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回郭鎮清西村張家祠堂

2021-01-09 騰訊網

回郭鎮清西村張家祠堂簡介

鞏義張家樓張氏宗親理事會秘書長、張氏二十世 建軍 張武 供稿

張揮,號天祿,黃帝之嫡孫,青陽氏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箭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有巨大貢獻,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箭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揮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揮公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揮公陵園)。因此,張揮成為天下張姓人的得姓始祖。張氏先祖,自漢留侯張良之孫清河郡太守張典始,歷代高官不乏,文臣武將輩出。張氏子孫,不忘祖根地濮陽之清河,所到之處,立祠修譜,多稱清河世第或清河第,頗具影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因戰亂和天災,中原地區田地荒蕪,民不聊生,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我張氏始祖成爺,執行國家「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決策,依依不捨,跋山涉水,從富庶的山西洪洞縣瓦子坡,移民到河南鞏縣清易鎮張家樓,篳路藍縷,開創基業。

如今,坐落於河南省鞏義市回郭鎮清西村之張家祠堂,據文物部門考證,距今已五百餘年。

1988年,張家祠堂被鞏縣人民政府確定為鞏縣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2月18日,張家祠堂被鞏義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鞏義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18日,鞏義市文物廣電和旅遊局立文物保護石碑「張家祠堂」於祠堂門前。

張家祠堂的布局遵循的是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對稱結構,總體為深三進、廣五間,門前有照壁,殿後有花園。

張家祠堂 ,始建於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久經滄桑而不衰,歷經戰亂而不毀,後又經多次修繕。據考證和現存碑文記載,大殿歷經多次重修(其中一次重修碑文記載是乾隆41年,即1752年),東廂房建於宣統三年(1911年),西廂房建於民國九年(1919年),大門、臨街房、儀門、照壁等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6年),其中照壁毀壞後,於1994年又用原物在原地重建。

現在,張家祠堂,雄姿尤在,氣勢宏大;祠堂坐南面北,南望嵩山,北瀕洛水,東西寬20米,南北長45米,佔地900平方米,是如今鞏義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代祠堂建築群。

祠堂大門的正前方為一雁翅型照壁,照壁兩邊共有八塊小型石刻,內容為傳說中的八仙人物,中心處有九十公分見方的和合二仙浮雕,構思巧妙,精美絕倫,石雕中的二仙「寒山」和「拾得」,在「鏤空」的樹下,一人拿荷花,一人拿盒子,席地而坐,談笑風生,臉上嬉笑的酒窩都顯露了出來。在石雕的左上部位置,刻有扇面一塊,扇面上用行書字體刻著一首詩,並有書寫的時間,從右至左,自上而下:「堪笑世人太碌忙,爭名奪利在何方。恥食周粟首陽隱,留得青名萬古揚。民國三十四年」。此石雕真乃「詩書畫雕事」完美的結合,是石雕中的傑作,這是族人在1966年「破四舊」時明智地保存下來,而於1994年重建照壁時又鑲嵌上的。

大門前上方,是木雕垂花鏤空雕飾「鳳凰戲牡丹」,兩隻展翅飛翔的美麗鳳凰向上凝視著中間四朵嬌豔華貴的牡丹,把牡丹與鳳凰放在一起,構成「鳳戲牡丹」的吉祥木雕紋飾,寓意:萬物歡欣、百鳥朝賀、富貴常在、榮華永駐。大門正上方懸掛著「張氏祠堂」木匾,是河南省書協會員、鞏義著名書法家劉成鈞老師所書,字體蒼勁有力,筆畫方潤整齊,結構極為嚴謹。門前兩邊牆壁上懸掛著「張家祠堂歷史概況」和「理事會組織」等功能性牌子及獎牌。雄踞大門兩旁的一對石獅,威嚴中透著靈氣,相視守護在祠堂門旁,仿佛告訴後人「民國二十四年,大水漲門前」時的宗親護祠義舉(石獅底座上有文字記載),又仿佛訴說著數百年來河洛大地的滄桑歷史。這一對石獅,亦是族人在1966年「破四舊」時暗埋於地下,在1994年修繕祠堂時又重見天日。由於這對石獅年代久遠,雕刻精美,是石雕藝術的精品,同照壁上的「和合二仙 」浮雕一樣,原鞏縣文化館曾想作為民間重點文物收藏,均被族人予以婉拒。

大門兩邊的石墩上,坐臥著兩隻憨態可掬的小石獅,仿佛向來人提醒:您跨越門檻,請抬腳慢進。跨過大門門檻,是臨街房過廳,過廳上面是木閣樓,木閣樓的四扇雕花朱紅色木門朝南開,這裡曾是清易鎮人民公社的廣播、通訊站。過廳兩邊是倒坐的臨街房,西房是理事會辦公室和資料珍藏室,東房是「家風家訓展示館」和圖書室。

過廳迎面是圓形儀門,青磚儀門之上鑲有民國年間洛陽三大舉人之一、有「壓塌洛陽」之稱的大書法家高福堂所書的「清河第」石匾,字體魅力雄渾,字法深厚,結構縝密,使鞏義及周邊多位書法名家讚嘆不已,並拓片保存。儀門的兩邊各有一個青磚圓券敞開門,門與天井院廂房的廊道相通,減少了人多時的擁擠,方便出入,設計的真妙。圓券門與月亮門之間的磚牆上,兩邊各鑲嵌著一隻磚雕花瓶,瓶內插著花束,甚為精美。在月亮門之南約二米處,又加了一道木屏風,以關住宅氣。人從兩邊出入行走,以符合《易經》所說的「曲成萬物而不易」的原理,也正如孟子所講的「曲則全」。儀門南的這道隔扇門,是對天井院和大殿的屏障,稱「屏門」,屏門是四扇木雕門,中間兩扇門是活動門,兩邊的兩扇門是固定門,門腳之下是兩隻可愛的小石象。石象寓意張氏家族「吉象如意」、「吉象運財」,「象」與「祥」是諧音吧,構思巧妙。屏門平常是不開的,須從兩側的廊道走過,進入天井院,只有貴客到來或是舉行重大活動時,才打開此門。屏門北面橫匾上書:黑底金字「孝思維則」,此內容來自《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大意是:人永遠都要講孝親敬老,孝順乃是人生準則。

屏門之南,正對天井,屏門上面是黑底金字的木匾,上寫「東西銘」,出自於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所寫《東銘》和《西銘》。張載別稱「橫渠先生」,創立關學,關學的主旨,集中地體現在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井中現存古柏三棵,其中最大一棵樹圍有1.5米多,樹徑約50公分,據家族老人相傳,先有柏後有祠,大柏樹為根生古柏,樹齡達500餘歲。最小一棵柏樹身有傷痕,俗稱「解(xie)懷兒」,距今亦有200餘年。談及樹傷,族人總會感慨萬千,並思念遠方的家人,「賣煤兄弟」的故事就會娓娓道來:清朝時期的一個冬天,外遷族人的後代,到張家樓賣煤,把拉煤的牲口拴在柏樹上(當年祠堂還沒有大門和二門),因賣煤者去聯繫買家時間較長,牲口饑渴,就啃柏樹皮為食,族人發現此事,異常憤恨,要教訓賣煤者並讓其陪賞。賣煤者突然跑到祠堂大屋的牌位前,跪哭到:列祖列宗,我不孝啊,牲口不小心啃了咱祠堂的柏樹,您饒恕我吧!族人驚訝,問後才知是一家人。不但饒恕了賣煤者,還把飯菜端來讓他吃飽,並幫助他把煤賣了。賣煤者回家時,族人紛紛把自家的蘿蔔白菜往賣煤者的車上送。賣煤者感激涕零還不停說:還是一家人親,還是一家人親……

天井東西兩旁是廂房,這裡曾在民國初年做過小學,建國後,做過原清易鎮公社、廣播和通訊站、醫院、糧管所、村倉庫等。現在東西廂房為「張家祠堂書畫藝術展室」、「張家祠堂農耕文化展室」。廂房廊道的外牆壁上,懸掛有多塊外地張氏宗親敬送的木匾。東西廂房的廊柱上懸掛有「中書協原副主席張改勤、鞏義市書協主席張平均、國家一級美術師張辛甫、河南省書協會員張惠恩」等名家撰寫的木刻楹聯。

天井院之南是石欄杆圍起的拜臺,拜臺南有大石香爐一隻,石香爐南邊就是大殿廊道,廊道木柱上懸掛著一副黑底金字的隸書木雕楹聯:「郡本清河世第傳百代;宗源洪洞家聲續千年」,這副楹聯是據中書協原主席張海專為我們張家祠堂贈送的墨寶而雕刻的。張海老師的墨寶真跡將永久珍藏在我們張家祠堂,是我們祠堂的鎮祠之寶!過廊道就是大殿門,大殿門的門框至廊道的木柱之間,豎立有兩塊巨型的木質閃屏,上面雕刻有金色的造型「麒麟」和「鳳凰」,吉祥如意,祥瑞降臨。大殿門上的鎏金木匾題有「文魁」二字,是民國年間,密縣宗親張寶定(舉人)做縣長時,來到張家祠堂敬贈,同時,還敬贈有兩塊虎頭木牌和一把芭蕉葉木扇,虎頭牌上面寫有「肅靜」和「迴避」字樣,豎立在大殿內。大殿廊道兩邊門窗之上,懸掛有域內李氏宗親和王氏宗親贈送的木匾。

大殿系抬梁式與穿鬥式結合構架,大殿內設龕位,俗稱暖閣,裡面供奉著張氏先祖的牌位,是整個家祠的核心,暖閣雕刻精美,莊嚴肅穆。暖閣的前面是供桌。暖閣兩邊的南牆上方,懸掛有我們張氏宗親理事會和鞏義西村鎮聖水村張氏宗親特製的木匾。大殿內的西面地上豎立有三通記載家譜的古石碑碣,其中一通石碑是乾隆四十一年的(距今270餘年),大殿內西牆的上方是三塊木匾,上刻「張氏家規」、「張氏家訓」、「張氏家風」。三塊木匾下面懸掛的是家譜石碑的紙質拓片,便於觀看。大殿內東面牆上懸掛有素布書寫的兩面張氏世系圖表。

大殿後面是後花園,種植了四棵「狀元紅」桂花樹、四棵銀杏樹和兩棵柏樹,象徵著張氏家族人才輩出、勤勞富貴;健康長壽、幸福吉祥;堅韌不拔、感念先祖。後花園西內牆是本次修繕祠堂的功德碑,南內牆計劃布設磚雕,東內牆計劃布設書法碑廊等。

盛世修祠,國昌續譜。改革開放,國泰民安。張家樓張氏宗親理事會本著「愛護文物,緬懷祖德,傳承文明」的宗旨,發動宗親捐款四十餘萬元,於2016年春開始,歷時四年,修繕祠堂漏雨房屋、增補房脊毀壞的瑞獸瑞禽磚雕、鋪設院內石材、恢復被毀木雕、豎立古碑、加固大殿牆基、建設後花園、成立「張家祠堂書畫藝術展室」和「張家祠堂農耕文化展室」、家風家訓展示館等。

如今張氏祠堂,修舊如舊,古樸典雅,為申報鄭州市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點擊上邊藍字即可查閱)

悠悠兩千年,治國之道代代傳。(漢代 張子房 )

生生千餘載,齊家美德歲歲贊。(唐代 張公藝 )

先祖的雄才大略,值得後代研究學習 ;先人的傳世美德,需要我們繼承發揚。新時代需要新精神,但不要忘了根;新時代需要搞創新,但不可忘了本。

飲水思源,懷抱祖德。張家後人必將接過先人的旗幟,慎終追遠,與時俱進,光耀家族,振興中華。

相關焦點

  • 宗祠:供奉宗族祖先的祠堂
    他曾在中華路建立於家祠堂,因為於家的祖先是于謙,字凝輝,所以於家祠堂又稱「凝輝堂」。到了於學源的兒子於小川當家時,他傳承善念,大興教育,為了紀念遠祖忠肅公于謙,將於家祠堂改辦為「忠肅小學」(後改為中華路小學分部)。於家人居住的地方叫「於家大院」,大門在大西路,後門在中華路。建築旁邊有個「於祠巷」,就是因於家大院內有個「於家祠堂」而得名。
  • 客家人心中的祠堂:祠堂若在,家族必興!
    通過祠堂,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也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意味著傳承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須要有「靠山」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參天古樹簇擁,周圍是同姓人家聚居而成的血緣村落。
  • 鞏義籤下投資3億元的鄉旅項目
    據了解,鞏義嵩頂雲谷鄉旅項目位於夾津口鎮,計劃投資3億元。該項目將以嵩頂萬畝生態松林為背景,以鞏義數千年河洛文化為基礎,將原始古樸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將山野氣息與浪漫溫柔相交融,建成「南有裸心谷、北有嵩頂雲谷」的品位鄉村旅遊休閒勝地。
  • 「小譜說堂號」宗族祠堂與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會,齊集祠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後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通過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儀容,喚起家族團結。
  • 成都青白江龍王鎮梁灣村劉家祠堂 200年老祠堂是座土牆房
    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一般的老祠堂大都是木柱式結構、籬笆牆或磚牆,而這座劉家祠堂是土夯牆結構。所以從外面看起來,它更像是一座普通的舊式川西民居。2016年12月18日,劉家祠堂所在的劉氏家族110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祠堂裡,開展中斷了60多年的冬至祭祖活動。走進劉家祠堂,一股古樸簡雅之風迎面而來,時光回溯近200年歷史,訴說這支劉氏家族的故事。
  • 《她們的秘密》揭秘"張家姐妹"的情感迷霧
    舉報 繼上周《她們的秘密》講述張家大姐張元和和張家二姐張允和情感經歷之後
  • 《祠堂說明書》之祭祀篇
    最近我們將會推出《祠堂說明書》系列帶大家了解祠堂的功能讀懂祠堂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今天就說說祠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功能祭祀在中國人看來:所有人皆為父母所生,而父母們,皆為我們的祖先所生。祭祀要有空間,祠堂的出現便順理成章。傳統的祠堂必有郡望堂號,這是族人根脈的體現。走進那裡,人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姓氏來自哪裡,祖先是誰,甚至還能知道,家族過往的榮譽。就拿李姓來說,在這一大姓的祠堂中,你通常都能看到「隴西堂」三字。據他們講述,當年老子李耳西行落戶甘肅,便開始有了「天下李氏出隴西」一說。再說說王姓吧。
  • 《終極筆記》張家長生的秘密並不在張家古樓,而是在青銅門的背後
    可這部劇唯一有些遺憾的就是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張家古樓的整體情節沒有完全拍攝完畢。僅僅拍到了吳邪即將頂替吳三省去收回曾經吳家的盤口,那句:面具待久了,就摘不下來了,就是出自這裡。而張家古樓好像存在著許多秘密,當年張大佛爺曾召集九門所有人,在張起靈的帶領下,進過一次張家古樓。只因他們認為張家古樓中含有張家長生的秘密。
  • 河南鞏義發現的河洛古國:北鬥九星所在,疑為黃帝故都
    前不久,一則轟動人心的消息從河南鞏義傳來: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易·繫辭上》寫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1966年農曆二月十九出生被送至河南鞏義的張愛萍女士尋找江南父母親人
    我被遺棄時襁褓內附有生辰八字,是0型血,68天大時由江南統一用火車送到河南鞏義,河南鞏義養父母到鞏義火車站抱養了我。時光荏苒,我身為一個女人的願望都已實現,現在我只想履行身為兒女的職責,想找到我的親生父母,合家團聚,幸福美滿。養父母對我的撫育之恩,我一直在回報,現在我只希望能找到我的親生父母,當面報答他們的生養之恩。
  • 鞏義蔡莊文魁坊天下無雙,屹立400年,講著鞏義故事
    來源:厚重鞏義
  • 鄧英肇:濂溪祠堂何處尋
    濂溪祠堂何處尋?且往書山字林裡。 手頭有一本由李國鈞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於1998年8月出版發行的《中國書院史》。書中對宋代教育家周敦頤和濂溪書院及濂溪祠堂多有記述。我把它當作礦燈,戴上它,深沉豐富的礦脈,恣意釆掘。
  • 盜墓筆記全梳理,張家、汪家、西王母,一個關於長生的秘密
    張家古樓複製人鐵皮俑西王母異軍突起,與張家達成協議就在張家繼續追尋長生秘密的同時,西域突然來了另一群人。由於當初張家和西王母的交情,因此張起靈發現這一切後直接把鐵面生拖出來。然後將其活活掐死,而後還給周穆王的屍體下跪,全都是因為西王母的關係。
  • 《終極筆記》解密神秘的張家古樓,一個縹緲的傳說,害了太多的人
    ,身陷鈴鐺陣,差點死在幻境中,那麼神秘的張家古樓究竟藏了什麼秘密呢?  而在該劇之中多次提及了張家古樓,作為東北張家這個傳承數千年的總壇,張家古樓堪稱「找不到,打不開!」雖然近在咫尺,可是面對強大的防禦機關,即使是盜墓鐵三角也要望而卻步!
  • 鞏義這些美死人的照片,你知道是哪兒嗎?
    此為從鞏義邊界的太室山望登封的少室山。嵩山,五嶽之中嶽,屬伏牛山系,群山聳立,層巒疊嶂。高大雄偉的山體分為兩組:東為太室,主峰峻極峰,海拔1491.73米;西為少室,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米。鞏義市洛河以南的峰巒、丘陵均屬於嵩山餘脈,最高峰臥龍峰,海拔1440米。
  • 修繕、保護祠堂建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祠堂建築在修繕過程中,要盡最大努力去考察、研究。認清了祠堂建築的自身特點,在建築面前保持謹慎的頭腦,十分細心地對待,儘可能把它們的原狀--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社會的特點保存下來,流傳下去。這樣才能把修繕工作做好。三、 祠堂的功能和布置在祠堂功能和布置上,應在傳承民俗習慣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 王家人以後就這麼照著修祠堂,別丟了風水
    祠堂介紹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盜墓筆記》大揭秘:萬奴王的秘密,張家古樓的秘密
    張家古樓的秘密:張家古樓其實是安葬死去的張家人地方,說白了,就像類似於張家的祖墓,在張家古樓周邊都存在著很多的密洛陀,這些都是複製人,原理和老癢複製自己的母親是一樣的,但是這種複製人身上都帶有妖異之氣,被人視為不詳的東西,也算是一種另類的長生吧!好了今天《盜墓筆記》的故事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本號,每天都會更新,我們明天再見!
  • 520鞏義只辦離婚?回應:歷年周三隻辦離婚,今年也辦結婚
    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八天前的5月12日,當地媒體「鞏義融媒」(鞏義人民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鞏義市民政局5月20日不辦理結婚登記,建議新人在21日辦理,「周三按照慣例是辦理離婚的,這都是預約好的,不能隨意變動」。
  • 為什麼只有吳邪能救張家?兩人惺惺相惜,相互救贖
    為什麼只有吳邪能救張家是看過《沙海》的人們的心裡都知道的,但是因為這一部也算是比較後面的作品了,所以有的讀者並沒有看到這裡。而且有的看電視劇的人也並沒有看這一部,畢竟這一系列的電視劇都是沒有關聯的,所以人們想要知道這是為什麼還是需要劇透一下,並且分析一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有的人才能夠知道為什麼只有吳邪能救張家。 第一個原因:他和小哥兩個人非常熟悉,所以對於對方的一些招數都很清楚,而且把對方的底也摸清楚了,所以說他們家裡面的機關吳邪應該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