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2021-01-10 連連說娛樂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啊人你不要自作聰明,使壞,作弄人,騙人,害人,損人,因為對方就算是最笨的人上過幾次當,受過幾次騙,都會覺醒過來,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你一定要從「善」出發。比如大家知道的那個《賣拐》的小品引人大笑,大笑以後,還可以反思一番。先是巧舌如簧地賣了拐,再是天花亂墜地賣了輪椅,再到後來行騙就麻煩了,因為人都不是傻子,而你要騙人又得挖空心思,還只是為了那麼一點蠅頭小利,那活得多累,多沒有意義啊。這個小品很有生活氣息,今天類似這樣的「不善」之事、「不善」之人太多了。這個小品也很耐看,因為在深層就有人際交往的些道道在啟發你。你再看商家們,有賣大頭奶粉的,有賣死母豬肉的,有賣死母豬肉做的肉鬆的,還有賣含蘇丹紅調料的,等等。你自己以為高明,善於「騙」,但是「不善」終究會被識破。

在商家與顧客的人際交往上,你的「不善」必定會被識破的,會應驗老子的話,天下都會知道什麼是「不善」,到時候就是惡有惡報了。第二條,人際交往要善於付出。老子說:「夫唯道善貸且成。」(第41章)「貸」就是施予、給予;「善貸」就是善於施予、給予。「成」就是成就。這是老子的大智慧,人際交往之道也要善於施予,善於付出,善於成就別人,因為道就是善於施予而成就萬物的。當然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今天我們說人際交往中的雙羸,就是這一理念與智慧的延伸。帛書乙本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如果照這樣來解讀,那麼我們又可以學到人際關係的又一智慧,即與他人交往中要「善始且善成」。

第三條,人際交往要善言、行、數、閉、結。在《老子》第27章中,老子說了很多的「善」,如果我們能悉心體會,巧妙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去,是可以增加很多的智慧的。老子說:「善言,無瑕謫。」(第27章)謫,是指責、指摘的意思。這是說,人際交往中要善於說話,沒有差錯讓別人指責。這句話也有人認為要善於「行不言之教」。老子說:「善行,無轍跡。」(第27章)這是說,善於走路的,不留下痕跡。這可能包含有古人對於行走的一種理想。有個古代例子,《莊子》裡傳說他能乘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十五天後回來。

這不是「善行,無轍跡」了嗎?今天我們實現了,大家坐飛機不就是這樣的情況嗎?如果我們演繹開去,那麼在人際交往中也要善於處於無阻無礙中,就像乘風而行,飄然灑脫,不留下敗跡。比如我們要攻打一個城市,把人際關係搞好了,雙方和諧了,不開炮打仗了,那個城市完好無損地解放了,不就是「善行,無轍跡」?老子又說:「善數,不用籌策。」(第27章)老子說,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難道不是嗎?在人際交往中,有的東西不是籌策能算得清楚的,比如友誼、恩情、親情你能用計算機算得出來嗎?只有心,才算得明白。老子說:「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第27章)這是說,善於關閉的,沒有用門閂,卻誰也打不開。

你看,比如今天賓館裡的自動大門,人來了就開,人走了就關,不用門閂,關得緊緊的,不就是這樣嗎?當然這大約是老子當時想像不出來的。如果演繹至人際關係的緊密上來,那就像這樣,雖看不到像門閂一樣的東西,但是別人開不了,拆不開。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說,善反而不美
    老子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用老子的話說,善反而是不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修道的角度來說,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即有目的,有目的的美善,自然就成為不美不善的對了。「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兩個歷史小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一是商紂王的故事,商紂王酒池肉林般的腐敗生活,弄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真是:「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還有喜歡細腰的楚王,又帶來多少宮女的薄命。「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這些寫照,說明無論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於偏愛的趨向,特別是為人上者。一樣地,愛美成癖,這癖好也是一種病。
  • 《道德經》第27章解析:老子所說的「善」
    【解析】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 老子的「無為」實質是善作為
    把「無為」思想作為怠政、懶政的藉口,甚為荒唐——個別幹部「不作為」「慢作為」,「怠政」「懶政」,而且把老子的「無為」思想搬出來作為理論根據,甚為荒謬。幹部不作為,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也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曲解。老子的哲學充滿辯證思想。
  • 老子的為善之道:不善者吾亦善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這一章的意思是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
  • 老子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深入理解,便可化解疫情之厄
    如何理解老子的「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可以憑藉先賢智慧調和疫情的積怨嗎?老子一生既沒有講學,也沒有著述,只通過口頭來說「道」,孔子是儒家聖人,卻還得請教於老子,可見老子是超聖人的存在。老子從不著述,卻留下「道德經」,非他本意。
  • 老子說人生有3善,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成功的前提
    老子《道德經》闡述的都是天道規律和世間法則,當你感到困惑迷茫,甚至手足無措的時候,如果能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一讀,真正領悟其中蘊藏的深意玄機,並身體力行之,往往境界突飛猛進,人生別開生面。當一個人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道德經,很多困擾心靈的疑問,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且,這個答案一定是最正確的。
  • 如何用《老子》起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鍾靈毓秀
    名字是我們每個人的一張名片,雖然只是個文字符號,起名字但它具有信息能量及文字的全息理念。俗話說「留子千金,不如賜子佳名」,可見名字對人生的重大意義。所以起名首先要滿足好聽這個因素,其次還要考慮字形、字義,這樣的名字才能稱之為好名字。
  •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中第27章,善行無轍中,也強調了善於說話,善於做事的一個狀態。老子的五善,總結起來就是善言善行,善於為人處世,善於利用價值,善於總結。有一句話叫做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的人的老師,不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一個借鑑。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
  • 大私無私:老子對人性的演繹超凡絕倫!
    百家爭鳴說人性0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人性的爭鳴,主要糾結於「善」和「惡」。孟子主張「人性善」。孟子對滕文公宣揚「人性善」,話題和意旨常常離不開堯和舜這樣的大佬。他還以類比的方式論證說: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荀子則針鋒相對,主張「人性惡」。他甚至逗趣地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假裝的。告子模稜兩可,提出「人性本無善惡」論。他說,人性無所謂善或惡,就像水無所謂向東還是向西流一樣。他還舉例說,吃飯和做愛都是人的本能,無所謂善惡。
  •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實前面還有一句更重要
    讓我們先來看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什麼意思? 「反」可以是事物的反面,或者說矛盾的對立面。 比如:樂極生悲、苦盡甘來、柳暗花明、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以及前面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好了,講了這麼多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異同,讓我們還是回到今天要講的思想家:老子。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翻譯】:這使我對大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如何評價老子「和光同塵」?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他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是孔子的前輩。
  • 農村人常說的「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句話有什麼現實意義?
    農村人常說的「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句話有什麼現實意義?農村是有這句話,「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意思是說,不會幹活還只會吃飯的小子,飯量特別的大,能夠生生把自己家給吃窮了。而且子女的歲數都差不多,僅僅相差一歲或者兩歲,都是出於只能吃飯不能幹活貪吃貪玩,善玩好動的半大小子狀態。過去農村人是這樣的,越窮越生,其實農民的思想很樸素,孩子多生幾個,長大後都是勞動力,然後可以多掙工分,多掙錢。
  • 如何理解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吃虧是福,這次和大家分享上善若水,我們先通讀下第八章全文:老子開頭就說上善若水,這句古語被現代的人們所津津樂道,這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智慧呢?意思是說最上等的善象水,水能滋潤萬物,停留在最低處,離道最近。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行善,{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
  • 老子說「上善若水」,若做事不求回報,與世無爭,會有好結果嗎?
    老子說,水幾於道,而不說水同於道,原因也就在這裡。道是最低調的,低調到無形,你根本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水是有形的,無法完全表現出道的這一特徵,它所能做的,就是永遠讓自己位處最低,所以說是「幾於道」。幾是接近的意思,如:幾近,幾就是近,近就是幾。人們常說,道家低調。道家為什麼低調?因為道的屬性就是如此,人既然要取法於道,當然就應該低調。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道德經》第2章。我們先看什麼是聖人?聖人是古時人們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老子在這一章裡首先提到了聖人的無為。即聖人的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認為,宇宙原始最初時是虛無的,沒有實在可見的物質,只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現在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所以,這種物質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把這種物質命名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