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的為何不多,但作惡卻要了了分明?

2021-01-11 傳播傳統文化自利利他

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第一步是教你能夠保住人身,不墮惡道,把墮惡道的業因統統戒除。太上這一大段,你看他講的善不多,講的惡比善要多兩倍,為什麼?

用心我們很清楚、很明了,希望我們不要墮惡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選擇出家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什麼?續佛慧命,維持發展如來家業,我們為這個。出家之後,我們做到了沒有?

我是個好人,心也好,念頭也好,行為也好,我出家了,我沒有認真去做續佛慧命,去顯揚如來家業,我已經就有罪過了。我們舉個簡單例子,譬如你被任命為一個學校校長,你心也很善,念頭很善,行為也很善,沒有一點缺點。

可是你沒有教學,你沒有為學生聘請好老師,讓學生天天荒蕪功課,你不能說「我很善良,我沒有過失」,你沒有盡到你的職責,那就是你的過失。這個道理不難懂,大家都能夠理解。

我們今天穿上這個衣服,衣食住行接受善信的四事供養,我們做了些什麼?如果沒有認真努力去做,我們穿這套衣服騙取善信的供養,這在佛法講是「盜戒」,我們是盜心,我們假藉佛菩薩的幌子,欺騙一切眾生,沒有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還要破壞規矩,還有嫉妒障礙,幹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為什麼做這個事情?愚痴。為什麼愚痴?貪瞋痴慢的煩惱太重了,自私自利的念頭太深了,念念總是想壓過別人,念念總是希望享受特權階級,不知道這個念頭是罪,正是《地藏經》上所說的

「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罪」,你要是發展到行為上,那罪就更重了。我們這一生還求得度,求了生死出三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希求是個夢想,怎麼能實現?

如果真的要使我們的願望成真,沒有別的,唯有依教奉行。聖賢的教誨天天要讀,思惟經義,將這裡面精要的義理付諸實施,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守規矩,要成人之美,一定要愛惜器物,希望人人都能夠享受到。

常存此心,常修此行,我們前途是光明的;如果違犯,眼前圖一點痛快,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我們要記住的,要認真好好的去學習。

相關焦點

  • 劉奕君:罪高層10年沒戲拍 擁有著「善」「惡」分明的高品質
    劉奕君:罪高層10年沒戲拍 擁有著「善」「惡」分明的高品質時間:2018-05-23 12:41   來源:新浪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劉奕君:罪高層10年沒戲拍 擁有著善惡分明的高品質 這位男演員他擁有著善惡分明的高品質,不僅是在電視劇中善惡分明,在為人處事上也是耿直的讓人佩服,因此早年的他曾因為得罪高層得導致自己事業平淡了十年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 孟子「人性本善」為儒家學說提供依據,仁義道德卻成惡人作惡手段
    >這就是著名的爭論千年的孟子的性善論,「人性善論,水猶就下」。至此,孟子的觀點已經非常清楚了,他主張不要單獨的去分析人性,抽象地看待人性的時候沒有任何意義,而是要去分析人性本身的趨向,而對於這一點,孟子認為人性向善。 王道思想主張以「仁義道德」約束天下 了解了「人性向善」就不難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孟子的觀點為儒家的仁義道德提供了人性依據了。
  • 善不受報啥意思,為何還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呢
    南朝宋時僧人竺道生,主張「善不受報」,說這個做善事沒有功德果報。於是大家就糊塗了,佛教不是講「眾惡莫做,眾善奉行」嗎?我們來探討一下。何為善善,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意思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想一想古人也真有意思,像羊一樣說話就是吉祥美好。在《說文》中:「善,吉也。從誩,從羊。」,如果利益他人的話,可引申為友好等。
  • 太上感應篇解讀:為何有人不斷作惡卻榮華富貴
    雖然全文只有一千多字,要學到精通,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還真的不容易。筆者第一次聆聽《太上感應篇》的講學,就是定弘法師的開示。定弘法師原名鍾森茂,生於1973年,出家前曾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客座教授。他1995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獲經濟學學士;1997年獲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1999年獲該校金融博士。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這是一個人不如狗的的世界,誰要不自顧就活不成 ————《羅生門》那是個天災人禍,生靈塗炭的年代,一位被東家辭退的家將無容身之處,在京都朱雀大街南端的羅生門下避雨。薄暮時分,羅生門下除了這位家將,還有那些腐爛的死屍和想啄死人肉的烏鴉。家丁反覆斟酌,實在想不出來辦法,來熬過這漫長的時光。他想,是餓死還是當強盜呢?當強盜還得有勇氣才行啊。
  • 再忙也要看看!
    前世不修何處來騎馬坐轎為何因 前世修橋補路人穿綢穿緞為何因 前世施衣濟窮人無食無穿為何因 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 前世造庵起涼亭福祿俱足為何因 前世施米寺庵門相貌端嚴為何因 前世花果供佛前聰明智慧為何因 前世誦經念佛人賢妻美婦為何因 前世佛門多結緣
  • 《追氣球的熊孩子》:對錯為何不能分明?
    我們必須要理清,上述兩個問題到底能不能混為一談?顯然是不能的,鈦媒體總結了幾條,對錯如何分明:1、優酷錯了就是錯了,那我們為何不能譴責?強大的平臺,通過這種手段不斷竊取小工作團隊的創意和作品,根本不是獨立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這部劇在網上一播出就有不少討論,特別是劇中出現的被害者、加害者和圍觀者三個不同群體,當你看完這部劇之後,不禁會問,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擔任導演,賈靜雯、吳慷仁等擔任主演,賈靜雯扮演的宋喬安,在戲院因為接電話疏忽導致兒子在殺人事件中身亡,她的家庭從此不再圓滿,老公和女兒跟她背離,所以是一個「被害者」的身份,是善的一方。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某些人行善了,沒有得到福報,子孫反而不興旺;而某些人作惡的,也沒有得到該有的報應,他的子孫反倒還很發達。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善惡因果報應」的正確性。中峰禪師解釋說:凡人容易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心靈沒有洗除乾淨,法眼未開,所以他們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
  • 善極必昌 惡極必敗:《天樞上相諸葛仙師啟化真經》注釋
    前世積累了善、惡的起因,今生就會導致福、禍的結果。規律如此循環往復,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報應。所以富貴的人不可以傲慢他人,做人做事要遵守禮法。貧賤的人不可心生抱怨,做人做事要懂得天命。富貴的人,雖然有萬頃的田地、萬貫的家產,恩愛的妻子兒女,一旦福報享盡,就什麼也得不到了。人如果有貪慾的想法,就會走上六道輪迴的道路。為顧及自己的利益,做良心喪盡的事情。
  • 小說《黑羊》中的人性困局:當所有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1985年,也就是這位作家去世的那一年,他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但因作者忽然患腦溢血去世,最終與諾貝爾獎無緣。卡爾維諾曾寫過一篇叫《黑羊》的簡短寓言小說,總共不過一千來字,但其中蘊含的寓意卻非常豐富。著名臺灣心理學家陳俊欽曾寫過一本叫《黑羊效應》的書,據說他花了二十多年才破解了《黑羊》這篇寓言小說。
  • 為什麼人應行善,不能作惡?老祖宗這句話說得涇渭分明,要牢記
    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簡單來講,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就是善;做對別人有害的事情,就是惡。人生在世,為什麼應該多行善事,不做惡事?老祖宗這句話說得清楚明白,可謂淺顯易懂,涇渭分明,讓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不妨牢記於心,付諸行動。為一善而此心快愜,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身後傳誦之。為一惡而此心愧怍,雖欲掩護,而鄉黨傳笑之,王法刑辱之,鬼神災禍之,身後指說之。
  • 老子的為善之道: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德經》有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這一章的意思是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 佛教裡說的五戒十善是指哪五戒哪十善呢?為什麼修持如此重要?
    我們常聽人說修行要做到五戒,修十善業,可是一般人並不清楚五戒到底是指哪五戒,十善是指哪十善呢?其實五戒出自於《增壹阿含經》,簡單點講就是「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語,戒飲酒」。為什麼要戒殺生呢?如果縱慾淫逸與非婚配的異性發生關係,常侵犯人家的妻女則死後也易墮入惡道,即便有其他功德再生為人也會得到惡的果報,其妻妾也會不貞良。如果愛說假話,大話,妖言惑眾則造下了妄言的惡業,死後也會墮入惡道之中,即便有幸生而為人也會得口臭的毛病。如果飲酒無度則會造下愚痴的業,沒有智慧死後易墮入畜生道中。十善業主要是勸導人行善,五戒主要是勸人不要作惡。
  • 為什麼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
    而那些作惡之人,卻能夠升官發財、發家致富。或許很多人都會問,難道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其實不然,《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凡事有起因,必有結果,毫無差錯。善若被人欺,老天會護你。1善人多磨難?因果有玄機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 老子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深入理解,便可化解疫情之厄
    如何理解老子的「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可以憑藉先賢智慧調和疫情的積怨嗎?老子一生既沒有講學,也沒有著述,只通過口頭來說「道」,孔子是儒家聖人,卻還得請教於老子,可見老子是超聖人的存在。老子從不著述,卻留下「道德經」,非他本意。
  • 普賢菩薩善德心經
    ,三品四品也嫌低當朝一品為宰相,還想皇座去登基心滿意足為田字,渴望萬世無死期人心不足蛇吞象,生忙到死費心機若要世人離熬煎,行善念佛極樂去不知足歌是古傳,當今貪求超古前為達目的耍手段,陰謀詭計用多般金錢賄賂美人計,不顧廉恥只求錢出賣靈魂和肉體,一切謀為皆為錢只要得錢啥都幹,只要得錢無尊嚴
  • 為什麼,善人磨難多,惡人享榮華,看完你會恍然大悟
    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善滿三千,天必降之福。諸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妙音聞聲》傳統文化平臺。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古往今來,榮華富貴,都是大多數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