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淺野裕一
諸子百家中的儒家、墨家、道家等顯學,都有不少上古薩滿教的遺存。不過儒家致力於將宗教義理化,墨家則純是利用的態度,對原初宗教精神保留較多的則是道家思想,這與理性化之前的華夏文化在南方楚、越各族遺存較多頗有關係。而前些年新出的《太一生水》中水生萬物的說法,與埃及努恩之海、蘇美爾的提馬特眼淚等神話的聯繫,都能反映出上古薩滿教共通的意識形態。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儒」「墨」等學派名在儒家、墨家活動的春秋末期就已經存在了。而「道家」這一學派名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直到漢初才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道家思想後來也被稱作老莊思想, 因為代表道家的是《老子》《莊子》。
與儒、墨相比,道家宗教性較濃厚
1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中把道家的特色概括為「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此君人南面之術也」。也就是說,道家的特色在於,他們認為要先省察古今盛衰的歷史變遷,然後才能遵守清虛、卑弱的根本,並認為這才是君主君臨天下的統治術。
因此班固稱「道家者流,蓋出史官」,指出道家之淵源在古代史官。周王室史官的職責是觀測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天道), 制定曆法並據其記錄周的年代,援引史書訓誡天子,以佔星術預測天道的變遷和內政、外交、軍事的吉兇,遵從曆法的指示(時令)監督農業活動。
他們的活動全都是以天道觀測為中心展開的。且史官的天道思想還具備以氣解釋天地之成立的特點:「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國語周語上》)。正如「史以天佔人」所言,史官並不僅僅從內部思考人類世界(人事)的問題,還試圖置身廣闊的天界理法(天事)之中去思索。將人事包含於天事內,且以優先天事的形式思考人事,這種態度才是道家思想最基本的框架。
因此,正如班固所指出的,道家的淵源之一,在於從天道佔卜人事這種史官的天道思想。
古代天道思想是在周王室的史官集團內部傳承的一種奇異的思想。但是這一思想逐漸在周王室的貴族、畿內各國的貴族中廣泛傳播,脫離了史官的壟斷,此後更進一步傳播到了遠離中原(黃河流域)的邊境地區。
據《史記集解》所引《範氏計然》記載:「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于越,範蠡師事之」,從晉國亡命逃到楚國的公子後裔名計然(文子),從楚國來到越國,向範蠡傳授學問。
晉國為畿內的大國,公子屬於能夠接受天道思想的特定身份階層。所以,可以認為越國的範蠡是通過計然繼承了中原的古代天道思想。
範蠡是侍奉越王勾踐並使之滅亡宿敵吳國的有名的參謀。他的言行舉動在記錄了春秋時代歷史的《國語越語下》中可見。
其中範蠡的發言正是基於古代天道思想之內容,而且與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的《經法》《十六經》等黃帝書也極其相似。黃帝書與《老子》統稱為「黃帝老子書」,成為被稱作黃老思想的道家一派的經典。但這也說明道家淵源之一依然是史官的古代天道思想。
老子是範蠡的學生?
2
在前述經過的基礎上,接下來讓我們思考《老子》思想的形成情況。
關於老子的各種傳承大致可分為三種:(1)老子是靠近中原的南方,也就是陳或者楚國北部的人;(2)他是西周史官;(3)他的思想與計然、範蠡同屬一個體系。這些情況雖然乍看之下有些支離破碎,但若作以下思考,則能進行整體性理解。
雖然在吳越之間的鬥爭結束之後範蠡去了齊國, 但曾經剛強驕縱的吳國的滅亡和通過複雜戰略獲勝的越國的教訓將範蠡之名廣泛傳播於吳越之地。通過吞併吳國強大起來的越國又在公元前 334 年被楚國徹底吞併。正是在這一變遷的背景之下,範蠡的思想從吳越傳播到了楚國。
離開越國的範蠡
尤其是有許多傳說認為老子的出生地在陳國,也進一步提高了這種可能性。陳國處於吳越兩大勢力之間,苦於選擇何去何從,最初它與楚國結盟攻打吳國, 後來又支持吳國與楚國作對。公元前487年,陳國為楚國所滅,短短四年後, 吞併了吳國的越國的勢力開始波及這一地區。也就是說, 無論在地理上還是歷史上,陳國與吳、楚、越都有極為深厚的關係。
知曉這一情況之後,可以認為之所以範蠡與《老子》呈現出思想上的共通性,是因為範蠡的思想在陳國故地傳播並成了《老子》在楚國形成的有利契機。這種想法為傳承(1)和(3) 提供了調和的可能。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思考一下它們與傳承(2)—— 認為老子是周王室的史官 —— 之間的關係。如何能在確認老子出身於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楚國且與範蠡之間存在思想上的繼承關係的基礎上,又將他與西周聯繫在一起?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想到範蠡思想的形成過程。既然範蠡是通過計然繼承了中原的古代天道思想,那麼在範蠡思想影響下形成的《老子》也就間接地汲取了古代天道思想之流。
而且老子的出生地在楚國的北部,位於中原與南方交界的地帶,具備了易於吸收中原文化的條件。再加上楚國在長江流域的夷狄中也是最早進入中原的,中原文化流入的程度應該比越國高得多。《老子》中也能看到中原天道思想的影響。因此老子也被看作繼承了周文化的人。
這一點是把老子與西周聯繫在一起的重要因素。此外,《老子》闡釋王者君臨天下的技術、尚古思想、回歸根源等現象, 也讓漢代人產生一種老子是繼承了逐漸衰退的古代天道思想的周王室史官的印象。
以上各種因素融合到一起,老子作為周王室史官、始終保持古代思想的形象就形成了,幾乎是一種必然。孔子向老子請教逐漸崩壞的周禮,委託老子將典籍收錄進周王室的書庫,最後發展為老子看到周的衰落而離開西方 —— 以上諸多傳說的結構性意義或許就在這一點上。
除此以外,也有傳聞認為老子是預言了秦國霸業的秦國太史,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他就是以「西周三川皆震」(《國語周語上》)的預兆警告幽王「周將亡」的伯陽父,這些傳說的興盛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泉州清源山老子像
綜合以上結果,可以認為《老子》成形於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楚國北部,其基礎包括對吳越抗爭的反省、範蠡思想的影響、春秋時代流入的中原文化的影響,以及伴隨作為宇宙本體和根源的「道」的創造而出現的宇宙生成論等新要素。
道教與世界宗教的聯繫
3
以往我們能夠利用的先秦道家思想的文獻,基本上局限於《老子》和《莊子》。因此道家思想的研究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中心展開的。然而隨著近年來新的資料相繼出土,道家思想研究迎來了全新的階段。
1993 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 1 號楚墓出土了戰國中期的竹簡(郭店楚簡)。其中包含了三種《老子》抄本和被命名為《太一生水》的未知的道家文獻。
《太一生水》顯示了這樣一種過程:水生於宇宙的根源太一,天生於太一和水,地生於太一和天,神明生於天和地,陰陽生於神明,四季生於陰陽,寒暑生於四季,溼燥生於寒暑,溼燥相輔成一年。這一過程追溯了從宇宙的出現到完成,世界分化的每一個階段的內容,形成了不同於《老子》的獨特的宇宙生成論。
太一還被解釋為在宇宙完成之後潛入水中周行天下,「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 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作為「萬物母」「萬物經」繼續控制萬物。這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第二十五章 )、「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淵乎似萬物之宗」(第四章)等語所表示的《老子》的道 —— 萬物生發後也繼續在幕後統治著世界的宇宙主宰者 —— 屬於同一構造。
《太一生水》中還包括「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這種對誇耀強盛的人類社會現狀進行批評的論點。與此相似的思考在《老子》「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第七十七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第三十章)中亦可見。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發現表示,還存在不同於《老子》的未知的道家思想,因而給學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然而具有衝擊性的發現還在繼續。1994 年,上海博物館在香港的古董市場購買了1200 多支戰國楚簡。這批上博楚簡中包含了題為《恆先》的道家思想文獻。《恆先》中記錄了以下這種宇宙生成論。
在「恆」這一原始時期,並沒有世界,只有質和靜微弱地存在於「恆」的內部。最初微小的質、靜、虛三者不久便成長為大質、大靜、大虛,從而對被封存於無之中的現狀表示不滿, 企圖脫離「恆」。結果出現了「或」的世界。進入「或」的階段以後,發生了氣。氣並非生於「恆」,「氣是自生自作」,自己生,自己四處遊走。混沌為一的氣,不久後開始分化,渾濁的氣形成了地,清亮的氣形成了天。氣繼續分化、擴延,於是萬物生發充滿天地。
《恆先》獨特的宇宙生成論是大致將「恆」與「或」的世界相對比。世界從「恆」過渡到「或」,而「恆」繼續在幕後控制「或」 的世界,是宇宙的主宰者。《恆先》中還有一種認為人類是惡之元兇,批評人類文明的觀點,「有人焉有不善,亂出於人」。
從《老子》《太一生水》《恆先》三者之間可以看到許多的共通性,但其中最大的共通性在於它們的思想是從宇宙之始說起,批評當今人類社會現狀,具有把宇宙生成論與文明批評相結合的構造這一點。
三者提出的宇宙主宰者「道」「太一」「恆」的性質中也有很大的共通性。在尊奉《詩》《書》為先王之書的中原文化圈,擁有意志的人格神上天、上帝才是宇宙的主宰者,這一觀念已經牢牢地樹立起來。在這種對上天、上帝的信仰中,世界已經作為預設存在,所以宇宙之始並不被當作思考的對象,像「天生烝民」(《詩經 大雅 烝民》)所表示的,至多不過從人類的誕生開始說起。
上博楚簡《恆先》
上天、上帝與猶太教的耶和華(YHWH)、基督教的神、伊斯蘭教的安拉等一樣,是擁有感情和意志但沒有身體和形象的形而上的神格,從人身上剔除了身體的要素,只留下感情和意志, 說到底還是模仿了人的神格。
與此相反,「恆」「太一」「道」完全不具備類似人的性質,即便在觀念上被設定為非物之物,但基本上體現的還是物的性質。這種是人還是物的差異,從哲學的角度而言屬於本質上的不同, 兩者之間存在難以超越的深深的鴻溝。否定把模仿人的人格神作為宇宙主宰者的思想、把類物的存在作為宇宙主宰者 —— 這種思想是周王朝體制下的中原文化圈絕對無法孕育出來的。
像這樣,將類物的存在置於宇宙主宰者的位置上的思想, 雖然是為說明宇宙起源的宇宙生成論,但同時,具有宇宙生成論的道家思想一定會對人類文明進行強烈的批判。
本文節選自淺野裕一《古代中國的文明觀》。
此書從「他者」的角度審視中國早期文化,從許多我們習以為常未加留意的概念裡面挖出新意,非常值得一看。唯作者是環保主義者,故而對提出節儉的墨家喜愛太過,需要稍加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