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2020-11-29 我聞集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經達到了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是227條,藏傳佛教是253條,漢地的佛教是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條目和分類有所區別。

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條數是多於比丘的。比如漢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條。

沙彌沙彌尼雖然不受具足戒的約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謂十戒,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做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積蓄金銀財寶。另外,沙彌日常還要遵守十四事和72威儀。

式叉摩尼專修四根本戒和六法。四根本戒是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六法是指身體不得與成年男子相接觸、不盜一針一草、不得故意殺害異類眾生、不得說謊、不得在中午之後進食、不能飲酒。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們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簡稱戒「殺盜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產。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不妄語,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所以說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別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獲得身心的自由與平安。

綜上所述,佛教對七眾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於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要求他們受具足戒。對於在家的佛弟子則只要求他們遵守五戒。這些因人而異的戒律,充分考慮到了修行者的實際情況,這樣既有法可依,又實際易行。

相關焦點

  • 道家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
    道教派系林立,戒律亦隨教派之不同而略有差異,隨齋蘸儀式之不同而有所增減,並且還隨時代之不同而有所區別。這裡所要介紹的,是影響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較有代表性的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01想爾九戒。
  • 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
    道教派系林立,戒律亦隨教派之不同而略有差異,隨齋蘸儀式之不同而有所增減,並且還隨時代之不同而有所區別。這裡所要介紹的,是影響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較有代表性的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01想爾九戒。
  • 「你破戒了」,到底是破了什麼戒?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獨特且嚴格的戒律,佛教也是如此。但佛教的戒律並不神秘,也不故弄玄虛,都是來源於實際,根據我們日常的倫理要求匯總而來,是很理性化的,也很人性化。佛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善,雖然根據佛教徒修持層次的不同而不同,如在家的五戒十善,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但這些都是依照最基本的五戒十善為基礎變化而來的。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 揚州三名和尚打架原因 僧人「十戒+具足戒」解讀
    有損網友對僧侶清修養身的印象,據媒體報導,三名打架僧人均是寧國寺的中層領導,因寺廟管理方面出現分歧產生衝突。  連結>>>僧人十戒+具足戒解讀  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 國學先生李居雲談宗教戒律
    宗教也是我國文化的一種特色,最我國流傳最久的宗教有三,儒教,道教,佛教,那麼這其中戒律比較顯著的就數佛教和道教了。佛教以五戒十善為基準;道教全真以三堂大戒中的初中戒為基準;正一以老子三十六戒為基準。佛教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 五戒與十善
    松贊幹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 修「戒定慧」,首先從五戒開始
    戒,就是禁止做的事。佛弟子首先要持戒才算修行,為什麼要持守戒律呢?就是因為,如果我們不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會胡作非為,膽大妄為,那麼必然越錯越離譜,身口意不斷的造業,這樣就永無寧日。佛陀滅度後,十大弟子之一的優波離將世尊所立種種戒律整理出來,形成三藏之一——律藏,防止弟子因造業而入惡道,進而修禪定,得智慧。
  • 佛門三皈五戒十善
    三皈:皈依佛指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皈依佛)皈依法指的是皈依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 (皈依法)皈依僧指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及出家僧 (皈依僧)五戒:不殺生:這個殺生分有意殺害 無意殺害 我舉幾個例子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那麼佛教從印度東渡中國後,其中的稱謂也隨著語言文字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有的稱謂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將梵文含義翻譯成中文,有的用於自稱,有的用於尊稱,以至於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連佛門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實意思,甚至用錯稱謂貽笑方家。今天筆者就整合中國佛教中比較常用的各種稱謂並詳細註解整理,以供諸君參考之用。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法是船,以戒為舵!
    《優婆塞戒經》相比於其它經書都有四句開經偈,而這部經在開經的時候,沒有用四句開經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經》中佛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個開經偈的法義是,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有戒在就等於佛住世。
  • 七大罪:盤點那些主動退出十戒的成員,一半都領了便當
    在《七大罪》的故事中,十戒是推動劇情的重要因素,如今的十戒已經所剩無幾了,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原本的十戒成員,處於種種原因主動退出了十戒的。一、六雪尼六雪尼加入十戒就是一個烏龍,當初因為自己的誤會,認為是洛殺死了傑拉德。在憤怒的驅使下,使用靈槍殺掉了洛。為了向"光之聖痕"復仇才加入的十戒,在漫畫後期,六雪尼懸崖勒馬和多洛錄一起訓練黛安等人,之後六雪尼與多洛錄收到傑魯德利斯的召喚時表示將不再聽命於其。傑魯德利斯收回了二人的魔神力量及戒律,二人退出十誡。
  • 如何「六根互用」與「戒定慧」?萬物的體相用都只是一個體相用
    六合是︰戒和﹑身和、口和、意和、見和﹑利和;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是生活原則,是讓彼此能夠和樂相處的觀念,還是共同遵守的目標和宗旨。天地靈氣,一心一意。二、做事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顯現一件事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境界,反映的都是做事那個人的綜合素質。
  • 佛教中的「突吉羅」指的是什麼?
    亦名吉羅、吉、在所有犯戒種類中,突吉羅是屬於罪行最輕的一類,乃戒律之惡作惡語等諸輕罪之總稱。在戒律中,突吉羅作為「五篇」 之一,於比丘二百五十戒,突吉羅包含二不定、百眾學、七滅諍之中的一0九戒,皆屬果罪(已犯),不含因罪(未遂犯)。凡是違犯了二不定、百眾學、七滅諍等三類戒條中的某一條,即犯突吉羅。在戒律中,突吉羅作為「六聚」戒之一,則更包含因罪。
  • 絕地求生裡面的十條戒律,萌新成長為大神的經驗分享!
    下面請看我們的萌新吃雞10條戒律,只要遵循這10條戒律,拿到第一名不是問題。第一戒:落地拳戰很多萌新一看落地有人在旁邊,就想著拿著拳頭去拼,這種行為非常愚蠢,你應該做的是快點找到槍械,哪怕是一個小手槍也行。第二戒:視若無睹如果你和敵人同時落地,他到另一間房子搜物資,你找到槍械後應該考慮先去解決他,而不是搜搜搜。
  • 七大罪:真高瑟現身,3000年前的十戒成員到底幾人?
    這集比較有看點的就是色慾之罪高瑟本人現身了,大家都知道在七大罪中的高瑟僅僅只是一個木偶,是真高瑟與外界聯繫的媒介,而高瑟本人一直被魔神王關押在魔界的監獄中,至於為什麼會被關押,我們不得而知並且在這集中高瑟說自從500年前魔神王賜予高瑟「無欲」戒律起,他就失去了自由,他也說自己已經被關押了500年了,所以我們可以斷定的是高瑟在500年前被魔神王賜予了「無欲」的戒律,同時也將高瑟囚禁起來,
  • 《七大罪》瑪琳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能讓十戒如此恐懼!
    以下內容有一定劇透,請選擇閱讀喲!暴食之罪瑪琳,由於被伽藍的戒禁「真實」詛咒,全身導致石化,以至於一直處於掉線狀態,現在她終於破除了這個詛咒再次回歸,對於她破除這個詛咒的方法也讓十戒相當好奇,對此她表示,是因為時間過的太久,導致忘記了自己的身份。
  • 如來說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而唐僧在女兒國則五戒全破
    《西遊記》裡面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哪些佛教的戒律和道教的戒律不能犯,但是大體上還是尊重現實中的原則的,比如殺生、飲酒、色戒等都是不被允許的。中國佛教的五戒為: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邪,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那麼唐僧作為西遊裡面的高僧大德肯定是要尊重這些戒律的,但是事實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