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經文第四十五章的內容?

2021-01-10 國學新知堂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充分發揮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是一種情況,實質上卻又是另一種情況。而且,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比如,經文中講大巧若拙,並不是提倡愚蠢笨拙。大辯若訥,也不是認為講話越不清楚越好。孔子也講,「剛毅木訥近乎仁」,他們是再反對浮華不實的作風。任先生說,這幾句話閃耀著辯證法智慧的光芒。但是,這種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並沒有充分發揮,本章最後的結論歸結 為清靜無為這一總原則。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應與四十一章並為一章。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指出,有道家修養的人,其言論行為的實質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贏」,而現象好像是「缺」、「衝」、「屈」、「拙」、「訥」、「絀」。這似乎是指他自己而言。最後他指出:「清靜」的政治主張,能夠取得無不為的政治效果。

02【個人體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這兩段話講的是道的特性。比如,經文每四章中講:「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六章中講:「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與前面兩段話的意義是一致的。

道是萬事萬物之母,於萬物有生養之功。所以,道是宇宙間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同時又是撲朔迷離,若有若無的事物。你講它實在吧,但又找不到它實在的證據。你講它不存在吧,那麼萬物的存在便沒有了根據。所以,說它圓滿,看上去好像有缺憾。說它充實,看上去卻又空虛。

道是天下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了,但是看上卻又虛無空洞。道的這一特性就是「大成若缺」,「大盈若衝」。道的這一特性,就是道不欲盈的體現。道是天下最圓滿的事物,但它卻不欲居於圓滿,反而居於缺憾。這是圓滿的不欲盈。道是天是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卻不居於充實,反而居於空虛。這就是充實的不欲盈。所以,老子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那麼,老子為什麼會強調這樣的觀念?比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因為這些觀念與道不欲盈的品德相合。大巧若拙,是說最善於工巧的匠人,雖然身懷絕技,但不以善工巧者自居,他不將自身的技藝到處炫耀,相反的,他極力隱藏自己的技藝,在大家看來就好像手腳笨拙不善工巧一般。所以,大巧是無為之巧,或是巧的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雖然善於工巧,但並不刻意向別人炫耀,反而刻意隱埋自己的技藝,就像是害怕被別人知曉一樣。善於工巧但不居於工巧,反而居於笨拙,這就是是善於工巧的無為,符合功而不居、為而不恃的定義。這就是工巧的不欲盈,功成而身退。

大辯若訥,是說真正善於辯論的智者,在與人的日常交流中絲毫向人不炫耀其能辯的本領。在眾人的眼中,他應當歸於不善言辭的那一類人當中。他說話遲緩,口舌不敏,呆板木訥。功於善辯,但不居於善辨,反居於木訥,這即是善辯的無為,善辯的功而不居,為而不恃。也就是善辯的不欲盈。我是善辯,但卻水善辯者示人。

大成若缺,是說真正的圓滿,卻不居於圓滿反居於缺失。所以,真正圓滿的事物,看上去像是有不足。大盈若衝,是說真正的盈滿,不居於盈滿反而居於空虛。這就是盈滿的無為,即盈滿的功而不居,為而不恃。所以,真正的盈滿,功於盈滿,但不居於盈滿。

所以,真正充實盈滿的,看上去卻似空虛無物。大直若曲,是真正的公道,倒像是蒙受著委屈。比如,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聖人,他使萬物秩序井然,天下太平,他功高蓋世,但老百姓對他卻一無所知、沒有人為他歌功頌德,沒有人敬他為君為主,甚至可以說沒有人能知道他是誰。

這不是蒙受著委屈與冤屈嗎?有德反不被百姓視為有德,有功反不被百姓認為有功,這顯然是蒙受著委屈和冤屈。但正是這一委屈和冤屈才成就了太平清靜,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所以,老子講「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在《道德經》的經文中,被老子貫以「上」、「廣」、「大」等的詞句,都是在無為與不欲盈這個意義上使用的。比如,上德、廣德、大象、大白、大方、大器、大音等等。再比如,上德就是無為之德,是指德支配著社會秩序,但並不向世人顯示自身。所以,當人們置身於上德的社會中時,人們學習不到任何關於德的知識。什麼不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但整個社會秩序卻是有德的。所以,老子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安靜能戰勝躁動,陰寒能戰勝炎熱。所以,有為、多事、戰爭、動亂,並不是天下的正常的狀態。無為、無事、清靜、安定才是天下的正途。

03【試譯】

最圓滿的事物看上去似有缺陷,但使用起來永遠都不會損壞或變舊 ;最大的盈滿看上去卻似空虛,但使用起來卻取用不盡。最大的成全好像受著委屈;最善工巧的匠人動作遲緩好似笨拙;最具辯才的說客言語遲緩形容木訥。陰寒可以平定躁動,安靜可以戰勝炎熱,所以清靜是萬物的君主,天下的正途。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譯註》 高亨 著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老子時代列國分爭,戰亂不息,如何平息戰亂,使天下恢復清靜太平是諸子學術的根本課題。老子為治平天下提供的方案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只要以無為治天下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經文第三十七章的論述,可以體現這個意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採用直譯法,我們就可以將這段經文寫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運動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物質是如何從無中生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經》,我們該如何理解它?若要理解這句經文的含義我們首先要知道有和無這兩個概念的意義。看到無這個字我們首先會想到空無和虛無,認為無這個字就意味著無有和無物。看到有這個字我們就會想存在和實在,從而有這個字就意味著實有和有物。
  • 《道德經》問答17、18章-竹簡本對老子寫作體系的實證
    這樣說就存在一個問題,《道德經》有八十一章,《周易》有六十四個卦,按一對一計算,多出來十七章又怎麼解釋呢?我在前文《老子外篇簡評》中做了分析,帛書本德經的最後九個章節,即通行本的第七十一章到七十九章是後人由其它章節的句子拼湊而成的,是沒有主題的章節,非原本所有,應該剔除出去。這樣由司馬遷所說的五千餘字減去四百餘字,成了四千多字了。八十一章減去九章,為七十二章,屬於《老子》本身內容。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四章的心得體會
    《道德經》第四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很多區別。除卻一些影響不大的用字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馬王堆帛書版中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很多通行版中沒有這段話。帛書版相對而言可信度和準確度更高,所以還是姑且尊重。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論嗎?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的前半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講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這裡的道理並不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說明事物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前人註解雖多,但失於穿鑿,替老子說了些老子沒有說過的話。可供參考,但不能當真。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人們普遍認可的是頭一種斷句,多數人也按此理解和應用。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說不上誰對說錯,畢竟只有老子本人才知道真正的涵義,後人要看你的悟性如何。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講過,《道德經》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道和德這個中心的。所以,要想讀懂《道德經》就得先悟透道和德的真諦,然後才能讀懂老子的文章。就老子三寶中的「儉」而言,老子究竟節儉了什麼才有如此大的成就?通過老子這句「儉,故能廣」就能得出合理地結論。老子的「儉」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有形資源的節儉;二是對無形能量的節儉。
  • 《易經》乾卦究竟講了什麼內容?細讀經文探索作者本意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先對六爻乾、坤、震、兌、離、坎、艮、巽八卦的卦象及經文做出解讀,同時也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傳統易學宣稱,他們所講的道理均出自《易經》。如果這一論斷正確,那麼經文中必然能找到八卦象八物說的證據。所以,我們要考察傳統易學的言論是否與古經文內容相關?
  • 如何理解乾卦與坤卦的意義
    當我們試圖解讀《周易》經文的內容時,有人會說只從經文字面的意義去理解是形而下了。我不明白形而上又該是怎樣的研究方法。我認為既然說是易學,那自然就要與《易經》的具體內容有關,經文的內容究竟是講什麼都不能搞清楚,何來易理呢?千百年來《易經》在學者們的心目中近乎神聖一般的存在,但一個不能不接受的現實是沒有哪些一家能夠將它的內容講清楚。
  • 如何理解坎卦與巽卦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信從這個說法,卻不能幫助我們清晰理解《周易》卦理和經文內容。我們認為,坎為水、巽為風的說法不是一個不加以證明就能直接接受為真的前提。對於理解經文如此重要的一組關係,我們不應該不進行任何論證就用作解釋卦理和經文內容的基礎。我們必須要問坎為什麼必然為水?巽為什麼必然為風?在我們看來坎為水、巽為風的證據只能來自於卦象或經文內容。
  •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解讀《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深入解讀】  天下溪,老子說,水善利萬物,故幾於道,所以此處的天下溪一種善利萬物的狀態,因為可以利萬物,故而常德不離。老子又說,無名為天地始,有名為萬物母。無名為陽,有名為陰,知陽而守陰,為何?無名有生化天地之功,有名具生化萬物之德,若要歸根源,需要大德相匹配,又或者說需要進德而入無名之境,故而知雄守雌。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如何理解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吃虧是福,這次和大家分享上善若水,我們先通讀下第八章全文:老子開頭就說上善若水,這句古語被現代的人們所津津樂道,這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智慧呢?意思是說最上等的善象水,水能滋潤萬物,停留在最低處,離道最近。
  • 《道德經》第27章解析:老子所說的「善」
    【解析】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 如何評價老子「和光同塵」?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他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是孔子的前輩。
  • 如何理解《易經》中的卦象的意義?
    於是,自《易傳》始我們就已經有了一個用於解釋《易經》卦象以及經文內容的卦理系統。這個系統認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演變而來的,八卦的符號分別象徵著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等八種自然事物。所以古人在解釋卦象與經文內容時就常常在這八種事物的象徵意義中探討。比如蒙卦,蒙卦是由上面的艮卦與下面的坎卦相疊而成。艮在卦象系統中被認為是山的符號。坎在卦象系統中是水的符號。
  • 如何理解艮卦的意義
    艮卦是比較難於理解的一個卦,首先艮字的字義就很難貫通,我們並不知道艮這個字在周代時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所以也就難以在我們現代的語言中找到對應的詞彙。傳統易學艮為山的論斷也並沒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思路。我們理解艮卦的意義只能從符號所表現的性質出發。
  • 如何理解思想家老子的「上善若水」呢?
    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智慧的思想俯拾皆是,其中有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讓我感慨頗深。這裡是用水的特性比喻德的特性,觀察水的現象來悟道。上善中的「上」是「最」的 意思,「善」是妥當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