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2021-01-09 阿寶的品書屋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

行善,{善行無轍跡}

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

說話,{善言無瑕謫}

善於說話的人,言辭不會有過失。此處的「言」,就是把話說得圓滿,不可攻訐。所以平時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需要掂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語有時候比武力還更傷人。所以善於說話之人總是跟善於做事的人聯繫在一起。

算術,{善術不用籌策}

這裡的算術不是數學上的算術,而是高明的心算法。而老子在這裡表明的意思則相反,最高明的心算法就是不計算,這也是跟「道」中的「無為」結合在一起,因為不用算,所以免去了一些複雜籌策。

關門,{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原意為:善於閉守的人,不用關門的人別人也打不開。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我們空手而來到人世間,當我們老了死去的時候也是空手而死。所以有句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是這道理。所以我們帶著空杯心態和堅持「道」去對待萬物才是正確的人生選擇。

結繩,{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子捆住別人也解不開。其實這裡的繩子指的是恩怨和糾紛,老子從最簡單繩子和打結比喻人世間的恩怨是非,他認為,不跟人交惡,就不用化解糾紛,因為無因就無果。

老子提出的這五「善」,是把「自然無為」的主張擴展應用到更加廣泛的生活領域當中,他警戒人們,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要符合自然的原則,只要不用花費多少力氣,就可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上善若水
    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具有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美質,安然於眾人所厭棄的低洼之處,所以說它的行為是很接近道的準則。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善,可積福;德,能聚財
    善不積,不足以得福;德不立,不足以聚財。 1 善,可積福 《道德經》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善良,並不意味著要做出什麼驚天的善舉。 但一定要心懷善念,為自己和家人積福。 你若善良,福報必當如影隨形。 福從哪裡來?從每個人善良的心上來。 古人云:一切福田,來自心地。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古人早已給出了答案!
    小編從學生時代就再思考,怎麼樣做人才是最高境界?得道成仙,修成長生不老之術?還是手握天下大權,天地下我最大?還是謙謙君子,唯禮遵從?還是江湖豪情,一身正氣?等小編讀了一點史學,了解一點中醫後,才發覺這些做人都是片面的。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王。為何要這樣說呢?我們從古人造字去體會,打開百度百科,裡面就有我們想要的知識點。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其實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已經表達了這個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有德」和「無德」之間的區別,什麼樣的德和什麼樣的善,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思考一下老子帶給我們的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上善若水。
  • 《道德經》第27章解析:老子所說的「善」
    【解析】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 原來這些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
    一張A4紙500字,一部《道德經》區區5000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包括很多耳熟能詳,掛在嘴邊的成語,都是出自這部《道德經》。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
  • 愛情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愛情到底是什麼?愛情的真諦是什麼?愛情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這些問題時常縈繞在我腦海裡,令我長久地思索。最後總結出了下面幾點結論。一.愛情的最高境界之一是心疼愛一個人,首先你會心疼他或她。你不忍心讓他或她受到一丁點委屈或傷害。當你愛一個人時,你會處處為他或她著想,並且會想得十分周到,十分細緻。害怕有一丁點沒想到的地方而給對方帶來不便。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養萬物的責任,「道」從來不推遲。「道」生養了萬物卻即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們,而是讓萬物自由地發展。這種默默無聞地工作而不彰顯自己,不求什麼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老子講,能繼承「道」這種精神的人,就稱之為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