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怎樣?
這是一個困擾了人類兩千多年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哲學派別都無法迴避的命題。
不談人性,無以為哲學。
01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人性的爭鳴,主要糾結於「善」和「惡」。
孟子主張「人性善」。孟子對滕文公宣揚「人性善」,話題和意旨常常離不開堯和舜這樣的大佬。他還以類比的方式論證說: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荀子則針鋒相對,主張「人性惡」。他甚至逗趣地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假裝的。
告子模稜兩可,提出「人性本無善惡」論。他說,人性無所謂善或惡,就像水無所謂向東還是向西流一樣。他還舉例說,吃飯和做愛都是人的本能,無所謂善惡。
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議綿延不絕,一直延伸到西漢。西漢時有個文學家揚雄,企圖在孟子和荀子之間「和稀泥」,提出「善惡混搭」說。揚雄認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你把善的一面發揚光大,你就是個大好人;你讓惡的一面無限膨脹,你就是個大壞蛋。
那麼,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是如何論說人性的呢?搜遍《論語》,也沒見他老人家說人性是「善」還是「惡」,只留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但後天所受教育以及周圍環境的變化對人的影響卻很大。哎!跟沒說差不多。
人們不禁會問:道家的開山祖師老子是怎樣論說人性的呢?遺憾的是,他老人家似乎什麼也沒說,烏央烏央的「老學家」們也因此不置一詞。
這是真的嗎?
02
當然不是真的!事關人性這麼重大的議題,老子怎麼可能缺席呢?
但老子確實沒明說,他似乎認為:人性其實沒那麼複雜,它只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你只須捫心自問,即可見真章。爭什麼爭?
也許基於這樣的考量,大哲學家老子並沒直接說人性如何。他老人家舉泰山若茶几,在《道德經》中說了這麼一段美妙的話: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聖人把自己的得失置於眾人之後,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的利害置於身外,反而能成全自身。因為他無私,反而成就他的自私。
作為「子中之子」,老子果然不同凡響,他做了一個類比論證。老子認為,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天地大公無私。就像孔子所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那麼,天性無私,人性又如何呢?老子其實並不虛偽,他大大方方地承認:人性本私。但他並沒有單單論證人性的自私,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他是把「自私」和「無私」當作一對矛盾,並且按照物極必反、對立轉化、反中求正的辯證邏輯,從方法論的角度論證聖人如何成就自己的私心的。在老子看來,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天地大公無私。聖人師法天地,效法自然,大公無私,恰恰滿足了他最大的私心:成為王者。在老子看來,自私的最高境界恰恰是無私。或者說,利他才是堂堂正正的利己;無私才是問心無愧的自私。老子所謂「無私」,既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同時也是成為領導者、成為王者的方法論。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道德經》本來就是帝王的「政治教科書」。
老子還進一步論證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恆常沒有私心,把百姓的心當做自己的心。他在論證舍與得的關係時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不存佔有之心,而是盡力幫助別人,他自己卻更為富有;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大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而長存永在,「聖人」由於公而忘私反而成就其人生理想。
03
您還記得大禹治水的故事嗎?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水經常泛濫,人民不堪其擾。大禹和他的老爸鯀,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禹的父親鯀用「圍堵」的辦法治水,遭到失敗。大禹汲取他老爸鯀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終於使黃河水患得到治理,體現出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而且最令人感動的是,大禹治水13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千辛萬苦。百姓感念他的功德,推戴他為天子,成就他自己的人生理想。
古今中外那些英雄豪傑、偉人大物,莫不具有無私這樣的特質。沒有這樣的特質,就不可能凝聚人心,建立不功的功業,更不可能成就自身。
可見,聖人並非沒有私心,他只是成就私心的方式與凡人大不同。
按照老子「反中求正」的哲學邏輯,並遵照老子「正言若反」的語言特質,我們發現一個真理:
利他者利己,無私者大私 。
利他是利己的前提和手段,只有利他才能夠利己;無私是自私的前提和方法,最大的自私恰恰是無私。或者說,自私的最高境界恰恰是無私。「無私」和「自私」、「利他」和「利己」竟然可以貫通起來,這正是老子辯證法的邏輯,也是老子的最高明處。
「大私無私」,堪稱是老子發現的一個最偉大的定律。
04
眾所周知,人性非常複雜,有相互對立的很多面。譬如,善與惡,自私與無私,偽善與真誠,刻薄與寬容等等。自私,無疑是人性最深沉的一面。因為人作為一個物種,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必須首先佔有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講,自私等同於利己。這是由資源的有限性決定的。我們知道,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人類除與其它物種發生爭鬥外,也與同類持續地發生著競爭。一言以蔽之,為了生存,個體的人不得不為自身考慮,為自己負責。不自私,人類無以在這有限的資源中生存。
人們諱言「人性本私」,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誤將「私」與「惡」等同起來。一提到「私」字,人們就覺得「罪莫大焉」,「要鬥私批修」、「要大公無私」、「狠批私字一閃念」,好像一沾上個私字,就沾上了罪惡。
其實,「私」也並不等於「惡」,「性本私」不等於「性本惡」。但是,「性本私」畢竟很容易演變成「性本惡」。當人們一己之私而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並進而損害社會公義的時候,「私慾」就會變成「罪惡」。
不錯,人性中也有利他的一面。當人性中利他的一面展現出來時,人們稱之為「善」。不要忘記,利他仍然以利己為依歸。人們利他,未必為了物質利益,仍然可以得到精神利益。你救了落水兒童,拋卻「見義勇為」的褒獎不說,還可以得到內心的愉悅。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這話再形象不過地闡明了人的利己本性。明代思想家李贄則明確提出「人性本私」論。李贄論證說:自私,是人類的天性。如果沒有自私心,就是沒有人性的。他還不厭其煩地舉例說,耕田者、居家者、為學者、做官者都是為了一己收穫,才辛勤勞作、努力積累、上進拼搏的。
無論是諸子的「性善說」、「性惡說」,還是「善惡混搭」和「人性本無善惡」論,都是似是而非的理論,都沒有跳出「善」與「惡」來洞察人性,難以令人信服。他們不知道,人性最深沉的一面,是「性本私」。無論是「利己」說,還是「人性本私」說,他們說出了事情的一部分真相。遺憾的是,他們把「公」與「私」、「利他」與「利己」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只是靜止地、片面地看人性,容易造成混亂。
老子的「大私無私」論,把「無私」與「自私」聯繫起來,把「利他」與「利己」貫通起來,把「目的」與「手段」結合起來,把「價值觀」與「方法論」統一起來,在方法和境界上更高一籌。
不得不說,老子對人性的演繹超凡絕倫,大有深意,為諸子及後世思想家望塵莫及。
立足於「人性本私」的基本假設和「大私無私」的絕妙方法論,人們才得以瞻仰人性的光輝,享受人生的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