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幹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
[一、 不殺戒 ],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