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神話作品和相關影視劇中,太上老君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一個這樣的印象:太上老君就是修道成仙的老子,而且在天庭秩序中是作為玉皇大帝的屬下存在的。《封神演義》裡甚至還提到他有個師傅叫「鴻鈞老祖」。
其實,翻一番道教經典就會發現,這裡邊有不少認識誤區。
首先,道家各流派普遍以太上老君為道教最尊敬的宇宙至尊之神,認為他是「道」的化身,是「混沌之祖宗,太道之主宰,萬神之帝王。」他無師無祖,相反,他是創世之神,是萬世之師,是萬教之主。他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化身為不同的聖人,引領世人,度化眾生,例如: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盤古、廣成子等等。
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
不僅在中國如此,在西方諸國亦是如此。自漢代道教盛行以來,道教就大力宣揚,所謂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其實是「入夷狄化胡」去了,而且讓他的弟子尹喜----就是那位讓老子為他寫下《道德經》五千言的函谷關令尹----化身為佛陀,教化西方諸國。(甚至連伊斯蘭教的真主、基督教的上帝,按道教的說法,也都是太上老君在不同世界的化身,所以才有「萬教之主」之稱了。)
而且這種說法,當時就得到了印度來傳教的佛教徒的認可。究其原因,大概是外來的宗教在當時頗有「文化自信」的中國並不受到重視,那麼主動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就拉近了佛道之間的關係,容易得到人們的接受。一定程度上說,也正是藉助本土宗教的支持,佛教才順利發展起來了。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說「老子是太上老君」,卻不能說「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他是「道」,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他是天上人間萬聖之尊、萬真之先、萬帝之師、無上法王,怎麼會是別人的屬下和徒弟呢?
當然,以上說法是經過東漢王阜《老子聖母埤》、張陵《老子想爾說》等道教經典著作神化了的說法。
在歷史上,道教的始祖公認是老子。關於太上老君的說法,自然應該是在道教產生之後才出現的。
老子在歷史上是實有其人的,據《史記》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姓,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文中還寫到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其子孫後代也記錄得清清楚楚: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
那麼,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為什麼會成為至尊至聖、玄妙無極的「太上老君」的化身呢?
首先,歷史上關於老子的真實史料確實較少,使得老子其人顯得太過智慧神秘,再兼《道德經》五千言玄妙深奧,言簡意深,使得人們覺得簡直非人間之人所能言,那只能是神仙降世了。
其次,在歷代正史中對老子也多有神話。例如《史記》中就說他「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修道而養壽也」,還說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並預言後世之事,這個儋就有人說是老子。這不明明就已經是神仙了嗎?
另外,在民間隨著道教的傳播,關於老子的神話也在快速發展,例如生而能言、生來白頭等,到了漢代民間已經把老子當作神仙來供祀了。
還有一點,就是歷代道家學者對神的譜系、對「太上老君」事跡的系統化的虛構,至此道家就成為一個成熟的宗教了。
凡人修仙之說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道家所獨有的,它不僅為中國文化增加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也使很多歷史上的「真人」成了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仙,例如上洞八仙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等。
而對中國文化、對知識分子的精神心理的影響,老子開創的道家更是作用巨大。不誇張地說,沒有道家,中國文化就失去了至少一半的光彩。
現在,在國際上翻譯最多的中國經典就是《道德經》。
有時,真的令人感慨:為什麼在我們文明的幼年階段,卻出現了這樣成熟的哲人先聖呢?古人也許只能用神仙轉世解釋了吧。
最後用孔子對老子的評價結束全篇:「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