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2021-01-09 禪說國學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

「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除此之外,又有「身業」「口業」「意業」等不同講究。殺生、偷盜、邪淫是「身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口業」,貪、嗔、痴是「意業」。身、口、意「三惡業」,以意業為最根本,因為心一起意,其他身、口兩種惡業就起於青萍之末而隨之生起了。為此,難怪古人修性養心,最重治心,豈但佛門如此。

遠離了「十惡業」。自然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痴,便就是「十善業」。擴而言之,凡是有利於社會公益的事,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積極地去做,毫不懈怠。

所謂「五戒」,就是每個佛弟子必須遵循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種最基本的律條。從「十善」所涉內容看,雖然已經基本包括了「五戒」。

只是佛門為了突出「五戒」的重要作用,並讓一般在家居士普遍遵守奉行,所以才又另有「五戒」。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為了讓整個社會機器能夠有效而有秩序地進行運轉,離不開用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用道德來提高人們的素質,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從這個意義上看,佛門諸惡莫作的戒律是法,佛門眾善奉行的信條是德。兩者相輔相成,綜合治理。

當代佛學家夢參法師,在分析論述五戒十善時饒有意味地指出,佛教的五戒十善是人類社會的公共道德:「在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它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不論從治理犯罪的社會根源還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來說,都離不開五戎十善的內容。

佛陀曾經說:一人行十善,則一人得清涼,一家行十善,則家得安樂;國行十善,則一國的安定;世界行十善,則世界的太平。」

人生在世,個人的一言一行,無不受著人生觀的支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剝削階級腐朽沒落人生觀在作怪。在這種人生觀的支配下,人們為了達到一己之私,什麼損人利己,不顧廉恥的事都做得出來。

從旁冷觀,這種人看似精明,處處為個人的利益打盡如意的小算盤,可最後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多半逃不出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的結局。

精明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那些終生奉行善事的卑賤修行者,從在物質上失去很多很多,但得到的卻是靈魂的升華,精神的解脫,這才真正是千金難買,萬金難買。否則心為形役,終日裡孜孜以求,又何樂之有?

這樣一比,孰得孰失,孰高孰下,孰聰明孰愚蠢,豈不昭然若揭?

還是果戒法師說得好:佛教徒在當前社會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人所共知,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屬於傳統道德的延續,但它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沒有一個確切的衡量標準。

各個階級從來都以本階級的利益為標準,符合他們的階級利益,就是他們這個階級的道德標準。就是說,以階級利益為道德的縱坐標,政治、文化、法律、社會道德等,只不過是這個縱坐標上約一個係數。

而佛教的道德,則是人類社會的公德。如果「五戒」「十善」「四攝」「六度」能在社會普及,人人奉持,那麼,對全人類的精神文明起到升華和改造的作用,那是難以估計的。因此,有人說,整個佛教思想就是一座道德法庭,這話是不過分的。

對信徒道德言行嚴加規範,可見佛門教規高瞻遠矚,實為睿智明哲之舉。不僅佛門如此,其他教派團體,難道就不該如此?

相關焦點

  • 88歲老僧說:拜菩薩時,心裡默念3句話,菩薩自會保佑!
    我最近經常遇到倒黴的事,煩心的事,工作不順心,生活也不順心,所以我想到了佛菩薩,我跑到了普陀山,來到觀音菩薩面前,求菩薩保佑自己。普陀山一位老僧走到我的面前,老僧對我說,他今年已經88歲了,現在身體還很好,很少求菩薩保佑。老僧說他的運氣一直都很好,很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
  • 印光大師: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
    印光大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世間人聽到佛法要求修行者要持戒就敬而遠之,似乎持戒會害了自己,殊不知持戒完全是給自己帶來無量的利益,如印光大師所說:「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
  • 佛說: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世間惡行皆不要去做,積極行善,福報自來。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或許它不能讓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但是它會讓你所做的一切都內心安定。與人善,於己善。善報也許會遲到,但一定會來臨。心存善念,步步是福!世間因果,萬法不空,你的善念,必助你種得善果。福由己發,禍由己生。
  • 佛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必看)
    可能大家看到題目的這句「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會認為它所說的就是「宿命論,認為命運由天定,一出生就無法改變。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那句話:命裡一尺,難求一丈。其實,命運可不可以改,應當拆開來說。「命運」者,「命」由自己前世種下的因果所定,是無法更改的,比如我們的出身、我們的生辰八字等等,這些命理的東西,後天是無法改變的。然而,雖然「命」不可改,但是「運」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發生轉變。
  • 一位老僧說:這四種人,就算不拜佛,也會招來好運
    佛教也認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肉眼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過眼雲煙,唯有因果常隨身邊。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結善緣,必得好的果報;為非作歹,魚肉鄉裡,就不要再想著有好事了,就算你建寺供僧,燒香拜佛也沒用,一位老僧說:如果你是這4種人,就算不拜佛,也能招來好運,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孝順父母的人。
  • 佛說:行持這五件事,能讓你的福報究竟圓滿!
    佛說,行持這五件事,可讓你的福報究竟圓滿一、培福培福,就是培養福報。當下有諸多學佛之人有一個通病,都希望自己有福,但卻又不想去培植福報。那樣福報會自己增加嗎?答案是一目了然,肯定是不會自動增加的。在佛教的傳播的歷史過程之中,佛教界亦出現了諸多「祖師大德」。如大家熟知的六祖慧能禪師,近代的虛雲老和尚等等,這些皆是在佛教界留下諸多故事。但其不管是哪位祖師大德,他們不僅僅弘法利生,還共同宣傳一件事,那就是「惜福」。惜福,不僅僅是說,珍惜福報,不浪費福報。
  • 這四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就是說雖然佛菩薩慈悲平等,善待、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眾生今生都有善根福德與佛結緣的,不是佛不渡,而是有眾生因緣未到、佛緣尚淺,暫時與佛無緣,這樣的人,你就是再用力度他、點撥他,也是徒勞。障深慧淺、佛緣淺薄,他是根本聽不進去你說的話,甚至易生詆毀情緒,那就造業了。什麼樣的人暫時與佛無緣?業障深重、不明因果、善根不足之人。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4種行為,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斷除一切惡習,廣種善因,「果」自然就轉了。「因果不饒人」,以下這4種行為,,折損「陰德」,別再做了!一、殺生「千百年來晚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夜半屠門聲」,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迴裡流轉,皆為有情,皆能感知痛苦。學佛的人明白因果,更應對一切眾生心懷慈悲,慈悲的人護生放生,放生亦是救助自己,為自己消業積福。
  • 印光大師: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
    導讀 戒為一切善法之根本,當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難詳讀詳記;但於心中常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淨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難矣。
  • 佛說:有福之人,往往有這3大「貴相」,看看你有嗎?
    這是說一個人的相貌是內心世界的反映,你內心世界的樣子都體現在自己的臉上。愛發脾氣的人多有嗔恚相,平心靜氣的人多有慈悲相。佛家講「一切唯心造」,一切相由心而生,隨心而轉,你的心是什麼樣的,你的相貌就會轉變成什麼樣,同時也造就了你的人生命運。易學家通常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相貌來面相測福禍,心好的人命自然好,心惡的人多易感召災禍。福報是善心善念修來的,災禍也是自作自受感召來的。
  • 2020年,選一個佛句作為微信籤名檔,瞬間感覺高大上!氣質炸裂!
    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佛句作為自己微信的籤名檔,瞬間感覺高大上!氣質炸裂到爆!1、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2、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3、八風不動新,無憂無汙染,寧靜無憂煩,是為最吉祥。4、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 持五戒,行十善!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真諦。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這個道理,所以天下大亂。古人說:「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能出離三界,造惡者能墮落三道。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有智慧就是善念,有愚痴就是惡念。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我們將「善」分為兩種,即「陽善」和「陰德」,陽善指一個人公開做好事,想要得到大家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性質,雖利益他人卻也希望自身能得到便宜。而陰德指的是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不想讓別人知道,不圖任何人的回報,如此,我們稱之為「陰德」。相比陽善,陰德更有功德,更能被上天所記功。一個人廣積陰德,自有上天善神護佑。
  • 佛教:這4種人,不拜佛,也佛緣很深,看看有你嗎?
    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是未來佛,只不過又因為眾生業力有別,根機悟性不同,所以佛緣深淺不一。業障重的人可能今生暫時與佛無緣、得不到渡化,需要多劫修行、福報具足,方可得渡。福報大、有慧根的人,今生就易與善知識結緣。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增一阿含經》裡提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念佛修行首先要做的便是斷除自身的惡習惡念,心生清淨,才能積攢福德。「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天上不會掉餡餅,也不會無緣無故生災禍,一切福禍皆由自己造作而來。佛家常講: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佛說:有福之人,身上有這5大「貴相」,看看你有嗎?
    佛家常說「萬達皆空,因果不空」,一個人種什麼樣的因,就必然會得什麼樣的果,不作惡自然不會感召惡果,不會消耗福報。我們不是聖人,難以做到天天行善,我們可以不足夠慈悲,但是一定不要作惡。禍患由心起,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心好命才好,心淨福才深。德行有虧,必有災殃。四、心無執念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