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佛教的五戒十善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魏奕雄

2020-11-29 佛教在線

佛法流傳於世間,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條,它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五戒十善的內涵

戒,有所不應為也。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將五戒中的「不妄語」分解為不兩舌、不妄言、不惡口、不綺語,將「不飲酒」擴展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成,稱作「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礎,十善是對五戒的擴張和加深,其內容並沒有多少差別,只是五戒側重於身的修為,而十善兼明心的動態。

由於佛教徒修持的層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為基礎作些升格或詳析,大同小異。

五戒十善的內涵相當豐富。

不殺生而慈心生仁——無論是人,還是飛禽走獸、昆蟲蟻螻,凡是有生命的動物,佛教認為都不可以殺害。也不論是親自操持刀槍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還是指使他人去殺害,甚至看到他人傷害物命而心中竊喜,都是不許可的。佛教主張佛性平等,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切勿殘殺加害,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釋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這與孔子的「仁者愛人」是相通的。不殺生的重點是講不殺人。在釋氏看來,人類能夠慈心於仁,不相互殘殺,各種生靈能夠安順天然,世間免去爭鬥仇恨,天下便可太平無憂。所以佛教時有祈禱世界和平法會。

不偷盜而義利節用——偷盜包括詐騙潛竊和強劫豪奪。佛教認為,凡是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行為,為人所不齒。他們主張致利須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與利己相統一稱作義利。如果人人都行義利,「君子生財,取之有道」,並且節儉日用,精打細算,奉養父母,撫育子女,與朋友同事金錢往來以及經貿活動中也能恪守信用,那麼就不會發生偷盜欺詐瞞騙行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為,社會即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貞良守禮——除了正式結合的夫妻以外,不能發生性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係,都稱為邪淫。即使夫妻之間的性愛,也不能非時、非處和變態。成年男女能做到這一點,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這是佛陀教導居士結婚後,要夫婦相敬如賓,不與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使家庭美滿。

不妄言而誠實無欺——就是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話、大話、虛偽的話,不作欺騙他人的事。佛教認為,說謊固然是妄言,有時以眼色、手勢、點頭默認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對方受騙,也是妄言。如果人人遠離妄言,大家以誠相待,童叟無欺,互相信賴,那麼這個世界就成為得道樂土了。

不兩舌而無爭是非——「兩舌」指搬弄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人際接觸中能夠遠離兩舌,說正直話,做正直事,同事鄰裡和氣相待,感情融洽,就不會有是非煩惱纏身了。

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指語言文明,不用惡言毒語咒詛他人,不說粗言穢語有辱於人的話。「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美語三冬暖」。佛教認為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善,為人敬愛。

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包括花言巧語,戲弄人的言詞和導人生諸邪念的不正經語言。佛教認為綺語者輕浮無禮,是輕賤之人。人若不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為他人所敬仰。

不慳貪而慈心舍施——慳貪之人在順境中追求名、色、財、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會產生種種罪孽,比如貪髒枉法,中飽私囊,等等。故佛教極力勸人慈心舍施,對自己正當的收入,除了用於自己的家族日常開支外,還應資濟貧病孤苦,或捐助給社會福利事業。

不恚而慈忍積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惡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釋迦牟尼常常教導人們勤修慈悲,養成忍辱負重和堅韌不拔的品格,以對治恚,這樣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業。

不愚痴而多聞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對是非不能辨別,固執邪見,胡作非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痴,教人多學習,明事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添才幹,做遠離邪見的善人。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身三善業;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口四善業;不慳貪、不恚、不愚痴,是意三善業。其中意三善業最重要。「意」即是心,就是人的思想品德。意業清淨,思想純潔,品德高尚,情操清貞,則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為都會向善。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選編 | 豆格才讓:論佛教十善法對藏民族...
    編者按: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以「交流互鑑、中道圓融」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福建省莆田市舉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豆格才讓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論佛教十善法對藏民族道德思想的影響 》。
  • 宗教與道德是什麼關係?
    各種宗教教義體系及神學唯心主義把道德和宗教道德等同起來,他們往往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主要的道德規範都說成是源於神啟的"宗教道德"。其實,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構成一切道德規範的客觀基礎,道德規範是人際社會關係的反映。但是,人在觀念中可以表現為感性的人,也可以異化為非感性的神。世俗道德是以感性的人與人的世俗關係為基礎,調整人們的行為的規範和準則。
  •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 家庭建設是培育和弘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原標題:家庭建設是培育和弘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家庭建設是國家建設、社會建設的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傳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和諧發展的穩定器。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
  • 試論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概念源起與國情基礎
    2015年2月9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加強協商民主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渠道程序。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用2段375個字再次重申了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作用,並提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肯定了協商民主是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所在,提出要「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
  • 佛教四緣說對生態建設的啟示—方立天
    一年前,筆者曾撰寫過《佛教生態哲學與現代生態意識》[①]一文,從「佛教緣起論與生態構成」、「佛教宇宙圖式論與生態共同體」、「佛教因果報應論與生態循環」、「佛教普通平等觀與生態平衡」和「佛教環境倫理實踐與生態建設」五個方面,論述了佛教有關生態哲學理念與現代生態意識的思想聯繫。因篇幅與敘述等限制,沒有直接論及佛教四緣說與現代生態意識的關係,似有缺憾。
  • ...屆道德模範暨第二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雙十最美」頒獎典禮
    為集中展示我市公民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樹立一批群眾身邊的道德典範,弘揚知榮辱、講正氣、重奉獻的優良品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文明委組織開展了邵陽市第六屆道德模範和第二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雙十最美」評選活動,並於1月17日舉行頒獎典禮。鐺鐺鐺!
  • 時隔18年,關於公民道德建設為何要頒布一個新《綱要》?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吳新文研究員指出,隨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較於以往的社會主義,越來越呈現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文明升華的社會主義、引領時代的社會主義等新特徵,而其核心則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印發:切實解決拜金主義等問題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18年前,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正確把握他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思路,對進一步推進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關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這裡我們將其概括歸納為十個方面的基本思路。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3.批判以追求「特殊利益」為核心的法權道德,弘揚「真正人的道德」  如果說在古代社會利益與道德衝突論或對立論一度佔統治地位的話,那麼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承認追求利益之於道德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已經成為主導性觀點。馬克思對此持贊同態度,明確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 佛弟子必愛國論---佛日
    夏蓮居居士說得好:「真佛徒必能勤儉愛國,……真佛徒必能擁護社會主義,真佛徒必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淨語序》)此言大有深意。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以來,高揚「愛國愛教」的旗幟,號召佛教徒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譜寫下了佛教徒愛國報國的一頁頁新篇章。國興則教興 國衰則教衰從佛法「依正不二」的眼光看,佛教的命運與國運緊密聯結,國興則教興,國衰則教衰。
  • 佛教資生福利事業與精神文明
    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發揚佛教這一優良傳統,對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對解決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這一時代課題有著重要意義。一、在佛教教義中,廣作資生福利事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佛教利樂有情的根本精神的重要體現。佛教以慈悲為本,《大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
    新年伊始,《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與《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和《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一起,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展總藍圖,描繪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間表」「路線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
    (2020-2025年)》一起,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展總藍圖,描繪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間表」、「路線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
  • 陳錫文:我國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1956年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 中國網 王銳    國務院新聞辦於2009年9月4日(星期 五)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就等方面情況
  • 吳敏燕 | 習近平關於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邏輯理路
    二是文化基因論。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三是精神命脈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四是辯證繼承論。
  • 全國水利系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知識競賽決賽試題
    2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A.為人民服務  B.以人為本  C.人民當家作主  請選擇!  5組.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時代精神特點是什麼?  1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是什麼?  13.水稻最適宜採用的灌溉方式是什麼?  14.我國哪位著名數學家,因研究「1+2」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裡程碑式的人物?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