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與十善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松贊幹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

[一、 不殺戒 ],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相關焦點

  • 佛門三皈五戒十善
    三皈:皈依佛指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皈依佛)皈依法指的是皈依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 (皈依法)皈依僧指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及出家僧 (皈依僧)五戒:不殺生:這個殺生分有意殺害 無意殺害 我舉幾個例子
  • 佛教裡說的五戒十善是指哪五戒哪十善呢?為什麼修持如此重要?
    我們常聽人說修行要做到五戒,修十善業,可是一般人並不清楚五戒到底是指哪五戒,十善是指哪十善呢?其實五戒出自於《增壹阿含經》,簡單點講就是「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語,戒飲酒」。為什麼要戒殺生呢?十善業主要是勸導人行善,五戒主要是勸人不要作惡。但是十善基本與包括了五戒。十善是指不殺生、不淫邪、不盜竊、不妄語、不兩舌(挑撥離間)、不惡口(罵人)、不綺語(花言巧語)、不貪、不嗔、不痴。為什麼要修五戒十善呢?
  • 菩薩道:持五戒,修十善!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戒的德目,故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稱為十善)。解脫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三學。菩薩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括了三學,三學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薩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 闡釋經典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以至中國隋唐以後形成的佛教諸宗,在倡導倫理思想過程中皆將五戒、十善作為根本內容,作為勸導信眾揚善棄惡的基本要求。當然,具體到個人,在弘傳五戒、十善的過程又加入某些說教內容,作出新的發揮的表現。常見的是不僅從「止善」(制止十不善,如不殺)方面,也從「行善」(進而行善,如放生)方面對五戒、十善作出詮釋;也有的結合儒家的倫理名教加以會通。
  • 高僧語錄:圓瑛大師說人人遵行五戒十善自然天下太平
    三業之惡不起,自然眾善奉行。(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圓瑛大師全集》:「戒者,止也。教人當止諸惡,身不行惡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說惡言: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身口意三業之惡不起,自然眾善奉行。一人化於家,則成良善家庭;多人化於國,則成良善國家;多國遍於世,則成良善世界。」註:佛教常講五戒,五戒擴展開來就是十善,與十善相對者便是十惡。如果人人踐行五戒十善,自能移風易俗,國家和諧,天下太平。
  • 持五戒,行十善!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真諦。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這個道理,所以天下大亂。古人說:「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能出離三界,造惡者能墮落三道。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有智慧就是善念,有愚痴就是惡念。
  •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 佛語說的五戒十善,你了解的「善」有四點因
    五戒十善,是成為一個善人的標準,就是這樣的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了很多的意思,我們要明白,「五戒」是哪五戒呢?「十善」又包含什麼呢?五戒者: 十善者:一、不殺生 不殺生、不偷盜、
  • 如來說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而唐僧在女兒國則五戒全破
    中國佛教的五戒為: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邪,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那麼唐僧作為西遊裡面的高僧大德肯定是要尊重這些戒律的,但是事實如何呢?唐僧有沒有犯戒呢?都犯了哪些戒律呢?因為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這幾個算是半路出家的,犯的戒也是數不勝數,我們就不單獨說了,在此只說說作為如來佛二弟子的金蟬子轉世的唐僧僅在女兒國這一難中所犯的戒律。
  • 佛教五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吝嗔心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
    說道清規戒律,大家不要以為完全是給出家人修身,對於現世也有很重要的借鑑,下面介紹梵網經中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以戒為師,萬事可行好:十重戒分別指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財法戒、瞋不受悔戒、毀謗、三寶戒。關於十重戒,我們前面已經詳細講過前五戒,現在著重講後五戒,以此為提升個人修養。第六,說四眾過戒。「若佛子。
  • 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產。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不妄語,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所以說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別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獲得身心的自由與平安。
  • 修「戒定慧」,首先從五戒開始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謂細緻詳盡,這些戒律雖然繁多,都是以五戒為根本而衍生。所以修行之人,首先要從五戒開始入門。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我們注意到佛陀制定的五戒之中,需要戒除的是邪淫,而非淫慾。因為現代社會嘛,如果都出家的話,那麼人類就會滅絕了,所以並不提倡不婚,對於有妻室有家庭的人,對妻室以外的異性動淫亂之心就是邪淫。邪淫不僅僅是行為上的出軌,哪怕只是念頭上起了非分之想,已然是破戒。至於那些搞婚外戀,婚外情的人,果報非常嚴重,他們的事業人生往往會遭遇毀滅性的打擊,遲早惡報會找上門的。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標準是什麼?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標準是什麼?皆仁法師今天有居士留言問:「師父,到底什麼是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的標準是什麼呢?」從字面上看,善男子是指良家的男子,而善女人是指良家的女子。在佛經中,一般是用於代指在家的信男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