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講老子的處世思想。
老子認為人生應純樸自然,真實無偽。矯揉造作,裝腔作勢,表裡不一,華而不實乃是他所深惡痛絕的,而現實中由於追名逐利、貪圖物慾,人早已失去了其純真的天性。所以老子要求人們要少私寡慾,在名利物慾之濁流中超拔出夾,返樸歸真,保留自己的那份天性。
老子認為,人貪圖享樂,追逐名利,私慾膨脹,乃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社會混亂的根源,同樣也是造成人性喪失、道德墮落的根源。由此他認為要想保持個人天性的自足無缺,要想維持社會的穩定和諧,就必須崇尚節儉,虛心靜氣,淡泊名利,反對奢侈,反對縱慾,反對巧取豪奪。要求增加財富,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條件,乃人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也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所在,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人一旦沉溺於物慾之中,利慾薰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用各種不正當手段謀取財物,搶劫、偷盜、貪汙、受賄,無所不用其極,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這已是為事實所一再證明了的。
因此老子「崇儉」的思想,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唐代李商隱講「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此可謂一語道出了治國的奧妙。無論何時,勤勞節儉都是國富民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提倡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勤儉建國,同樣也是建設現代化中國的重要保證。
世人歷來追名逐利,以利為上,以名為榮,為之而奔忙不休;但由此也生起了諸多的矛盾和無窮的煩惱,官場的失意、工作中的挫折、競爭中的失敗,常讓現代人苦惱不堪。但老子認為「身重於物」,名、利、財、貨都是身外之物,比起生命來都是微不足道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為了名利而丟失了生命,實是捨本逐末的愚蠢之舉。老子這種重生輕物、淡泊名利的思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僅能給失敗者以心理上的調節和安慰,同時也能使我們對名利、得失持一種正確的態度,從而保持一種健康、平靜的心態。
現代社會乃是競爭的社會,它倡揚「敢為人先」、「不甘人後」的思想。老子則通過「貴柔守雌」、「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提倡在人與人相處時的謙下不爭之德。這似乎與現代觀念有些背道而馳,但辯證地看,則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若能謙虛待人,嚴以律己,不與人爭一日之長短、一時之得失.而是努力地發展完善自身,與之較百世之興衰、萬民之利害,這不是更有意義嗎?謙下禮讓乃我們民族的優良品德,在鼓勵爭強爭勝的今天也不容忽視,任何時代都不會歡迎那些傲慢無禮之輩。而「謙下不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求索取,單講奉獻」同樣是治國治人者所應提倡的一種美德。
在社會中,我們常會發現一些「以功臣自居」者,爭名位,爭權利,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這種人治國只能給社會、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所以毛澤東同志早就呼籲全黨全國人民要隨時隨地「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老子的「不爭」之德雖然有些混世和不講原則之嫌,但他提倡「為而不爭」,「功成而弗居」,這對於培養現代人的愛國情操和集體主義精神則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心想事成,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每個人隨時都會面臨著或得或失、或成或敗的局面,如若認為「寵為上,辱為下」,則難免會「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老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著寬廣的胸懷,置榮辱、得失、禍福於度外,做到「寵辱不驚」如此方能保持一種樂觀平靜的心態。這種處世態度對於現代人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老子還講「上德若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處世胸襟寬廣,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就如幽深的山谷一樣。能包容人世間的一切,這種精神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寬宏大量的氣度能減少我們的思想壓力,能讓我們更好地與人相處,從而能以健康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和生活。總之,在節奏日益頻繁、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係日益緊張的現代社會中,老子淡泊名利、謙下不爭的處世哲學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休憩的港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副潤滑劑,它能讓我們在紛亂複雜、變幻無常的社會中少一份狂亂和煩惱,而多一份平靜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