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策略,也是中國參與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全球治理的基本方案,已經得到聯合國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也應該看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仍受到一些國家的質疑,甚至不少人對於如何有效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真正落地、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遵循感到信心不足。因而有必要從價值觀層面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進行深化研究。生態集體主義切合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需求;生態集體主義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具有哲學、文化學、環境倫理學等學理依據;化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困境需要發揮生態集體主義的價值引領作用。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態集體主義全球治理 環境倫理
【作者簡介】耿步健,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師範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18BKS027)和「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創新」(19BKS078)階段性成果。
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經濟政治利益博弈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危機、生態惡化、社會動蕩等國際安全不確定因素驟增的大背景下,聯合國及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並將其視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特效藥」而多次寫入聯合國的相關決議。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依然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追隨者的質疑,甚至不少人對於如何才能有效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真正落地繼而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遵循,感到信心不足。因而有必要從價值觀基礎的層面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進行深化研究。在多年的研究中,筆者認為,生態集體主義可以而且能夠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觀基礎,因為生態集體主義的概念形成過程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追求,而且本身具有深厚的學理基礎。
一、生態集體主義切合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需求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生態集體主義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後工業文明時代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而呈現的一種新的歷史形態,是指「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為指導,視人、自然、社會於一體,著力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矛盾與衝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保證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全新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而生態集體主義為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價值觀基礎和遵循。
1.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有效統合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關係的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目的是要與世界各國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鑑的基礎上做到合作共贏。在2015年聯合國第七十屆大會上,習近平首次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的一次演講中,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內涵概括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從習近平這兩次講話的相關內容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相互關聯、先後遞進的兩類價值關係:一是人與人(包括人與社會、人與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價值關係,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係。前一種價值關係屬於社會倫理範疇,後一種價值關係屬於生態倫理範疇。
由此也可以分析出,要促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必須從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去努力,同時這種作為基礎的價值觀必須能夠將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係有機統合起來,進行「人與社會和自然間價值關係的整體構築」。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關係理論也為我們進行「人與社會和自然間價值關係的整體構築」提供了方法論啟示。馬克思曾經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而滿足人們需要的外界關係無非兩種:一種是結成普遍社會關係的他人(擴大為社會、民族、國家),另一種是結成普遍生態關係的大自然。價值世界內在地包含人與人的價值關係和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這兩類價值關係既統一於人自身,又制約著人自身。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受資本邏輯的驅動和作用,人與人的價值關係和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都發生了異化,使得人失去了確證人自身本質的重要方面即自由。因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不能只考慮人與人的關係,而忽視或輕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另外,基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分析,未來社會一定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兩大矛盾關係真正得到和解的自由人聯合體,這個聯合體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闡述的相對於虛假的共同體的真實的共同體。無論是真實的共同體,還是自由人聯合體,其價值觀基礎必然是全新的能夠融合人與人的社會倫理關係和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係於一體從而對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價值關係進行整體性構築的價值觀。對於我們這個時代而言,進行協調處理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關係的價值觀整體性構築的重要中介力量是社會,具體表現為治理社會的主體——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也只有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確保作為共同體的社會實現馬克思的下述理想:「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在對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價值關係進行整體性構築的價值觀中,中國調整人與人的社會倫理關係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它區別於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調整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係的價值觀,可以稱為生態價值觀。對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生態價值觀的整體性構築,形成統一協調處理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關係的全新價值觀——我們把它稱為生態集體主義。生態集體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整體價值觀,完全符合將人、自然、社會視為統一整體的唯物史觀,「是對人道主義歷史觀將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加以割裂甚至對立起來的價值觀念的根本超越」。
2. 生態集體主義概念的形成蘊含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動因
自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顯現和日趨嚴重,生態學開始孕育並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德國哲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在1886年出版的《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中,使用了以有機體與周圍環境關係為研究對象的「生態學」概念,提出要在以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研究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把握人與人的關係,從而為生態集體主義概念的形成初步奠定了的基礎。1910年赫爾曼·萊茵海默在《合作進化:生物經濟學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生態的集體主義思想。他將生態的集體主義同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聯繫起來,認為物種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是分工和協作的整體,將植物、動物、微生物與環境聯繫起來,揭示了生態系統生產、加工、消費、分解的關係,在更高層次上論證了自然的秩序。應該說,赫爾曼·萊茵海默的「生態的集體主義」思想為我們今天提出和構建生態集體主義價值觀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思想借鑑。
我國學者甘紹平在著作《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2002年出版)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生態集體主義的概念。該著作指出,「在市場經濟的效益至上原則的統攝下,單純的生態集體主義缺乏受到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現實基礎,缺乏感召力、更沒有約束力」。從他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對於生態集體主義應該是認同的,但認為缺少適合生態集體主義思想成長的土壤。2012年後,隨著黨的十八大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布局的一部分,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隨著習近平強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由人與自然組成的生態共同體和由人與人組成的社會共同體一樣,都對人類的生活有著決定性影響,生態集體主義價值觀終於有了研究和踐行的現實條件和客觀基礎。
從上述生態集體主義概念的形成過程來看,生態集體主義價值觀本身就蘊含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心和使命,既為調節由人與人組成的社會共同體服務,也為調節由人與自然組成的生態共同體服務。而我們所要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也涉及社會共同體和生態共同體,是社會共同體和生態共同體的有機統一。從這個意義說,生態集體主義概念的形成蘊含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動因,即「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公平正義,推進共同繁榮」,「努力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既努力建設以「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為核心的夥伴關係,又努力構築以「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生態體系,使中國始終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3. 生態集體主義能夠為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判斷新思想新目標新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要達到的價值目標也更為清晰,即為國際社會謀安全發展、為世界人民謀和平幸福。生態集體主義作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最新歷史形態,致力於使協調生態倫理關係(人與自然)的生態共同體和協調社會倫理關係(人與人)的社會共同體之間內在穩定、協調和諧、有序發展,更能從價值的高度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國際社會的經濟交往的普遍性和縱深性導致了文明的衝突、思想的多元和生態的失衡,需要生態集體主義從價值觀的層面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在其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世界人民和國際組織的廣泛認同、支持和踐行。
習近平強調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一個國家能否提出引領世界和時代發展潮流、滿足當今時代世界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之美好願望的核心價值觀,是這個國家是否具有強大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所在。對於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說,要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讓國際社會更好地認同和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就必須努力提高我國在價值觀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在當今世界,生態集體主義價值觀更能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系統性、道義性、科學性、和平性、包容性,更能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人類的共同價值,更能增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話語權並牢牢佔據人類道義和時代發展的制高點,更能推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的建立。以生態集體主義為重要價值觀基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從價值觀層面理解和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從而理性、平和、友善地對待中國的和平崛起、接受中國的合作共贏、響應中國的智慧方案,建設和平發展、生態良好、人類幸福的地球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