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價值,是我國所獨有的一種傳統建築形制,具有悠久的歷史。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是一種常見的民間建築,俗名牌樓,即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獨特的建築物,一般多為石制,上面雕畫刻字,美觀氣勢,在民間十分普遍,其功用主要是紀念性和標誌性,石牌坊上一般都會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文字和雕刻,而且上面的歷史文化信息記 錄完全,有很重要的考證價值。
蔡莊文魁坊位於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南,是一座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座功名坊,為明萬曆丁酉科(公元1579年)選貢、庚子(公元1600年)御賜進士趙景星所建的石坊,在清乾隆十年、五十四年本《鞏縣誌》載:趙景星,力行孝友,弟早卒,撫養孀孤,裡人賢之。知獻、嵐二縣,有惠政,祀鄉賢。
這座牌坊是為了表彰趙景星的賢德功績而建的功名坊,石坊座北面南,青石質地,東西長7米,南北寬3米。保存基本完好,為雙柱歇山頂式石質仿木結構,方柱,歇山頂屋面。建築為二柱單間三樓式,明間高8.8米,面闊6.6米,須彌式基座上雕蓮花,橫坊下設欄板,雕刻分作三層。兩坊間墊板部位南面上層由東向西鐫刻楷書「文魁坊」三字,中層楷書「萬曆丁酉科選貢庚子科鄉郎進士趙景星」,下層為高浮雕獅子滾繡球,中間雕一個花籃,籃中刻繡球,兩隻獅子滾動繡球,其後另有兩隻,奔騰跳躍,形象極為生動。北面上層從西到東楷書「唐吏風猷」,中層楷書「敕贈文林郎河間府獻縣知縣趙登弟孺人蘇氏」,下層為「敕贈文林郎直隸獻縣知縣山西西嵐縣知縣趙景星孺人李氏」。坊頂懸山式,正脊兩端為「龍吻」,脊飾牡丹花卉圖案,簷下施雙昂鬥拱6攢,龍頭昂嘴,中間懸出一石,上刻「皇明」二字,字上刻有二龍戲珠圖案,下刻雙鳳,兩側刻飛龍,橫梁中刻鳳凰牡丹兩側刻龍戲牡丹圖案。北面昂中間刻「天言」,其上刻飛龍,下刻鳳凰牡丹橫梁東側刻「文曲星下凡圖」,西側刻「進京趕考圖」。兩柱及柱兩邊扉塄刻有坐獅、麒麟、牛、天馬、鳳凰、牡丹等圖案。兩方柱均由三抱柱石夾固,其下為須彌座。造型雄偉,為我省石刻藝術中的傑作。
牌坊南面上層書「文魁坊」
牌坊北面上層書「唐吏風猷」
牌坊北面昂中間書「天言」
牌坊局部
石刻天馬
蔡莊文魁坊造型宏偉,內容豐富,圖案雕刻生動細膩,形象傳神,建築造型俊朗,雕刻風格也灑脫豪放,為石牌藝術裡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石牌坊是中華文明建築發展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傳統的歷史中也具有特別的地位和價值。佇立在全國各個城鄉的石牌坊,經過時代變換的滄桑,現今還用它們特別的形象點綴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散發著歷史文化的香氣,建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發展的櫥窗,直觀,無聲地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絢麗風華。
來源:厚重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