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庭建設是培育和弘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家庭建設是國家建設、社會建設的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傳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和諧發展的穩定器。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
加強家庭建設,重視家庭教育,養成良好家風,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重大舉措和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這一論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闡明了家國關係以及家庭在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設對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為我們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為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重要基礎指明了方向。
家庭建設是國家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石
家庭建設是國家建設、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傳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和諧發展的穩定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關於家庭建設的重要論述,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深入學習講話精神必須深刻理解其精神實質。家庭建設包括家庭、家教、家風等豐富內容,其實現的重要途徑是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最終實現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目標。高度重視和加強家庭建設是黨中央立足長遠,順應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優化社會風氣,建設和諧社會,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繁榮富強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無論對個人、集體,還是整個社會,家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庭建設,家教、家風,是構成「德治」的重要基礎,對於一個人品德形成、道德養成、價值觀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諧的家庭關係,不僅是塑造一個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而且對於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回望人類文明發展史,當曾經與中華文明一起相互輝映的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相繼解體,這些曾經放射過耀眼光芒、星漢璀璨的古老文明,在歷史發展中相繼斷層,紛紛逝去或隕滅時,中華文明卻以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歷盡波折、起伏跌宕而從未中斷。中華文化哺育了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永續蔓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精神支柱。
回望中華民族發展史,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以其頑強的毅力和生命力,歷經磨難而信念彌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強,歷經生死存亡的考驗,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奮、愈挫愈堅?靠的就是中華文化傳統形成的精神凝聚和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線是人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滲透到我們骨髓裡、血液裡、細胞中的家國情懷。這種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懷,深深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
回望是為展望。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國家兩相依,密切不分離。我們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時候,就寄託了中華民族家國一致的和諧理想、家國同輝的大同情懷,奠定了家國關係的社會目標。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在其穩固發展中與西方國家以宗教維繫社會發展不同,特別重要的一條,就是非常重視家庭這一社會的基本細胞,在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中的重要基點作用。在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只有每一個家庭和諧美滿,整個國家才能安定團結,社會才會繁榮富強。
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這個有著幾千年儒學教化的國度裡,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多把仁德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準則,並以此作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準備。「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而仁德傳承的重要途徑就是重視家庭建設,中心環節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風建設,家庭成為傳播社會傳統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渠道、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中,特別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教化、培育、薰陶,而這些最初都是從家庭這一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即家庭教育啟蒙的。「子不教,父之過」,中國人社會人生的啟蒙教育,都是從家庭開始的。因此,家庭不僅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斷、發展創新的重要基點,也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點。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重要基礎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然而,時下,隨著社會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各種社會壓力也滲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脫離,家庭教育的功利主義日益嚴重。面對這樣的現實,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汲取中華傳統優秀家教文化精華,推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民族,沒有優秀的文化、振奮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發展中,就形成了世代相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並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之中,體現在基本的道德規範之中。諸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念,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等等。不勝枚舉。
中華民族素以重視家庭教育聞名世界。我國不僅有著數千年延續、積澱而成的重視家教的優秀傳統,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家教資源。在浩瀚而又絢爛多彩的古代文化叢林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家訓和蒙學教材。中國歷代保留下來的著名傳世家訓、經典蒙學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寶,也是重視家庭在社會發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體現;既是我國歷代家庭教育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歷代家長的智慧結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薈萃。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家教,因為家教是人生的第一課。為了讓兒女立足家庭,胸懷祖國,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對孩子開始了教育,內容涉及人生的各個方面,凝結、積澱著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文明精華。舉其大端有:以立德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樹立遠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學習精神;以讀書做人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養清廉寬厚、尊老愛幼的待人態度,訓練勤勉儉樸的持家作風,等等。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首任教師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教育後代,重言教,更重身教。諸如教子不得過於溺愛、偏愛、縱容驕惰;不得要求過嚴,而要一視同仁;不得重才輕德,而要重視德才兼備;不得言而無信,而要以身作則等,這些人生的哲理、處世的德行,不僅陶冶了我們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傳統,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也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圍的體現。家訓影響著家風,家風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這些不僅是我國歷代家庭教育的內容,也直接關係著社會風氣的教化和形成。合理地汲取我國古代文化中豐富的家教經驗,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優化全社會的文化環境;對於傳承優秀傳統道德,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對於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塑造偉岸的人格,都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因此,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是社會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在人一生的成長發展中、在社會風氣和社會文明的形成發展中都具有強本鑄魂的重要基礎作用。
樹立新時代的家庭價值觀
當前,我國正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的歷史時期。歷史、現實、未來,都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建立和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進程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加強家庭建設,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的德治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興國之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核,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義。青少年是國與家的希望和未來,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青少年肩負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我們在廣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注重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也要高度重視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家風建設,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努力做到春風化雨,潤「心」無聲。
縱觀我國時下的社會道德風尚,之所以出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升,而道德滑坡、腐敗嚴重的現象,儘管有各種因素,但中國千百年形成賴以維繫社會和諧發展、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設基礎的斷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錯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說的問題。試想,家長沒有道德底線,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線?家長貪汙腐化墮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貪官被查處後,痛哭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在一定意義上講,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雙向互動、彼此受益、共同成長。家庭教育要與時俱進,常教常新。家庭建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於此。由此,我們更能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對於實現引領民族復興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和長久的深遠影響。
家庭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點站、出發地,家風是家庭的軟實力、營養劑。家風連成社風,社風融成國風。有良好的家風,才能有良好的社風乃至國風。道德規範是支撐一個社會發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視從自我修養做起、從家庭家風開啟,建立基本道德規範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華民族的做人、治家、興國的優良傳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於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獨特的價值體系,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內外中華兒女廣泛的關注與認同,是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的感召力、影響力的集中體現。
在當代中國,加強家庭建設,重視家庭教育,養成良好家風,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重大舉措和重要任務。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家庭教育文化,樹立新時代的家庭價值觀。一要樹立崇高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華兒女的心靈家園,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倡導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有機統一,個人理想、家庭願景和國家目標的有機統一,個人風度、家風風範和社會風氣的有機統一。二要樹立高尚的道德風範,鑄就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古人將「立德」置於「三不朽」首位,而立德的內容主要是忠孝,在家能孝,於國則忠。要求子女尊敬長輩,盡反哺之情,報養育之恩;要求為官盡力,從政清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實現道德的高度自覺。三要樹立仁愛之心。仁愛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基本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標準。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國家強盛的基石。
家和萬事興,共圓中國夢。家,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所系、血脈所在,個人和社會最重要的紐帶;家風和家教是長輩融化在愛之中的教誨,是中華民族延續不息的精神營養,是最能幫助我們樹立健康而強大價值觀的地方。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只要家庭成員之間都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千千萬萬「家和」的力量就必將匯聚成社會和諧的強大精神動力,為國家和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共圓平安、健康、幸福的家庭夢,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總編輯、編審)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