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
「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除此之外,又有「身業」「口業」「意業」等不同講究。殺生、偷盜、邪淫是「身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口業」,貪、嗔、痴是「意業」。身、口、意「三惡業」,以意業為最根本,因為心一起意,其他身、口兩種惡業就起於青萍之末而隨之生起了。為此,難怪古人修性養心,最重治心,豈但佛門如此。
遠離了「十惡業」。自然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痴,便就是「十善業」。擴而言之,凡是有利於社會公益的事,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積極地去做,毫不懈怠。
所謂「五戒」,就是每個佛弟子必須遵循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種最基本的律條。從「十善」所涉內容看,雖然已經基本包括了「五戒」。
只是佛門為了突出「五戒」的重要作用,並讓一般在家居士普遍遵守奉行,所以才又另有「五戒」。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為了讓整個社會機器能夠有效而有秩序地進行運轉,離不開用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用道德來提高人們的素質,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從這個意義上看,佛門諸惡莫作的戒律是法,佛門眾善奉行的信條是德。兩者相輔相成,綜合治理。
當代佛學家夢參法師,在分析論述五戒十善時饒有意味地指出,佛教的五戒十善是人類社會的公共道德:「在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它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不論從治理犯罪的社會根源還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來說,都離不開五戎十善的內容。
佛陀曾經說:一人行十善,則一人得清涼,一家行十善,則家得安樂;國行十善,則一國的安定;世界行十善,則世界的太平。」
人生在世,個人的一言一行,無不受著人生觀的支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剝削階級腐朽沒落人生觀在作怪。在這種人生觀的支配下,人們為了達到一己之私,什麼損人利己,不顧廉恥的事都做得出來。
從旁冷觀,這種人看似精明,處處為個人的利益打盡如意的小算盤,可最後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多半逃不出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的結局。
精明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那些終生奉行善事的卑賤修行者,從在物質上失去很多很多,但得到的卻是靈魂的升華,精神的解脫,這才真正是千金難買,萬金難買。否則心為形役,終日裡孜孜以求,又何樂之有?
這樣一比,孰得孰失,孰高孰下,孰聰明孰愚蠢,豈不昭然若揭?
還是果戒法師說得好:佛教徒在當前社會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人所共知,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屬於傳統道德的延續,但它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沒有一個確切的衡量標準。
各個階級從來都以本階級的利益為標準,符合他們的階級利益,就是他們這個階級的道德標準。就是說,以階級利益為道德的縱坐標,政治、文化、法律、社會道德等,只不過是這個縱坐標上約一個係數。
而佛教的道德,則是人類社會的公德。如果「五戒」「十善」「四攝」「六度」能在社會普及,人人奉持,那麼,對全人類的精神文明起到升華和改造的作用,那是難以估計的。因此,有人說,整個佛教思想就是一座道德法庭,這話是不過分的。
對信徒道德言行嚴加規範,可見佛門教規高瞻遠矚,實為睿智明哲之舉。不僅佛門如此,其他教派團體,難道就不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