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說的五戒十善是指哪五戒哪十善呢?為什麼修持如此重要?

2020-11-29 菩提波羅蜜

我們常聽人說修行要做到五戒,修十善業,可是一般人並不清楚五戒到底是指哪五戒,十善是指哪十善呢?其實五戒出自於《增壹阿含經》,簡單點講就是「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語,戒飲酒」。

為什麼要戒殺生呢?因為眾生平等,生命可貴,如果妄加殺害造下殺業則會在命終之後墮入惡道之中,即便因為其它功德再生為人那也會壽命很短。所以世人不要輕易犯下殺業。如果沒有經過別人同意而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就是造下偷盜的業,這種業也會讓人墮入惡道,即便因為其他功德再生為人也會非常貧窮。如果縱慾淫逸與非婚配的異性發生關係,常侵犯人家的妻女則死後也易墮入惡道,即便有其他功德再生為人也會得到惡的果報,其妻妾也會不貞良。如果愛說假話,大話,妖言惑眾則造下了妄言的惡業,死後也會墮入惡道之中,即便有幸生而為人也會得口臭的毛病。如果飲酒無度則會造下愚痴的業,沒有智慧死後易墮入畜生道中。

十善業主要是勸導人行善,五戒主要是勸人不要作惡。但是十善基本與包括了五戒。十善是指不殺生、不淫邪、不盜竊、不妄語、不兩舌(挑撥離間)、不惡口(罵人)、不綺語(花言巧語)、不貪、不嗔、不痴。

為什麼要修五戒十善呢?因為這有助於我們積累功德的資糧,眾生在六道裡的輪迴主要由所犯業力決定,造了什麼樣的業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眾生根據所造業因不同而往生於不同的境界之中受無盡之苦或享人天之福。如果常犯惡業則會墮入惡道之中受苦,相反則會往生天界享受無盡的快樂。

有些人可能不會相信六道輪迴,也不會去修持五戒十善,抱著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的思想,這實在是一種迷痴啊。因果律是宇宙規律之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理循環,絲毫不爽,古往今來很多事例都證明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相關焦點

  • 五戒與十善
    松贊幹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 闡釋經典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以至中國隋唐以後形成的佛教諸宗,在倡導倫理思想過程中皆將五戒、十善作為根本內容,作為勸導信眾揚善棄惡的基本要求。當然,具體到個人,在弘傳五戒、十善的過程又加入某些說教內容,作出新的發揮的表現。常見的是不僅從「止善」(制止十不善,如不殺)方面,也從「行善」(進而行善,如放生)方面對五戒、十善作出詮釋;也有的結合儒家的倫理名教加以會通。
  •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 菩薩道:持五戒,修十善!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戒的德目,故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稱為十善)。解脫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三學。菩薩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括了三學,三學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薩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 什麼是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有哪六道?
    什麼是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有哪六道?有著近兩千年佛教思想文化的中國,在宗教界裡,佛陀的思想可謂是包含了千千萬萬的宇宙智慧。不管從哲學角度,還是物理學角度,近年來,都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也因此佛學大師聖嚴法師在《真信的佛教》中,詳細了描述了關於佛教是否相信「輪迴」做了回答,本文大茶經就通過佛家大德一書中來探討佛教的「輪迴」問題做一個闡述。什麼是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有哪六道呢?關於佛教的「輪迴」並不簡單的一句人的生與死的輪迴,佛教有著自己的觀點。佛學大師有云:「所謂的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的迴環。」
  • 佛門三皈五戒十善
    三皈:皈依佛指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皈依佛)皈依法指的是皈依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 (皈依法)皈依僧指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及出家僧 (皈依僧)五戒:不殺生:這個殺生分有意殺害 無意殺害 我舉幾個例子
  • 持五戒,行十善!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真諦。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這個道理,所以天下大亂。古人說:「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能出離三界,造惡者能墮落三道。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有智慧就是善念,有愚痴就是惡念。
  • 弘一大師:佛門最簡單的三種修持方法
    深信因果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所以我們要避兇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兇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
  • 科普:佛教中的「三界」指的都是什麼?可以在生滅變化中流轉!
    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 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選編 | 豆格才讓:論佛教十善法對藏民族...
    佛教認為, 一切善事歸納於十善法,十善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佛教戒律的理論基礎 ,佛教戒律系統深奧龐雜,但是從五戒十善法基礎上發展而來。五戒是佛為出家弟子們傳授或制定,而十善法則是佛陀對主要對一切眾生的宣化或行為準則,具體講就是佛為我們制定的誠信做人的標準。
  • 試論佛教的五戒十善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魏奕雄
    「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條,它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一、五戒十善的內涵戒,有所不應為也。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將五戒中的「不妄語」分解為不兩舌、不妄言、不惡口、不綺語,將「不飲酒」擴展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成,稱作「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
  • 佛門七觀利和諧-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二、五戒十善治人心為了構建和諧社會,世俗的政治法律重於「治事」、「治人」,而佛教則在於「治心」,從心開始,心安才能世安。治心的根本是弘五戒揚十善。五戒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規,具體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五戒中的首戒是不殺生,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等,這是對一切生命的尊重。
  •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為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為什麼《大悲咒》會這麼流行呢?最主要還是與《千手經》裡所宣揚的此咒的功效。如經中提及,誦持此咒可得十五種善生:「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 高僧語錄:圓瑛大師說人人遵行五戒十善自然天下太平
    三業之惡不起,自然眾善奉行。(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圓瑛大師全集》:「戒者,止也。教人當止諸惡,身不行惡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說惡言: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身口意三業之惡不起,自然眾善奉行。一人化於家,則成良善家庭;多人化於國,則成良善國家;多國遍於世,則成良善世界。」註:佛教常講五戒,五戒擴展開來就是十善,與十善相對者便是十惡。如果人人踐行五戒十善,自能移風易俗,國家和諧,天下太平。
  • 弘一法師:佛門最簡單的三種修持方法
    避兇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不管出家還是在家,心若向道,即是修行。中國曾經的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就是一個在家的居士,可是佛學修為卻是很多出家人所不能及的。「六根清淨」,這裡所講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
  • 佛教: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7個特徵,看看你有嗎,關係到今生得渡
    佛教: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7個特徵,看看你有嗎,關係到今生得渡世間有人信佛,說明他或她的善根福德深厚。不信佛的人,往往善根淺,福德淺薄。有「佛渡有緣人」和「佛不渡無緣之人」。怎麼會有這兩種情況,就是信與不信的問題。《金剛經》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