異常不光是心理因素,也有生理上的因素,可能是老年痴呆或者是其他精神類基本的前兆。作為子女,最好是及時帶老人去醫院做檢查。
雖然老人們作出這樣的行為情有可原,但這類行為造成的隱患也是客觀存在的。潯陽一對夫婦住在政府的安置房中,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周圍的鄰居不太一樣,不管是什麼天氣和季節,都喜歡從外邊撿垃圾往家裡邊搬,到了夏天,基本上整個樓道裡都是臭味。不光如此,老兩口的垃圾還著火了,雖然被鄰居發現後及時撥打了消防報警電話,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但其他業主們還是被嚇了一跳。
除了消防隱患以外,過度堆積的垃圾,會導致老鼠、螳螂、蚊蟲橫生,這些動物有傳播疾病的可能,會對周圍鄰居的健康造成威脅。同時,臭味和滿目的廢舊垃圾,也會讓其他業主的心情。
想要改善這種情況,一方面需要社區多做老人的工作,不光要對老人拾撿垃圾的行為進行勸阻,還需要多關懷他們的內心,幫助他們舒緩內心的鬱悶之情,填補他們的情感空白。可以組織聯誼會,鼓勵老年人和同齡人多交流。
另外一方面,需要子女給老人更多的陪伴。現如今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空巢老人,在一些農村地區,老人的獨居率甚至超過了30%,他們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可以看到自己的兒孫。他們和年輕人不一樣,不會使用手機電腦來打發閒暇時光,於是堆積廢物的可能性就變高了。
這就需要子女們經常給父母打電話,交流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瑣事,不要覺得父母老了,不能賺錢了,就是自己的負擔。要按時帶父母去醫院接受檢查,及時發現異常,這樣既可以減輕老人承受的痛苦,花費的金錢相對也要少很多。可以鼓勵父母發展自己的愛好,比如說下棋、書法、養花等,人的大腦就像是機器一樣,越用越靈活,長期不使用的話,患上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可能性就會變高。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