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充分發揮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是一種情況,實質上卻又是另一種情況。而且,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比如,經文中講大巧若拙,並不是提倡愚蠢笨拙。大辯若訥,也不是認為講話越不清楚越好。孔子也講,「剛毅木訥近乎仁」,他們是再反對浮華不實的作風。任先生說,這幾句話閃耀著辯證法智慧的光芒。但是,這種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並沒有充分發揮,本章最後的結論歸結 為清靜無為這一總原則。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應與四十一章並為一章。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指出,有道家修養的人,其言論行為的實質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贏」,而現象好像是「缺」、「衝」、「屈」、「拙」、「訥」、「絀」。這似乎是指他自己而言。最後他指出:「清靜」的政治主張,能夠取得無不為的政治效果。
02【個人體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這兩段話講的是道的特性。比如,經文每四章中講:「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六章中講:「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與前面兩段話的意義是一致的。
道是萬事萬物之母,於萬物有生養之功。所以,道是宇宙間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同時又是撲朔迷離,若有若無的事物。你講它實在吧,但又找不到它實在的證據。你講它不存在吧,那麼萬物的存在便沒有了根據。所以,說它圓滿,看上去好像有缺憾。說它充實,看上去卻又空虛。
道是天下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了,但是看上卻又虛無空洞。道的這一特性就是「大成若缺」,「大盈若衝」。道的這一特性,就是道不欲盈的體現。道是天下最圓滿的事物,但它卻不欲居於圓滿,反而居於缺憾。這是圓滿的不欲盈。道是天是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卻不居於充實,反而居於空虛。這就是充實的不欲盈。所以,老子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那麼,老子為什麼會強調這樣的觀念?比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因為這些觀念與道不欲盈的品德相合。大巧若拙,是說最善於工巧的匠人,雖然身懷絕技,但不以善工巧者自居,他不將自身的技藝到處炫耀,相反的,他極力隱藏自己的技藝,在大家看來就好像手腳笨拙不善工巧一般。所以,大巧是無為之巧,或是巧的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雖然善於工巧,但並不刻意向別人炫耀,反而刻意隱埋自己的技藝,就像是害怕被別人知曉一樣。善於工巧但不居於工巧,反而居於笨拙,這就是是善於工巧的無為,符合功而不居、為而不恃的定義。這就是工巧的不欲盈,功成而身退。
大辯若訥,是說真正善於辯論的智者,在與人的日常交流中絲毫向人不炫耀其能辯的本領。在眾人的眼中,他應當歸於不善言辭的那一類人當中。他說話遲緩,口舌不敏,呆板木訥。功於善辯,但不居於善辨,反居於木訥,這即是善辯的無為,善辯的功而不居,為而不恃。也就是善辯的不欲盈。我是善辯,但卻水善辯者示人。
大成若缺,是說真正的圓滿,卻不居於圓滿反居於缺失。所以,真正圓滿的事物,看上去像是有不足。大盈若衝,是說真正的盈滿,不居於盈滿反而居於空虛。這就是盈滿的無為,即盈滿的功而不居,為而不恃。所以,真正的盈滿,功於盈滿,但不居於盈滿。
所以,真正充實盈滿的,看上去卻似空虛無物。大直若曲,是真正的公道,倒像是蒙受著委屈。比如,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聖人,他使萬物秩序井然,天下太平,他功高蓋世,但老百姓對他卻一無所知、沒有人為他歌功頌德,沒有人敬他為君為主,甚至可以說沒有人能知道他是誰。
這不是蒙受著委屈與冤屈嗎?有德反不被百姓視為有德,有功反不被百姓認為有功,這顯然是蒙受著委屈和冤屈。但正是這一委屈和冤屈才成就了太平清靜,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所以,老子講「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在《道德經》的經文中,被老子貫以「上」、「廣」、「大」等的詞句,都是在無為與不欲盈這個意義上使用的。比如,上德、廣德、大象、大白、大方、大器、大音等等。再比如,上德就是無為之德,是指德支配著社會秩序,但並不向世人顯示自身。所以,當人們置身於上德的社會中時,人們學習不到任何關於德的知識。什麼不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但整個社會秩序卻是有德的。所以,老子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安靜能戰勝躁動,陰寒能戰勝炎熱。所以,有為、多事、戰爭、動亂,並不是天下的正常的狀態。無為、無事、清靜、安定才是天下的正途。
03【試譯】
最圓滿的事物看上去似有缺陷,但使用起來永遠都不會損壞或變舊 ;最大的盈滿看上去卻似空虛,但使用起來卻取用不盡。最大的成全好像受著委屈;最善工巧的匠人動作遲緩好似笨拙;最具辯才的說客言語遲緩形容木訥。陰寒可以平定躁動,安靜可以戰勝炎熱,所以清靜是萬物的君主,天下的正途。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譯註》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