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容 ﹔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
敦 兮 其 若 樸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顯然,本章是講善為道者的。或者說就是聖人為道的樣子。
為道的前提是得道。得道才能去為道。
不得道如何為道。是吧。
這就好比去某個城市,不知那個城市所在,如何去。
也好比做任何事,比如做題。公理定理都不熟悉,如何解題。
因此,為道的前提一定是得道。得道的一定是聖人。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八個字,恰是太極的樣子。
也是太極在萬物背後的樣子。
物物都有個太極。但物物都不知有個太極。
這就是微妙而又玄通。恰是因為玄,所以才能通。
通於萬物而主宰萬物。主宰萬物而萬物又不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萬物不知其玄,但得道之人卻知。
中國的典籍就是這樣,每一個道理都是體證體悟而來。
不會是西方那樣子,個人沒有體悟,只是知識的總結,只是知識的歸納,系統化,條理化。是基於觀察而來。
中國的典籍是基於太極而來。而要清楚這個太極,唯有得道。
夫唯不可識。這個識字正是說的五官的感知。而不是得道的體悟。
五官只是對物質的世界才能有所認識。而科學正是建立在物質世界的認識。是對物質世界的系統化,條理化。
但道不屬於物質世界,是超越物質世界的。所以不可識。
強為之容,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強為之容。感官的世界是無法認識的。
善為道者,就是聖人。聖人得道,就是得太極。得太極就是得玄通。得玄通就得微妙。微妙而又玄通,眾人不可識。
但是老子識。識得這個玄通。
但話語是後天的,是眾人溝通的語言,所以只能強為之容。
勉強去形容它。語言是有局限的。
悟不悟,識不識,全在於個人的造化了。
濁以靜之徐清,靜以動之徐生,是修煉的法門。
太上老君《清靜經》有這樣一段話,也是對這句話的最好闡釋。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本章的豫兮猶兮等是對得道的樣子的描述。而這兩句卻是對如何得道的描述。邏輯是遞進的。
不盈就是不滿。是心的不滿。心要不滿,其實就是虛。
虛其心。實其腹。盈不僅僅是不滿而是實。
心之所以實,在於欲望。欲望會讓心變得充滿,變得實。
所以若要保持虛其心的狀態,沒有他法。
那就是濁以靜之徐清,靜以動之徐生。
常保持清淨,就能保持心虛。心能虛,善於虛,則能蔽而新成。
這個蔽而新成是說的炁。炁能不斷的增長壯大。
只有在清淨的時候,才能一陽復生。
地雷復就是一陽復生。地雷復前面一卦是坤卦。
坤就是靜之極,清淨之極,虛之極。
所以,靜極則陽生。這個靜極則陽生就是蔽而新成。
由此可知,濁以徐清,靜以徐生其實就是易經的坤卦和地雷復卦的道理。
道德經是先天易,自然無處不有易經的存在。
是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