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處世思想:節儉淡泊、謙下不爭寵辱不驚

2021-01-10 陸二薇說一說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講老子的處世思想。

老子認為人生應純樸自然,真實無偽。矯揉造作,裝腔作勢,表裡不一,華而不實乃是他所深惡痛絕的,而現實中由於追名逐利、貪圖物慾,人早已失去了其純真的天性。所以老子要求人們要少私寡慾,在名利物慾之濁流中超拔出夾,返樸歸真,保留自己的那份天性。

老子認為,人貪圖享樂,追逐名利,私慾膨脹,乃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社會混亂的根源,同樣也是造成人性喪失、道德墮落的根源。由此他認為要想保持個人天性的自足無缺,要想維持社會的穩定和諧,就必須崇尚節儉,虛心靜氣,淡泊名利,反對奢侈,反對縱慾,反對巧取豪奪。要求增加財富,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條件,乃人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也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所在,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人一旦沉溺於物慾之中,利慾薰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用各種不正當手段謀取財物,搶劫、偷盜、貪汙、受賄,無所不用其極,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這已是為事實所一再證明了的。

因此老子「崇儉」的思想,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唐代李商隱講「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此可謂一語道出了治國的奧妙。無論何時,勤勞節儉都是國富民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提倡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勤儉建國,同樣也是建設現代化中國的重要保證。

世人歷來追名逐利,以利為上,以名為榮,為之而奔忙不休;但由此也生起了諸多的矛盾和無窮的煩惱,官場的失意、工作中的挫折、競爭中的失敗,常讓現代人苦惱不堪。但老子認為「身重於物」,名、利、財、貨都是身外之物,比起生命來都是微不足道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為了名利而丟失了生命,實是捨本逐末的愚蠢之舉。老子這種重生輕物、淡泊名利的思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僅能給失敗者以心理上的調節和安慰,同時也能使我們對名利、得失持一種正確的態度,從而保持一種健康、平靜的心態。

現代社會乃是競爭的社會,它倡揚「敢為人先」、「不甘人後」的思想。老子則通過「貴柔守雌」、「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提倡在人與人相處時的謙下不爭之德。這似乎與現代觀念有些背道而馳,但辯證地看,則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若能謙虛待人,嚴以律己,不與人爭一日之長短、一時之得失.而是努力地發展完善自身,與之較百世之興衰、萬民之利害,這不是更有意義嗎?謙下禮讓乃我們民族的優良品德,在鼓勵爭強爭勝的今天也不容忽視,任何時代都不會歡迎那些傲慢無禮之輩。而「謙下不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求索取,單講奉獻」同樣是治國治人者所應提倡的一種美德。

在社會中,我們常會發現一些「以功臣自居」者,爭名位,爭權利,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這種人治國只能給社會、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所以毛澤東同志早就呼籲全黨全國人民要隨時隨地「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老子的「不爭」之德雖然有些混世和不講原則之嫌,但他提倡「為而不爭」,「功成而弗居」,這對於培養現代人的愛國情操和集體主義精神則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心想事成,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每個人隨時都會面臨著或得或失、或成或敗的局面,如若認為「寵為上,辱為下」,則難免會「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老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著寬廣的胸懷,置榮辱、得失、禍福於度外,做到「寵辱不驚」如此方能保持一種樂觀平靜的心態。這種處世態度對於現代人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老子還講「上德若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處世胸襟寬廣,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就如幽深的山谷一樣。能包容人世間的一切,這種精神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寬宏大量的氣度能減少我們的思想壓力,能讓我們更好地與人相處,從而能以健康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和生活。總之,在節奏日益頻繁、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係日益緊張的現代社會中,老子淡泊名利、謙下不爭的處世哲學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休憩的港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副潤滑劑,它能讓我們在紛亂複雜、變幻無常的社會中少一份狂亂和煩惱,而多一份平靜和愉悅。

相關焦點

  • 學會運用陰陽調和,讓你懂得「為和」的處世思想
    老子曾指出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先是由道生成陰陽二氣,然後陰陽二氣再生成第三者,萬物由此而生。老子也對萬物的性質做出了論述,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世間萬物的生成與存在都是由陰陽相互協調,最後達到一種勻稱和平衡之後的結果。
  • 老子說人生有3善,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成功的前提
    老子說人生有5善,是一種智慧,也是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成功秘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因為不和萬物爭鋒,所以不會招來怨尤。
  • 如何評價老子「和光同塵」?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他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是孔子的前輩。
  • 淡泊造句和解釋_淡泊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生意淡泊,本利皆虧。]淡泊參考例句:1、考的不好不叫考的不好,叫淡泊名利。2、人生是一種高層次,高覺悟的淡泊與寧靜。3、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靜心正身。4、知足之修成淡泊操守;自律之為揚清廉正氣。5、他生性淡泊,絕不是那種利慾薰心的人。6、他對於金錢和權勢向來淡泊。
  • 如何理解思想家老子的「上善若水」呢?
    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智慧的思想俯拾皆是,其中有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讓我感慨頗深。這裡是用水的特性比喻德的特性,觀察水的現象來悟道。上善中的「上」是「最」的 意思,「善」是妥當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所以,要想讀懂《道德經》就得先悟透道和德的真諦,然後才能讀懂老子的文章。就老子三寶中的「儉」而言,老子究竟節儉了什麼才有如此大的成就?通過老子這句「儉,故能廣」就能得出合理地結論。老子的「儉」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有形資源的節儉;二是對無形能量的節儉。因為這兩種節儉都能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餘」,再用這有餘奉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久之你就是一個有道的人。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老子他老人家又想表達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字面意思,即:混合、調和各種光彩,使得不光耀不突出,混同於塵垢。但是,「和光同塵」引申的意思是:做人要不露鋒芒,擦汙納垢,與世無爭。我們知道了「和光同塵」的意思後,再來看看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
  •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實前面還有一句更重要
    在老子經典的《道德經》有一句經典: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當然這句話還有後面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尤其體現了道家哲學思想的精華,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有人說,孔子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幾千人,中國人為人處世都無形中滲透著儒家的和諧、中庸等思想。但是,很多人低估了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事實上,如果說孔子思想對中國人思想滲透到了肌膚裡,那麼,老子的思想就可以說是滲透到了血液裡、骨髓裡、靈魂裡。
  • 利用好老子4招處世之道,福報才能越積越多
    道家集大成者老子,認為禍福因果皆有跡可循。面對難題,不同的解決方法可以積累不同程度的福報。積福報的方法有很多種,學會老子這四招,福報才能越積越多。圖片來自網絡孝敬父母《觀經四帖疏》中有一則故事講:在饑荒中,世尊出去乞食,但空缽而返。一連幾天,都是如此。
  • 寵辱不驚,說話淡定有涵養的星座,很能夠鎮住場面,不怒自威
    文 | 安 達 有些人往往有著不怒自威的資本,他們說話淡定有涵養,很能夠鎮得住場面,遇到大事情也往往是寵辱不驚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天秤座:懂得說話技巧,關鍵時刻不卑不亢 天秤座的人很懂得說話技巧,他們向來能夠在大場面上寵辱不驚
  • 莊子:按照道家思想,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這2句話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非常看重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的。但是,聖人孔子眼中的君子或者小人,都是以「仁義道德」為標準的。那麼,「道家」眼中的君子和小人,又是什麼樣子呢?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稱「老莊」,但老子眼中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我們讀一讀《莊子》就會明白,莊子對於君子和小人有2條判別標準。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老子「道德經」兩大價值:終極追問與理性邏輯
    王東嶽評論老子【道德經】是先秦時代朱子百家之元祖,說老子目光別致而深遠,其思想所達到的高度,中國後世文人學者,無人能企及。有讀者反駁說,難道當今中國,沒有人能超過2000年前的老子?我們今天來分析下,為什麼老子的思想能達到如此高的高度,以致於被評價為中國唯一哲人。為什麼說中國後世文人學者,無人能企及老子的思想高度?
  • 根據新出的史料,可以認為老子是範蠡的門生嗎?|文史宴
    黃帝書與《老子》統稱為「黃帝老子書」,成為被稱作黃老思想的道家一派的經典。但這也說明道家淵源之一依然是史官的古代天道思想。  老子是範蠡的學生?  2  在前述經過的基礎上,接下來讓我們思考《老子》思想的形成情況。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稱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時期,他曾在周朝洛陽擔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 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稱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時期,他曾在周朝洛陽擔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
  • 《道德經》第27章解析:老子所說的「善」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老子所說的「五善」,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種是善行。
  •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中第27章,善行無轍中,也強調了善於說話,善於做事的一個狀態。老子的五善,總結起來就是善言善行,善於為人處世,善於利用價值,善於總結。有一句話叫做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的人的老師,不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一個借鑑。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