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洲搶包山,從過去到現在的時代變化

2021-01-10 小森同學2010

如果你看過《麥兜的故事》,對麥兜媽媽希望奧組委批准搶包山入奧的想法還有印象嗎?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金牌。麥兜的媽媽希望麥兜也能成為李麗珊第二。麥兜找到了李麗珊的師傅黎根拜師學藝。然而,黎根教給麥兜的,不是帆板,而是搶包山。於是,麥兜的媽媽給奧委會主席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你有孩子嗎?我有一個孩子,麥兜。他是一個好男孩,他非常懂得搶那些包子。有一天,我看見他搶包山,搶了一個奧運金牌,那便是一個母親能夠有的最大的安慰。孩子的才幹,得到了世界人類的知道,父母願意做什麼的東西都行。於是我寫了這封信給你,雖然你不知道我是什麼微細的東西,但我的孩子很大,很大!有一天,你都會知道。多謝合作。 」這種天真的想法,可能有些荒謬,但很多奧運項目正是民間活動的一種。

據說早於18世紀清朝時期,長洲已有搶包山的活動。當時島上發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據說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成為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是一種祭祀活動,「醮」主要指感恩上天,祈求掃除瘟疫、吉祥平安。每年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該活動都會在香港南部的離島之一——長洲舉行。太平清醮與天后誕、佛誕和譚公誕並稱為香港四大傳統節慶。

搶包山是香港地區的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香港長洲。起源於清朝中期,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搶包山於每年春天打"太平清醮"結束後開始。善男信女門用麵粉蒸許多包子,在北帝廟前砌成一座座"包山",用來供奉神靈。人們在一聲號令後便趕快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掛在包山上的包。村民認為這些包子吃得越多,福氣越大,所以人人爭先恐後,甚至打架。

自78年以後,政府下令停辦搶包山活動,改為分派形式。2005年起恢復舉辦搶包山活動,定於香港每年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公眾假期舉行。

如今,爬包山人士均需接受香港攀山總會的攀包山及防墮安全訓練,而且必須佩戴安全繩。包山底部會鋪上軟墊,即使參賽者跌下亦不會受重傷。經當局嚴格選拔後,只有12個參賽者獲準參與搶包山,但當中有2名為女性。比賽形式方面,12名參賽者須在3分鐘內爬上包山搶包子及返回地面,逾時不能返回地面者作落敗論。

包子分為1分、3分及9分3種,9分包子集中近塔頂位置。在限時內搶到總分數最高的參賽者,便可在搶包山比賽中勝出。而比賽場地只容許1000人現場觀賽。2005年冠軍為長洲居民郭嘉明,其正職為消防員,一共搶得51個包子。

相關焦點

  • 從「搶包山」到「盆菜宴」:上海以微縮藝術展示香港風採
    新華社上海11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感受香港·2020香港微型藝術展」27日在上海時尚新地標「TX淮海」揭幕。40件來自香港的微縮藝術精品全方位展示香港的街市景觀及民俗風情。  展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主辦,活動旨在增進滬港兩地人文交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讓更多內地人士感受香港風採。  40件展品中既有香港當地傳統民俗活動「大坑舞火龍」,也有歷史建築及街區景觀,如中環石板街等;還有影視作品中常見的「九龍城寨」,以及為內地民眾所熟悉的香港特色海味鋪、藥材鋪、中式餅店、涼茶鋪等。
  • 麥兜的絕技搶包山:比餓鬼更快、更高、更強
    香港動畫片《麥兜的故事》裡,麥兜跟隨黎根師傅學藝,講著一口潮汕音粵語的黎根把粵東海陸豐移民的傳統宗教競技——搶包山,傳授給了麥兜。用竹棚搭成的包山,高達十幾米,上面掛滿了上萬個包子,男子們爭相攀上包山,搶到越高的包子,在世俗層面意味著身手敏捷,在信仰意義上則象徵著福氣越高。臺灣宜蘭頭城地區的搶孤。
  • 「離開」香港,才能找到香港最好玩的地方
    在三四天的小長假裡,去香港是最方便不過的——不不,不是讓你去購物,而是去那裡的離島享受一個原始的、自然的和充滿民俗樂趣的香港。周末,香港人常常要離開喧囂的香港,去那些散落在海面上的小島,那些島被稱為離島。其實,離島區是香港最大的行政區,包括南及西南面20多個島,如大嶼山、南丫島、長洲、大澳等。
  • 摩登香港的復古情結:古早cosplay、驚蟄日打小人
    中新網5月13日電 (朱延靜)綜合報導,12日午夜,香港長洲島還沒「入睡」,近2000人聚首在此,正激動地為「搶包山」的選手加油吶喊,享受著一年一度太平清醮盛事的歡樂。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長洲太平清醮有三大看點:舞龍舞獅、飄色巡遊、搶包山。  舞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等是香港節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表演製造的熱鬧歡騰氣氛,不僅為公眾喜聞樂見,也被認為能凝聚人心,闢邪除惡。  飄色會景巡遊中,小朋友們裝扮成不同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和沿途的市民打招呼,與現在流行的cosplay非常相像。
  • 香港長洲島 懷念麥兜的時光
    走過很多個城市,唯獨最最懷念香港;縱然有好多人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會喜歡香港這座浮華的城市,也許會覺得我愛上的是香港的購物,愛上的是香港的美食,其實我愛上的是香港喧鬧後的那片寧靜。上一次在香港呆足七天,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旺角,尖沙咀,中環,銅鑼灣,竟然還去了元朗,坐了新界的輕鐵,紅館看了演唱會,深水埗吃到飽,最後還跑到南丫島,可是仍然覺得還有香港還有好多地方沒有去到,誰說香港很小呢?一次去了南丫島,所以這一次就換長洲島,麥兜搶包山的地方。
  • 樂活徒步遊香港:四大幽徑擁山抱海
    先走龍脊,然後下海,最終到大浪灣可以遊泳、滑板。  徒步踏青:龍脊遠足徑,曾被《時代周刊》(亞洲版)選為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龍脊遠足徑是指打爛埕頂山(284米)至雲枕山(266米)之間的一段山路,山巒起伏,遠觀儼如一條露出骨脊的飛龍。沿途可以欣賞南中國海、石澳、大浪灣、赤柱及大潭的美麗景色。
  • 深圳的山滿足不了你的登山欲了?那試試登香港的山吧!
    說到戶外活動,登山遊玩就不得不提一下,而且今天不提深圳的山,而是去登隔壁香港的山!去香港登山除了設施更齊全、指示更明確,你還可以俯瞰香港景色,最重要的是,發朋友圈都更有逼格啊!香港大帽山大帽山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和元朗區交界,亦稱"大霧山",是全香港最高之山峰,海拔958米。 山上可俯瞰新界及港島可謂宏偉壯觀!在梧桐寨登山,實際登高840米。
  • 香港最全最熱門爬山攻略,快來收藏啦!
    但其實香港是一片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雖然總面積有2700多平方公裡,但陸地面積僅有1100多平方公裡,而且陸地的60%都是山地。香港境內不僅多山少地,還有260多個離島,75%的土地被納入了郊野公園。來香港除了在商務、購物、美食裡感受現代都市的時尚與繁華,行山走水更是感受香港、親近自然的絕佳之選。今天,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香港爬山的好去處吧!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80年代到90年代,掛曆開始拋去了「生活指南」的作用,變得更有觀賞性和裝飾性,種類也多了起來,不僅有名人明星、山川風景,一些家庭還會購買有一定收藏性質的國畫、書法掛曆,作為體面的家庭裝飾品。此外,每當所在年份有重大事件發生,還會有很多相關的紀念掛曆、紀念檯曆出現。「97年香港回歸,我父親特地託人從外地帶回來一本香港回歸的紀念大掛曆,99年澳門回歸的時候也買了。」
  • 張智霖袁詠儀北上掘金,不斷宣揚買包寵妻,香港網友:教壞小朋友
    今年49歲的張智霖(Chilam)和老婆袁詠儀(靚靚)原本是香港著名演員,但是近年他們卻常以夫妻檔到內地參加各種真人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夫婦無論參加什麼節目,最愛提到的梗就是「花錢買包。」日前,他們一起參演歌唱綜藝節目,兩人以一黑一白造型加戴著大型頭套、化身「黑土」和「白雲」演出。
  • 擁有新時代思維的三個星座,敢於創新,引領時代的變化
    相信不管是在這個年代還是在以前的時候,我們總會把所有的成就思想全部願意要到自己的現實當中來,甚至會有許多人會因為活在過去而不敢向著現在時代新出現的東西所進發。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依靠以前舊的思維來搞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時代能夠變化的那麼迅速,很多舊時代的想法在現在已經落後了,而擁有就是在想法的這些人也沒有辦法去鼓起勇氣的踏入到這個新鮮的時代當中。
  • 香港善男信女黃大仙祠搶頭香
    香港善男信女黃大仙祠搶頭香 (12/29) "← →"翻頁
  • 香港行山徑的「多與少」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攝  香港的行山徑號稱亞洲第一。  全港約有四成土地劃為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共佔地44312公頃。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郊野公園內管理及維修的遠足徑總長超過500公裡。2017年香港郊野公園遊客達1300萬。  蜿蜒山道,忽上到山頂,遠眺海天一色;忽下到海灘,與礁石、浪花為伴。山風清爽,山道潔淨。
  • 從流行語到表情包,從惡搞到鬼畜……「混制文化」主宰流行的時代到了
    從流行語到表情包,從惡搞視頻到電音單曲,無論是創造力、執行力還是傳播力,2018屆網友都堪稱班主任口中「我帶過最優秀的一屆」。 在這個「混制文化」主宰流行的時代,附生於多種多樣的媒介載體,remix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正事兒。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眼花繚亂的流行現象背後,藏著怎樣一群「混」世魔王。
  • 香港地標獅子山:山上看紅塵 山下渡人間(圖)
    香港地標獅子山:山上看紅塵 山下渡人間(圖)     站在香港獅子山上一覽九龍全景,不只是登頂享受,也是看到香港的一個歲月階段。
  • 春節刻畫時代年輪:不同年代人心裡的中國年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8日電(記者 王龍龍 實習記者李華錫)年已過去,回味還在。談到春節,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著不同的感想和記憶。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過春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碗不能動的「看碗菜」;1980年代出生的人,除夕時基本上都是手上包著餃子,眼睛盯著春晚;「90後」一代,熬通宵、搖一搖、搶紅包。
  • 骨灰龕位昂貴「死不起」 香港喪葬之地一穴難求
    到公眾墓園去的路上,人頭湧動。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每逢清明,位處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前期,內地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藉口回鄉,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黃牛炒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