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進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纇 ﹔
上 德 若 谷 ﹔廣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質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無 隅 ﹔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聲 ﹔
大 象 無 形 ﹔道 隱 無 名 。
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李白寫的是大俠,老子寫的是大道。
大俠成就他人,不居功不留名。亦符合道。
道德經雲,吾不知其名,強為之曰大。
大,無可比擬,無可匹配之義。
同樣的,太亦是大,極就是無可比擬,無可匹配。
所以大即是太極,也是道。更是無。是道在道德經的另一個名。
之所以言大,是言道其大無外之性。
修道者,有三種境界或者層次。第一種同於道,與道同行。
第二種有始無終,不能善始善終,不能時中。
第三種則是不知那個道。
之所以明道若昧,是因為道躲在萬物的背後,不自是,亦不自彰。
以易經而言,乾卦就是道。其它六十三卦無不是由乾卦而生而成。
易傳雲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萬物恃之以生以成,各正性命,卻不知是乾卦之功。皆因乾卦之乾元兼具先後天,通於道。
本章欲明,法門在理解四字成語中前兩字都要從太極上理解。
無論明道 進道 夷道還是上德廣德都是說得太極之性。
同樣的後面的大方大象大白大器大音也是說得太極之性。
大白就是至白。是言道至空至明。正因為道至空至明,所以可以為萬種色彩。
大方是言太極乃圓融之性。正是太極是圓融的,所以可以有各種形狀。世間萬物的形狀都是太極之化身。
大音是言太極無聲無臭。恰是因為太極無聲,所以能生世間萬物各種聲音。萬籟都是太極所生。
所以道隱無名。即是對上面的話語的總結,也是進一步指明道的本性。
道是虛無的,隱藏於萬物背後,主宰運行萬物。卻不自是,不自彰,不自伐。也不留名。
恰如李白的俠客行所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我想這句話,或許就是來自道隱無名四個字。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善於生萬物,而且善於成萬物。恰如乾卦所言,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各正性命。這就是善貸且成。
風雨雷電都是道之化身,都是為了生成萬物。但人們只知風雨雷電,卻看不見道。這就是善。
這不象現代的社會,做個慈善,甚是高調,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道不是這樣的。萬物恃之以生,恃之以成。但道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所以道不僅是生成萬物,而且是善於生成萬物。萬國鹹寧之時,就是道歸去之時。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只有道太極才有這個大德。上德。
只知道付出,從不計較回報。
這就是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