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真的是卜筮之書嗎?中國最早的心學經典了解一下
《新唐書》則引孟喜的「卦氣」學說:「自冬至初,《中孚》用事。」揚雄曾經模仿《周易》創作《太玄》,按卦氣順序排列八十一首,第一首就是仿《中孚》所作的,命名為「中」,同樣也是以《中孚》為冬至之卦。邵雍因此評價說「揚子云作《太玄》,可謂見天地之心者。」
-
論語探本2.12:君子不器,言本末終始之道也
無論名實還是文質以及故新,其實都是講的本和用的問題,內和外的問題,或者說道和器的問題。本章則是從器上明道而已。易傳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之為器。道和器,氣也物也,本也末也,內也外也。若真想明論語之真意,不得不從周易上尋。周易乃儒學第一經。事實上易經轉為儒學或者說易經向人道轉變,從堯舜就開始了。
-
《易傳》的變化觀與宇宙生成論:一陰一陽之謂道,威麒拉杆箱君研《周易》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侯果曰:「居則觀象,動則玩佔,故『不可遠』也。」韓康伯曰「擬議而動,不可遠也」,《周易正義》曰:「言《易》書之體,皆仿法陰陽,擬議而動,不可遠離陰陽物象而妄為也。」「為道也屢遷」,《周易》所體現的道,經常變遷。周易正義曰:屢,數也。言易之為道,皆法象陰陽,數數遷改,若《乾》之初九則「潛龍」,九二則「見龍」,是屢遷也。
-
連山、歸藏兩書還存在嗎?|十翼之說卦傳
《周易》是中國文化的鼻祖,很多中國文化都是從周易衍生出來的。最早有三種易經,在《周禮·春官》有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和歸藏沒有單獨的書,散落到卜卦算命、陰陽風水中,只有周易有單獨著作。
-
《周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與夏之《連山》、殷之《歸藏》並稱「三易」,同為三代經典,可惜傳世的只有《周易》。《周易》的主體形成於西周初年,所以「周易」之「周」首先指創作年代的「周代」,其次還有「周普」之意。而「周易」之「易」則有「三義」:「變易」「不易」和「簡易」。 《周易》,中華書局出版。資料圖片《周易》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流行的說法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
三才之道
蓮鶴開始在各種刊物上推廣三才之學。以下的文章就是在某一種很有名氣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三才之道》、《三才之用》,以下是全文。三才之用天、地、人,古時合稱「三才」。關於天、地、人及其相互關係的闡述即是所謂三才理論。
-
《周易全解》之泰卦(一)
人之道,小人之消,是以六爻之消為義。陰陽相加,陰陽便減。人臣,君之道長,小人之道短。此時此刻,心態已明朗,對陰陽的把握不止是抑揚頓挫,而是善陽而惡陰,以陽長陰消為福。然而,道長不消,論道不論人。君子道,則君子之道勝;小人道,則小人之道勝。也就是一般的趨勢是正氣勝邪,君子要信受他人的恩惠,小人要被冷落。但是這並不是說泰的時代只有君子和小人。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小人,因為君子無以為之。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陰陽觀是東方哲學的主要思想。影響著東方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左右著我們的行為。
-
《周易》:地天泰,君子以裁天地之道——泰卦第十一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譯文:九二爻,有包容八荒的胸懷,可以徒步涉過大河急流;禮賢下士,對遠方的賢德之人也不遺棄;不結成小團體,不結黨營私,這一切都是因為有公正有道德的君主。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悔恤其孚,於食有福。
-
君道、臣道、孝道、師道《周易》中的經國濟世之道
本書成書於2019年,源於本人的培訓教材,系20餘年研《易》心得之一部分,尚未出版,今將於百家號逐章發表,以期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有緣之讀者。前言《周易》所述乃天地大道,包羅萬象,廣大悉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她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龍文化的究竟起源。
-
《周易》遠古傳下來的推演之法,古人遇大事定會卜文,這科學嗎?
本文由作者一些事急不得躁不妥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周易》是遠古流傳下來的一種卜筮之書。殷周人事敬畏天神的,凡遇國家大事,一定會卜文天神,以定兇吉。佔卜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叫卜,一種叫筮。就是說,《易》是用陰和陽兩種符號來進行佔卜的。在易書裡,一般是用一橫道表示陽,用一根中間斷開的橫道表示陰。在早期出土文物的圖像上,這根斷開的橫道一般表示為八字或者人字。這大概是因為在實際佔操作中,斷開籌不太方便,而把蓍草輕輕地折彎一下就可以了。每一橫道稱為一爻,三個交就組成一個卦象,一共先天八八個卦象,也就是所謂八卦。八卦,據說是伏羲發明的,這在《周易·繫辭》和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敘》裡都有記載。
-
《周易》恆卦,夫妻之道
《周易·序卦》: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吾能樂天地之命,雖患難而不憂,此天地純孝之子也。達天地之心,是不愛其親者,故謂之悖德。害天地之仁,是父母之賊也。世濟其惡,是天地不才之子。踐履天地之形,以貌言視聽思之形,為恭從聰明睿之用,是克肖天地之德也。天地之事不過乎化,天地之志不過乎神,知化窮神,則善述善繼天地之事志者也。天地之心無幽明之間,不愧屋漏之隱者,乃無忝於天地。心性即天地,夙夜存心養性,是夙夜匪懈以事天地也。
-
《易傳》之繫辭傳全文
《繫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才是卜佔。《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優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第四章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金庸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毛澤東說過,共產主義的終極願景就是要解放全人類。心學也一樣,王陽明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致良知,而是要達到整個人類的偉大願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四書五經》之一的《大學》,提出了儒家的著名三大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周易知識百問百答:2、為什麼說周易是卜筮之書?
古代民間認為,經過神聖的求卜過程,那些自然物也就獲得了神聖的象徵意義,它們呈現出來的形狀不是人為的結果,而是神靈和上蒼的賦予,是神靈的啟示或告誡。《周易》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並非是完全由於它神奇的卜筮功能,還因為它具有著極其深奧的哲理。
-
善為士者——深諳為士之道的得道之士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說古時候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洞察微妙之機變,通曉玄妙之天道,深藏若虛,難以辨識。在這裡,「善為士者」,是指「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或者「得道之士」,或者「高明之士」,即」上士「。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歸成語之原汁原味的意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現實中已然成為懲治別人、一報還一報的常用成語。大家知道,在流傳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中,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成語已然背離其原初的宗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有的將之解說為:用別人的辦法懲治別人。
-
《周易全解》之乾卦(四)
至東漢末鄭玄和魏人王弼先後給《周易》作注,使用的是費直的古文《易》本子,一方面是繼承費氏的作法,一方面也是為了讀者學《易》方便易懂,乃進一步將《彖傳》、《象傳》附在經文卦爻辭之後,使經與傳合到一起。因為天是具有健的性質之諸事物中最大的一個,舉天便什麼都概括了。更重要的是,天是萬物之所以始,別的具有健之性質的事物則不是。所以孔子作《彖傳》用「萬物資始,乃統天」來讚譽「乾元」之偉大。 「乾元」是什麼?「乾元」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是乾之元,不是乾和元。乾之元就是「元亨利貞」的元。說乾之元,不單說元,是為強調是乾之元,不是任何其他事物的元。
-
周易佔卜之源流逐個說
較為完整的卜這制度是出現在股商時代,從清末以來,在河南安陽的殷都故址發現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片,其中大都是卜骨和卜辭,所謂「卜」,就是用動物骨或龜骨放在火中灼燒,到一定程度,骨或是甲產生裂紋,卜官便以此「兆」斷所卜事之吉兇,這種「卜」是相當煩瑣的,據《股墟書契考釋》:龜用腹甲而舍其背甲,蓋骨用肩胛及脛,九卜把者用龜卜,他事者皆以骨,田獵則用脛骨,其用骨者則疆場徵伐之事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