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啊人你不要自作聰明,使壞,作弄人,騙人,害人,損人,因為對方就算是最笨的人上過幾次當,受過幾次騙,都會覺醒過來,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你一定要從「善」出發。比如大家知道的那個《賣拐》的小品引人大笑,大笑以後,還可以反思一番。先是巧舌如簧地賣了拐,再是天花亂墜地賣了輪椅,再到後來行騙就麻煩了,因為人都不是傻子,而你要騙人又得挖空心思,還只是為了那麼一點蠅頭小利,那活得多累,多沒有意義啊。這個小品很有生活氣息,今天類似這樣的「不善」之事、「不善」之人太多了。這個小品也很耐看,因為在深層就有人際交往的些道道在啟發你。你再看商家們,有賣大頭奶粉的,有賣死母豬肉的,有賣死母豬肉做的肉鬆的,還有賣含蘇丹紅調料的,等等。你自己以為高明,善於「騙」,但是「不善」終究會被識破。
在商家與顧客的人際交往上,你的「不善」必定會被識破的,會應驗老子的話,天下都會知道什麼是「不善」,到時候就是惡有惡報了。第二條,人際交往要善於付出。老子說:「夫唯道善貸且成。」(第41章)「貸」就是施予、給予;「善貸」就是善於施予、給予。「成」就是成就。這是老子的大智慧,人際交往之道也要善於施予,善於付出,善於成就別人,因為道就是善於施予而成就萬物的。當然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今天我們說人際交往中的雙羸,就是這一理念與智慧的延伸。帛書乙本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如果照這樣來解讀,那麼我們又可以學到人際關係的又一智慧,即與他人交往中要「善始且善成」。
第三條,人際交往要善言、行、數、閉、結。在《老子》第27章中,老子說了很多的「善」,如果我們能悉心體會,巧妙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去,是可以增加很多的智慧的。老子說:「善言,無瑕謫。」(第27章)謫,是指責、指摘的意思。這是說,人際交往中要善於說話,沒有差錯讓別人指責。這句話也有人認為要善於「行不言之教」。老子說:「善行,無轍跡。」(第27章)這是說,善於走路的,不留下痕跡。這可能包含有古人對於行走的一種理想。有個古代例子,《莊子》裡傳說他能乘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十五天後回來。
這不是「善行,無轍跡」了嗎?今天我們實現了,大家坐飛機不就是這樣的情況嗎?如果我們演繹開去,那麼在人際交往中也要善於處於無阻無礙中,就像乘風而行,飄然灑脫,不留下敗跡。比如我們要攻打一個城市,把人際關係搞好了,雙方和諧了,不開炮打仗了,那個城市完好無損地解放了,不就是「善行,無轍跡」?老子又說:「善數,不用籌策。」(第27章)老子說,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難道不是嗎?在人際交往中,有的東西不是籌策能算得清楚的,比如友誼、恩情、親情你能用計算機算得出來嗎?只有心,才算得明白。老子說:「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第27章)這是說,善於關閉的,沒有用門閂,卻誰也打不開。
你看,比如今天賓館裡的自動大門,人來了就開,人走了就關,不用門閂,關得緊緊的,不就是這樣嗎?當然這大約是老子當時想像不出來的。如果演繹至人際關係的緊密上來,那就像這樣,雖看不到像門閂一樣的東西,但是別人開不了,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