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高度,緊緊圍繞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不斷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形成了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重要論述有著嚴密的邏輯架構,從目標維度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從實踐維度闡述了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興盛的重要舉措,從世界維度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外產生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是黨的文化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一、目標維度:以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闡明了文化建設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一起並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結構的重要構成。
(一)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後提出的第四個自信,在「四個自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譬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和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提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在會見「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時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1],並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可見,文化自信處於一種基礎性的地位,是最根本的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力之源[3]。
(二)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講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4]。「源自於」「熔鑄於」「植根於」說明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和堅強基石。堅定文化自信,包括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形成發展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實質上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統文化的論述至少有「五論」。一是文化靈魂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5]。二是文化基因論。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三是精神命脈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四是辯證繼承論。對歷史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五是創新發展論。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闡述,指明了黨對傳承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方針。
(三)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文化發展對於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在山東曲阜考察孔子研究院時就曾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5]。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文化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使命。習近平明確提出「興文化」的使命任務,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要遵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
二、實踐維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篇章,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為重要的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了全新部署,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政治保證、核心內容、中心環節、表現形式、發展方式等基本問題。
(一)政治保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7],這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反覆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8],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其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意識形態工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這是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關鍵。其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鞏固壯大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離不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9]。其三,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新聞輿論工作處於前沿陣地。習近平強調,「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10],「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11]。要求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同時,也要求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創新方法手段上,強調要積極推動新舊媒體融合發展,從相「加」邁向相「融」,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11]。「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2]其四,打好網絡意識形態攻堅戰。網際網路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際網路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搞不好會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2]其五,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壓緊壓實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加強貫徹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原則,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二)核心內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內容豐富、體系龐大,其核心是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習近平強調「育新人」的使命任務,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落實好這一重大使命任務,必須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使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尤其需要抓住廣大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3]。其次,要充分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要把核心價值觀建設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融入教育教學、校風學風,引領師德建設;要把核心價值觀建設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各方面,運用先進典型宣傳,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體現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各個方面;要把核心價值觀建設滲透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環節,運用電影、電視、戲曲等文藝表現形式,潛移默化地增進人們的認同。最後,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滋養源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新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處理好「守」和「變」、「中」和「外」的關係,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三)中心環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前提是要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全體人民要同心同德繼續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需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14]。與此同時,要加強公民道徳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14]在實施公民道徳建設工程中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話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15]。
(四)表現形式: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藝術是表現文化的一種形式,是傳播文化的工具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需要從高原邁向高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首先要解決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6]。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17]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藝工作者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文藝創作的最高準則,自覺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辦法是紮根人民」[18]。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還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19]「德藝雙馨」要求文藝作品與創作人品的統一,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覺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藝術理想、實現藝術價值。
(五)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式。十九大報告明示了全面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共同繁榮的兩方面重點: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標準化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另一方面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三、世界維度: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形於中」而「發於外」[20],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一)積極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鑑
「形於中」而「發於外」,首先需要搭建好「中」「外」的橋梁,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習近平總書記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引用了詩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提出了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新文明觀。人類文明正因為是多樣的、平等的、包容的,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前提和動力,這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所應秉持的正確態度和原則。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借鑑、互通有無,才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提出者,更是這一思想的踐行者。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來說,「一帶一路」的目標是推進「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是一個有機整體,但民心相通最為關鍵。民心相通的基礎,需要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不同文明之間的「同」與「通」,正是「一帶一路」推進文明的紐帶[21]。
(二)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
中國精神的核心和根本,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2]。當代中國需要推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更好構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要始終發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23],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西方「文化霸權」的宣傳鼓動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20]。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必須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於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要把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從哲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深入闡釋中國夢,要注重從歷史層面、國家層面、個人層面、全球層面等方面說清楚、講明白,使中國夢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生動載體。
(三)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4]。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25]。「失語就要挨罵。」[26]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25]。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下大氣力解決這個問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中國是一個媒體大國,但還不是一個媒體強國,缺少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的一流媒體。改變這種大而不強的狀態,需要進行資源整合,變數量優勢為質量優勢,打造國際一流媒體。進而推進媒體在海外本土化發展,提供符合國外受眾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中國聲音的「本土化」表達。
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採用融通中外的概念、範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27]。
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需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每次外交出訪會談、交流演講,都在努力地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潛移默化地提升國際認同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邁上了新徵程。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5][8][9][10][11][13][15][17][18][20][24][25][26][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2,16,33-34,81,40,41,117,140,160,176,199,203,212,211,213.
[2]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3]祁述裕.黨的十九大關於文化建設的四個突出特點[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
[4][6][7][14][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A]//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0-4141,42,43.
[12]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6/c64094-24464564.html,2014-02-26.
[16][2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03,209.
[21]馬建堂.民心相通的基礎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5/16/c_129605636.htm,2017-05-16.
[22]馮鵬志.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思想的實踐指向[N].學習時報,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