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深入理解,便可化解疫情之厄

2021-01-10 北小窗

如何理解老子的「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可以憑藉先賢智慧調和疫情的積怨嗎?

老子一生既沒有講學,也沒有著述,只通過口頭來說「道」,孔子是儒家聖人,卻還得請教於老子,可見老子是超聖人的存在。老子從不著述,卻留下「道德經」,非他本意。

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卻被尹喜阻攔,讓老子留一部經典。老子無奈,就著述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

眾所周知,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但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出世的已經包含了入世的。

出世的高於入世的。一部「道德經」,既包含出世,也包含入世。當然,還有更玄妙的核心在裡面,在這裡暫且不言。

老子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如果按照一些註解的解釋,不難理解。但無法化解我們所面對的實際情況。

首先要弄明白,這個怨是因為什麼起的,來自於何處,這個怨是突顯出來的抱怨、怨罵,還在沒有凸顯出來的埋怨,深恨?

抱怨以德。重點在德,也是各有說法。好人未必有德,壞人未必無德。如果從國家層面來看,要看大局,要看長遠,要看對國民和人類的利弊影響。

老子說的明白,調和了怨恨,但還是會留下一些怨恨,看起來做了好事,也並未做好事。自相矛盾。但也點出要點。往自然災害方面來說,言外之意,那就是災害不可避免,怨恨災難和國家不力,也必然存在,這個時候可以德來化解,而不是「調和」,調和幾乎無用。化解才是妙藥。這就要看各個國家領導群的智慧了。

老子講「道」,說好也是壞,說壞也是好,沿用了《易經》思維。也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用這來解釋疫情也合理。

疫情,讓人類各方面損失慘重,這是可見的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讓人們反思人類的生活,如果人類還要繼續傲慢偏見,漠視大自然,殘害其他生靈性命,那麼類似像這次疫情這樣的災難,會更多。

為何戴口罩,為何宅家,為何封城,甚至封國?在這裡,透露筆者觀察到的超過三維的認知。

戴口罩,即為封口,口除了說話,便是吃東西。封口,就是讓我們要說善意之言,誠實之言,不要貪吃其他生靈的血肉。也就是少吃野味。這屬於口業!

宅家,哪裡去不了。你想做好事,想做壞事,都做不了。行動被疫情禁封了。這是讓我們調整自己的行為,在以後多行善事,不可幹傷害別人,傷害社會,傷害自然環境的事。這屬於行為方面,名為身業!

封城封國,也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是從大的方面來說。

既然人們都不能動了,被禁止在各處,不管重要的不重要的事情,都幹不了了。人們就會安靜下來,做一些思考。古人叫做「一日三省」,也就是反思反省。那麼就會對自己的生活,對社會,對國家,對疫情,對大自然等等做一些思考。這便是意業了。

所以,疫情針對的便是對人們的「身、口、意」三業來進行調整。

老子的答案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可以說是正確的,也可以說不太正確。因為聖人和「道」不會偏向於任何一方,只在於受者(受疫情的人類)怎麼來轉變思想,怎麼來行動了。

相關焦點

  • 老子的為善之道: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德經》有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這一章的意思是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認為,宇宙原始最初時是虛無的,沒有實在可見的物質,只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現在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所以,這種物質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把這種物質命名為「道」。
  • 抱怨以德難嗎?只要理解怨、德、愛,你一定行!
    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 意思是無論你如何調節怨恨,總會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報怨以德,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真的可以做到報怨以德麼?當然,當你理解了怨、理解了德、理解了愛,你就能做到。 首先,「怨」從何來? 有人偷了我的襯衣,我心生怨氣!記住,是我心生怨氣。如果襯衣對我很重要,我怨氣非常重;如果襯衣對我不重要,我怨氣比較小;如果那件襯衣本身就是我要丟掉的,那我沒有怨氣。這個解釋邏輯你能接受吧。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報怨以德》
    作品:【報怨以德】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圖片來源於網絡譯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 老子說人生有3善,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成功的前提
    老子《道德經》闡述的都是天道規律和世間法則,當你感到困惑迷茫,甚至手足無措的時候,如果能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一讀,真正領悟其中蘊藏的深意玄機,並身體力行之,往往境界突飛猛進,人生別開生面。當一個人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道德經,很多困擾心靈的疑問,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且,這個答案一定是最正確的。
  • 汪致正系列一:你很可能不知道「德」字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論道」要先「論德」,「論德」則要先明確「德」的初義。關鍵字初義清晰,經文自然明白,例如,老子第二十三章的經文: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典型實例如老子講「報怨以德」,孔子卻因對「德」有不同解釋,不同意老子的說法。《論語》有言,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那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其實,此處老子「德」的字義是哲學概念的「理性」,而不是社會學概念的「恩德」,老子「報怨以德」的原意是「用理性回應非理性」。
  •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儼 兮 其 若 容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敦 兮 其 若 樸 ﹔曠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濁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無 止 。
  • 《道德經》第27章解析:老子所說的「善」
    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老子所說的「五善」,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種是善行。
  • 老子:為什麼說,善反而不美
    老子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用老子的話說,善反而是不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修道的角度來說,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即有目的,有目的的美善,自然就成為不美不善的對了。「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兩個歷史小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一是商紂王的故事,商紂王酒池肉林般的腐敗生活,弄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真是:「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還有喜歡細腰的楚王,又帶來多少宮女的薄命。「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這些寫照,說明無論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於偏愛的趨向,特別是為人上者。一樣地,愛美成癖,這癖好也是一種病。
  • 2021辛丑年梵音禪寺安奉太歲符化解太歲通告
    :「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由於太歲神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免得罪太歲,因此在衝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開春期間求取「太歲符」,安奉太歲符,拜太歲可化解太歲衝犯,化解流年不利,拜太歲可獲值年太歲庇佑,在當年順風順水,提升各方面運勢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趨吉避兇。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
  • 如何理解老子經文第四十五章的內容?
    道是萬事萬物之母,於萬物有生養之功。所以,道是宇宙間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同時又是撲朔迷離,若有若無的事物。你講它實在吧,但又找不到它實在的證據。你講它不存在吧,那麼萬物的存在便沒有了根據。所以,說它圓滿,看上去好像有缺憾。說它充實,看上去卻又空虛。道是天下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了,但是看上卻又虛無空洞。道的這一特性就是「大成若缺」,「大盈若衝」。
  • 老子的「無為」實質是善作為
    老子論道,始終是從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的,從來不會把任何一方面單獨割裂出來、孤立起來看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兩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共生、相比較而存在的共同體。
  • 《道德經》問答17、18章-竹簡本對老子寫作體系的實證
    《周易》卦的六個爻位,奇數位陽爻為正,陰爻為反;偶數位陰爻為正,陽爻為反。火卦在上位,陰居陽位,陽居陰位,故三爻皆反。尤其九五之君陰爻居之,為朝綱廢弛之象,此為「故大道廢」的由來,而且這部分的三句話都是從卦象中提煉出來的。同一個卦象用兩種視角去理解,會得出不同的思考和結論,這是老子對《周易》理解的獨特之處。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他在函谷關著《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全書僅五千言,分為上下兩篇,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為下篇德經,他認為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這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無處不成語,且被後世沿用至今,對中國思想文化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關老子的成語基本上出自《道德經》。玄之又玄玄之又玄玄:深奧不容易理解。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和難以理解。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 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玄之又玄玄之又玄 玄:深奧不容易理解。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和難以理解。現多用於對深奧莫測的理論的評價。出自《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如何用《老子》起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鍾靈毓秀
    一、《老子》中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1. 上道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解釋: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不以為然。2. 天柔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 北鬥七元君能解二十四厄之橫死陽世
    橫死厄,從陽世來看罪重,從陰司看當墮血湖。罪重則無處解釋,如果不化解則捉生代死,永劫難出。血湖則是符命不到之處、赦文不行之所、符使不經之途,如果不專門開設血湖賑濟,就更難出離了。何況玉皇也不會為三五天的小齋醮而開赦宥,如何救解呢?借著滿天星宿下降之辰,我們簡要分析橫死厄。如何誦持《北鬥經》規避未發生的和化解已經發生的橫死厄,以供初學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