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派系林立,戒律亦隨教派之不同而略有差異,隨齋蘸儀式之不同而有所增減,並且還隨時代之不同而有所區別。這裡所要介紹的,是影響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較有代表性的道教戒律:想爾9戒、老君27戒、初真5戒、初真8戒、初真十戒:
01想爾九戒。
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是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吃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天傷。想爾九戒是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02老君二十七戒
老君二十七戒是在想爾九戒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戒文亦分上、中、下三品,內容為:戒勿費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色;戒勿傷王氣;戒勿貪寶貨;戒勿忘道;戒勿為妄動;戒勿枝形名道;戒勿殺生;戒貪功名。此上九戒。
戒勿為耳目鼻口所娛;戒常當謙讓;戒舉百事詳心,勿惚恫;戒勿學邪文;戒勿資身好衣美食;戒厭求名譽;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輕躁;戒勿盈溢。此中九戒。
戒勿與人諍曲直得失,避之;戒勿為諸惡;戒勿厭貧賤,強求富貴;戒勿多忌諱;戒勿稱聖人大名;戒勿強梁;戒勿禱祠鬼神;戒勿自是;戒勿樂兵。此下九戒。
老君二十七戒使想爾九戒更加方便操作和實行,它和想爾九戒的九條被稱為老君三十六戒,強調老子無為無欲、順應自然、柔弱守雌的思想。
03初真五戒
初真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規定入道者須先受三皈依戒,然後方可受五戒、八戒乃至十戒。
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葷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盜;五者不得邪淫。這五戒是入道的根基,是出俗與入俗的樞紐,道教稱之為「積功歸根」五戒」,做到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水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
04初真八戒
初真八戒是在初真五戒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初真八戒強調道俗不可混雜,要求教徒生活簡樸、清靜、脫俗。
05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已,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這十戒,託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一切苦惱。初真十戒注重教徒的品德修養,要求教徒做到忠孝、仁信、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等。教徒必須先受初真五戒,校正身心,去除雜念,然後才能受初真十戒。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