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2021-01-09 易經通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容 ﹔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

敦 兮 其 若 樸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顯然,本章是講善為道者的。或者說就是聖人為道的樣子。

為道的前提是得道。得道才能去為道。

不得道如何為道。是吧。

這就好比去某個城市,不知那個城市所在,如何去。

也好比做任何事,比如做題。公理定理都不熟悉,如何解題。

因此,為道的前提一定是得道。得道的一定是聖人。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八個字,恰是太極的樣子。

也是太極在萬物背後的樣子。

物物都有個太極。但物物都不知有個太極。

這就是微妙而又玄通。恰是因為玄,所以才能通。

通於萬物而主宰萬物。主宰萬物而萬物又不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萬物不知其玄,但得道之人卻知。

中國的典籍就是這樣,每一個道理都是體證體悟而來。

不會是西方那樣子,個人沒有體悟,只是知識的總結,只是知識的歸納,系統化,條理化。是基於觀察而來。

中國的典籍是基於太極而來。而要清楚這個太極,唯有得道。

夫唯不可識。這個識字正是說的五官的感知。而不是得道的體悟。

五官只是對物質的世界才能有所認識。而科學正是建立在物質世界的認識。是對物質世界的系統化,條理化。

但道不屬於物質世界,是超越物質世界的。所以不可識。

強為之容,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強為之容。感官的世界是無法認識的。

善為道者,就是聖人。聖人得道,就是得太極。得太極就是得玄通。得玄通就得微妙。微妙而又玄通,眾人不可識。

但是老子識。識得這個玄通。

但話語是後天的,是眾人溝通的語言,所以只能強為之容。

勉強去形容它。語言是有局限的。

悟不悟,識不識,全在於個人的造化了。

濁以靜之徐清,靜以動之徐生,是修煉的法門。

太上老君《清靜經》有這樣一段話,也是對這句話的最好闡釋。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本章的豫兮猶兮等是對得道的樣子的描述。而這兩句卻是對如何得道的描述。邏輯是遞進的。

不盈就是不滿。是心的不滿。心要不滿,其實就是虛。

虛其心。實其腹。盈不僅僅是不滿而是實。

心之所以實,在於欲望。欲望會讓心變得充滿,變得實。

所以若要保持虛其心的狀態,沒有他法。

那就是濁以靜之徐清,靜以動之徐生。

常保持清淨,就能保持心虛。心能虛,善於虛,則能蔽而新成。

這個蔽而新成是說的炁。炁能不斷的增長壯大。

只有在清淨的時候,才能一陽復生。

地雷復就是一陽復生。地雷復前面一卦是坤卦。

坤就是靜之極,清淨之極,虛之極。

所以,靜極則陽生。這個靜極則陽生就是蔽而新成。

由此可知,濁以徐清,靜以徐生其實就是易經的坤卦和地雷復卦的道理。

道德經是先天易,自然無處不有易經的存在。

是互通的。

相關焦點

  • 善為士者——深諳為士之道的得道之士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說古時候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洞察微妙之機變,通曉玄妙之天道,深藏若虛,難以辨識。在這裡,「善為士者」,是指「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或者「得道之士」,或者「高明之士」,即」上士「。
  • 《周易》準天地之道以立人道,乃懲惡勸善之書,非僅卜之用
    由於人們對預知未來、逢兇化吉的無限渴望,《易》用於卜筮,神秘化的趨勢比較明顯。一直以來,《周易》作為卜筮之書成為主流。其實,《周易》的實際應用價值遠非卜筮所能盡包,或者說它的實際應用價值主要不在卜筮。《周易》言「當位」「中正」「利貞」「下仁」「承以德」,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懲忿窒欲」「思患豫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亦懲惡勸善之書。易以決疑。
  • 增刪卜易愚之拙見
    初學增刪卜易,總覺得雲天霧繞深奧難懂。總覺得迷信色彩嚴重。說的更是雲天霧繞玄而又玄。生克制化之說又如迷霧重重。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盤根錯節。讀懂猶如抽絲剝繭霧裡看花。但是慢慢讀來,就如陳年老酒,久藏之茶。後位濃鬱。易學之道,在於一個悟字。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請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注①若稽田,既勤敷菑。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注釋為:自古以來善於以道治國者,不會使民多知而貪念生,而使民少欲而淳樸存。百姓之所以難以管理,是因為其多知而貪,多智而詐。所以國家管理者,如果使國家上下浮躁,務虛不務實,那這樣的管理者實際為國之竊賊也。如果使百姓淳樸,不以財多而誇,不以詐智為能,那國家有福,人民有福了。
  • 老子的為善之道: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德經》有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這一章的意思是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 為什麼說通過《易經》學佔卜預測是外道之法!違背了易的本意!
    宋代延壽《宗鏡錄》第十五卷對依通的解釋為:"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 通過對《易經》的學習而獲得的佔卜預測能力,就是依通中的約法而知。這裡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什麼叫做約法。
  • |為什麼說「善易者不佔」
    所以,知道我讀《易經》,就有人找我算命的,看風水的,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有給我留言,讓給測八字的,算命的,豈不知「善易者不佔」的道理。孔子並不相信《周易》是算命的書,但他卻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孔子認為《周易》的真正意義是勸世人道教訓。它可以暗示人們,勸戒人們,引導人們,通過悔恨,或者反省別人的教訓,調整自己的言論和行動,重新進行自我選擇,這樣就化兇為吉了。
  • 古人為什麼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
    學習易經的目的不是佔卜,而是明道,明天道以立人道,明白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以及萬事萬物微妙的聯繫。我當然因為未能例外,是從學習預測開始入門的,因為開始的時候多次嘗試直接學習六十四卦的易理,但很難深入,看來古人的說法還是有些道理的。 荀子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 意思是:真正懂得《易經》的人是不占卜的。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 老子說人生有3善,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成功的前提
    老子說人生有5善,是一種智慧,也是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成功秘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因為不和萬物爭鋒,所以不會招來怨尤。
  •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甚至流傳出這樣一句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為什麼男不得初一?在古代,初一對於每個月來說都是重要的日子,與十五相互對應。在這個日子裡經常舉辦一些隆重的活動,比如祭祀或者是集市的開市等等。所以在人們心中,初一這一天與以往不一樣,有著特殊的意義。初一也象徵著而新的開始,比如大年初一,這一天就是隆重的春節。
  • 老子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深入理解,便可化解疫情之厄
    如何理解老子的「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可以憑藉先賢智慧調和疫情的積怨嗎?老子一生既沒有講學,也沒有著述,只通過口頭來說「道」,孔子是儒家聖人,卻還得請教於老子,可見老子是超聖人的存在。老子從不著述,卻留下「道德經」,非他本意。
  • 菩薩道:持五戒,修十善!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戒的德目,故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稱為十善)。解脫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三學。菩薩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括了三學,三學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薩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 農民說: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農民又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小編小時候就聽家裡的長輩說過這樣兩句話,請大家評評,有道理沒有?1.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話很明顯就是說的小孩的生辰八字問題,老人認為孩子的出生總是有某種預兆,所以哪個時刻出生都是有重要的講究的。這句話的本意就是,初一生的女孩就是娘娘命,十五生的男孩就是當官的命,不管有沒有道理,初一和十五在農曆都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如果能出生在這樣特殊的時間,而且恰好男女性別也都匹配的話,也是很難得,只是是不是真的能如俗語說的那麼準,就很難說了。2.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 老子:為什麼說,善反而不美
    老子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用老子的話說,善反而是不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修道的角度來說,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即有目的,有目的的美善,自然就成為不美不善的對了。「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兩個歷史小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一是商紂王的故事,商紂王酒池肉林般的腐敗生活,弄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真是:「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還有喜歡細腰的楚王,又帶來多少宮女的薄命。「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這些寫照,說明無論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於偏愛的趨向,特別是為人上者。一樣地,愛美成癖,這癖好也是一種病。
  • 醫不叩門,道不送卦,師不順路,易不空出!
    醫不叩門,道不送卦,師不順路,易不空出!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善易者不佔的意思。精通為善,易經的宇宙人生規則為易。佔卜預測之道,以易理為依據。善易就是通曉易理大道的人,準確的說是精通易理,通曉大道,又德行高尚,懂得運用的人。古語講:公而無私謂之聖,因公廢私謂之賢,公私兼顧謂凡人,因私廢公稱庸愚,私而無公是蠢人。佔卜有佔與不佔之分;「善易者不佔」這句話首先關係到,是出於為人闡釋,還是私心目的。
  • 醫不叩門,道不輕傳,師不順路,易不空出!
    素材:網絡 配圖:網絡編排:小易 審核:蔡一慧版權歸原作者 有問題請聯繫後臺 精通為善,易經的宇宙人生規則為易。 佔卜預測之道,以易理為依據。  善易就是通曉易理大道的人,準確的說是精通易理,通曉大道,又德行高尚,懂得運用的人。
  • 易經解說道德經之四十一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一 章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李白寫的是大俠,老子寫的是大道。大俠成就他人,不居功不留名。亦符合道。道德經雲,吾不知其名,強為之曰大。大,無可比擬,無可匹配之義。同樣的,太亦是大,極就是無可比擬,無可匹配。所以大即是太極,也是道。更是無。是道在道德經的另一個名。
  • 《易經》|善易者不卜
    它的優勢是讓你真的可以按部就班地為未來命運算上一卦,但劣勢也很突出——我倒不是想說它不準,它的準確性姑且算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好了,我在這裡想要談論的所謂劣勢,指的是我們可以找出扎紮實實的文獻證據來證明:朱熹他們即便算無遺策、百算百中,但他們搞出來的這套方法完全背離了古法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