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2021-01-09 上遊新聞

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公布:8848.86米

這是我國第3次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

珠峰,是世界之巔,也是觸達人類生存極限的苦寒之地。測量珠峰,對中國測繪人而言,既是一生的夢想,也帶來身體和心靈的極大考驗。

有的英雄在槍林彈雨中造就,有的英雄在波譎雲詭中磨鍊,有的英雄只是默默用雙腳丈量著中華大地。

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近珠峰測量的背後,感知和重溫他們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珠穆朗瑪峰海拔5200米的營地

2005年4月,國測一大隊執行高程複測任務——升起國旗

在常人的眼中,中華大地是什麼樣子?是起伏的高山,是連綿的大河,是壯闊的草原,是茫茫的大漠,是一幅幅美景組成的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測繪隊員的眼中,中華大地是什麼樣子?是一個一個的點。點有千千萬萬,數也數不清。每一個小點,都有一組詳細的數據,標示著它的精確信息和地理位置。

別小看這些地理數據,飛船上天、跨海大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數字城市……國家每一項重大工程,都離不開它的支持。而這無數小點,組合在一起,就代表著中國。

冰雪中的五道梁測量點全景

這些點,不論在高山,在大河,在草原,在大漠,都必須有人一個一個走上去,架起儀器,讀取數據,編入檔案,畫出地圖。  

幹這個活的人是誰?就是以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以下簡稱國測一大隊)為代表的測繪科技工作者。

在崑崙山,測量隊員寧偉(右)、張建華正進行GPS衛星觀測  

國測一大隊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專業測繪隊伍。從1954年成立之日起,有隊員就懷有這樣一個夢,要測遍中國每一寸國土。  

為了完成這個夢,一個人不行,那麼一支隊伍去;一代人不夠,那麼幾代人前僕後繼上。轉瞬間,56年過去了。他們24次進駐內蒙古荒原,28次深入西藏無人區,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已有5000多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1250多圈。有不少老隊員,徒步測量走過的路,超過20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5圈。

隊員張建華在冰雪中堅守

他們累計完成國家各等級三角測量1萬餘點,建造測量覘標10萬多座,提供各種測量數據5000多萬組,獲得近半個中國的大地測量控制成果,用血汗乃至生命繪出祖國的壯美藍圖。現在,測遍中國每一寸國土的夢,依然未停。大地雄心,繼續在倔強而執著地跳動著。 

01 

天與地 雪和沙在極限環境裡工作,是我們國測一大隊測繪隊員的本分。——一名老測繪員

「我們幹的工作,是天和地之間的大活」,一位老隊員說:「再說細點,就是四句話:堅守在荒天野地,生活是幕天席地,工作中戰天鬥地,為祖國經天緯地。」 狂風席捲著冰雪砸在任秀波的臉上,眼前一片模糊,氣溫是零下30多攝氏度,已經走了7個小時,他的臉失去了知覺,腿也麻木得不聽使喚,腳下的冰爪仿佛凝固在崖壁上,使盡渾身的力氣才能挪動一步。這是2005年5月21日,海拔7700米,珠穆朗瑪峰北坡。一個26歲的青年身背十幾公斤的重力測量儀器,正在艱難地攀登。

雖然到一大隊只有7年,但是長期的野外測繪作業,已讓任秀波習慣了面對身體和環境的極限。進隊的時候,任秀波就聽老隊員說過:「在極限環境裡工作,是我們國測一大隊測繪隊員的本分。」這些年裡,任秀波盡了本分,他經歷的極限不算少。

一次在藏北無人區,暴風雪夜裡,車壞了,他和老隊員一起,30多個小時沒吃東西,在冰原上走了40多公裡,成功求生,不但又回去救出了隊友,還完成了重力測量任務;還有一次在西藏阿里,在海拔5000多米的甜水海測量點,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任秀波虛脫了,嘔吐了兩天,胃裡的東西吐完之後,居然開始吐血。為了不影響作業進度,他硬是挺到48小時聯測結束之後,才下撤到新疆葉城。以往每一次面對極限,年輕的任秀波總有強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能扛過去,就像那些經歷過同樣極限的老隊員一樣。但是這一次不一樣,因為沒有老隊員經歷過。就是在全世界,也沒有專業測繪人員,到過如此高的海拔高度。

珠峰測量開始登頂

雲朵在腳下飄動,不遠處的珠峰峰頂雪白而聖潔。離天如此之近,腳下依然是祖國的大地。任秀波仰望蒼天,雙腳發力,可背上的儀器卻重逾千斤。在海拔6500米以上,任秀波已經待了40多天。他的臉已被強烈的紫外線灼傷,成了棕褐色,有多處開裂;他的身體極度消耗,嚴重營養不良,體重下降了20多斤。這麼多天的適應、等待和忍耐,就是為了把測量延伸到祖國大地的頂端,延伸到世界之巔。重新精確測量珠穆朗瑪峰的高程,是中國測繪人的夢想。極度虛弱的任秀波不甘心,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走到下一個宿營地,但是他要試一試,拼死也要試一試。中國珠峰測量隊的隊員們整裝待發

面對極限,任秀波超越了自己。在極度缺氧和暴風雪中,任秀波一步一步走到了海拔7790米的2號登山營地。當其他登山隊員因為極度疲勞都躺在帳篷裡休息時,任秀波卻在帳篷外,冒著暴風雪,喘著粗氣,在沒有任何供氧設備的情況下,架起重力儀,測出重力值,並用GPS接收機測量了該點的三維坐標。從此,共和國測繪史上誕生了新的高度——7790米。這也是世界測繪史上新的高度。

幾天後,記者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見到了任秀波。他說:「我盡了國測一大隊隊員的本分」。本分!很簡單的一個詞。對國測一大隊的隊員來說,這個詞,意味著當你面對極限、面對艱辛、面對困難、面對危險的時候,絕不退縮。這個詞,還意味著必須要習慣在天地之間的任何地方工作,不管這個地方是冰雪荒山,還是黃沙大漠,是高山峽谷,還是海島礁盤,是水鄉澤國,還是戈壁草原……在地溫高達60多攝氏度的新疆火焰山中,大地如蒸籠,一天喝20斤的水,隊員們依然感覺焦渴難忍,頭暈眼花;在寒冬中的北疆阿勒泰山區,最冷時溫度達零下45攝氏度,隊員們操作儀器,為了保持觀測精度,卻不能戴手套;在阿爾金山裡,黑蚊子云霧般地圍著人和牲口叮。一匹白馬轉瞬間叮滿蚊子,成了黑馬,黑馬在地上打個滾,死蚊子的血又把黑馬染成紅馬;在中國海拔最低的吐魯番艾丁湖,海拔負154米,溫高風大,測繪隊的一頭駱駝被大風颳跑,追了近100公裡才找到;在遠離祖國2萬公裡的南極冰原,為了填補我國南極測繪的空白,隊員們為了幾個數字,在大雪中堅守4天4夜;在可可西裡,泥濘的沼澤充滿危險,一輛車一天陷了30多次,挖了30多次,一整天只走了3公裡;在藏北無人區,因為缺氧,隊員頭疼欲裂。為了止疼,隊員把頭卡在鋼架床的床頭鋼管之間,這樣卡住,外面一疼,裡面的疼就不覺得了……有一年,一組8名隊員在塔克拉瑪幹南緣作業。

每天觀測時,毒蚊子成群結隊如轟炸機般在隊員頭頂盤旋。一次,累極的隊員們在紅柳灘夜宿,剛一著地便睡熟了,等到天亮爬起,每個人渾身上下被蚊子叮滿了紅包,癢得鑽心。一個隊員拿幹樹皮往身上一擦,鮮血直流。等到完成任務從戈壁深處走出來時,大家的臉龐都小了一圈。平均每個人瘦了11斤。有人說,那一段測繪成果是用88斤新鮮的血肉換來的。「我們幹的工作,是天和地之間的大活」,一位老隊員說:「再說細點,就是四句話:堅守在荒天野地,生活是幕天席地,工作中戰天鬥地,為祖國經天緯地。」其實還應該補上一句,他們的堅守感天動地。

02 

生與死 苦和笑「父親,我沒有見過你,聽說當年你是渴死的,今天我來看你,給你送點水。」——吳永安

在國測一大隊隊史室的牆壁上,我看到了一份觸目驚心的名單。這是從1954年到1989年,犧牲在野外崗位上的測繪隊員,有46人。

犧牲者中,有的渴死、凍死、病死,有的墜下懸崖,有的掉入雪窟,有的遭遇雷擊……他們大多英年早逝,有的死得很壯烈,有的死得很平淡,但他們都犧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們的遺骨留在了西部大地偏遠的測區,其中大多數連墓碑也沒能留下。在北京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一樓大廳裡,放著一臺老式的測繪儀器,它有個名字,叫「宋澤盛儀器」。這臺儀器背後,有一個讓人動容的故事。在北疆阿爾泰山脈深處,有一座山名叫尖山,陡峭險峻,怪石嶙峋。

1959年7月一個黃昏,國測一大隊作業組長宋澤盛,帶領幾名隊員,連續工作了兩個通宵,終於完成了尖山山頂的測繪任務。

崎嶇山路宛如一條羊腸,緊纏在山腰上,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太疲憊了,一名隊員在下撤途中,一不小心,背上沉重的經緯儀撞上了峭壁,立刻重心不穩,連人帶儀器向懸崖邊滑去。走在後面的宋澤盛一個箭步衝上去,用雙手託住下滑的隊友,使出全身力氣將隊友往上推。隊友和儀器安全了。宋澤盛的身體卻失去平衡,他腳下的碎石不斷地滑落。當隊友們伸出援手時,宋澤盛的指尖從他們手前滑過,大家眼睜睜看著他墜落到幾十米深的山崖下。

宋澤盛犧牲後,大家把這臺儀器以他的名字命名,爭相使用,以此來表達對他的懷念和敬仰。犧牲者當中,有一個人是被土匪殺害的,他的故事至今讓人揪心不已。1963年7月,在甘肅南部的臘子口大山中,鍾亮其遭五六個土匪圍堵綁架。土匪逼問測量組駐地,嚴刑逼供中,鍾亮其眼被打瞎,身中數刀。為了小組安全,他寧死不屈,隻字不吐,慘遭土匪殺害。一個星期後,隊員們在白龍江邊的沙灘上,發現了鍾亮其遍體鱗傷的屍體。

幾個月後,這些土匪被抓獲,世人才知道了鍾亮其犧牲的經過。鍾亮其是烈士的後代,家中的獨生子,犧牲時還不到30歲。國測一大隊年過70的老一代的測繪隊員,在接受採訪時,都會提到一個名字——吳昭璞。說起他,沒有人不掉淚。

1960年4月底,31歲的技術員吳昭璞帶領一個水準測量小組來到新疆南湖戈壁。紅褐色的沙石一望無際,烈日當空,一具具駱駝的龐大白骨分外扎眼。天上,沒有一片雲;地上,沒有一滴水。氣溫超過40攝氏度,地上的沙石更熱得燙腳。一天早晨,意外發生了:裝滿清水的水桶漏了。桶空了,斷水了,離這裡最近的水源地在200公裡外。

在藏北高原,每天要經過很多這樣的冰湖

茫茫戈壁,這意味著什麼,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楚。沉默中,吳昭璞做出決定,他把僅有的水囊遞給一位年輕隊員:「必須馬上撤離,你們兩人一組,認好路線輕裝外撤,我留下看守儀器資料,等著你們帶水回來。」

「這樣不行,你太危險……」有隊友想爭辯,被吳昭璞制止,「大家早一分鐘走出戈壁,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隊友們依依不捨地走了。他們竭盡全力,3天後回來了。

等他們找到吳昭璞時,被眼前悲壯的情景震撼——帳篷裡所有的牙膏吃光了,所有的墨水喝乾了。吳昭璞口含黃沙,十指深深插進沙土。身高1米7的吳昭璞,已幹縮到不足4尺;原本英俊帥氣的小夥兒,武漢測繪學院的高材生,如今靜靜地躺在戈壁灘頭。他的手錶,還在滴滴答答地走著。他的身後,資料整理得整整齊齊;他沾滿汗漬的衣服,嚴嚴實實地蓋在測繪儀器上。他最後告別為之奮鬥的測繪事業時,是多麼戀戀不捨。這一天正好是5月1日,是勞動者的節日。隊友們心如刀絞。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3斤紅毛線。這是幾周前,他在鄯善縣城買的。當時就要進戈壁了,遇到集市,吳昭璞想給遠在湖南農村老家的妻子和還沒出生的孩子買點東西。看到這個紅毛線,他很喜歡,就問了價錢。可是店主一看他的打扮,「遠看像討飯的,近看像逃難的」,就不客氣地回了一句:「你買不起就別問。」吳昭璞沒有動氣,他只是回了一句,「你有多少毛線,我全買了。」帶著3斤紅毛線,吳昭璞進了戈壁,再也沒有出來。後來,這3斤紅毛線,被隊友寄回了他的湖南老家。

多年以後,吳昭璞的遺腹子吳永安長大了,他來到位於西安的國測一大隊。當年吳昭璞的隊友,一看到永安身上穿的那件鮮紅的毛衣,眼淚就忍不住掉了下來。他們都認識,這件毛衣上的毛線就是當年那3斤紅毛線。這毛線的顏色,他們刻骨銘心。吳永安後來也成了一名國測一大隊的測繪隊員。他第一次去野外出任務,就申請去了父親犧牲的南湖戈壁。在戈壁外的荒灘上,永安沒有找到父親的墓。由於道路變遷,當時又沒能立碑,當年埋葬父親遺骨的地方已經成為亂墳崗。只知道是這一片,不知道是哪一個。永安買了兩個幾十公斤的大塑料桶,滿滿裝上水。他抱著水,撒到了亂墳崗上。「父親,我沒有見過你,聽說當年你是渴死的,今天我來看你,給你送點水。」

在46名犧牲者當中,宋澤盛、鍾亮其、吳昭璞還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名字至今被人傳誦。還有十幾名隊員,連名字也沒能留下來。只知道他曾經犧牲,卻不知道他姓甚名誰。社會在發展,測繪也在進步。條件在改善,裝備在更新,觀念在提升,自1989年至今的20年裡,國測一大隊極少發生隊員犧牲的情況。但是,有些東西是改不了的,而且永遠也無法改變。

那些高山、荒原、大漠、戈壁……惡劣的自然環境,一代代的測繪隊員,都無法逃避,必須去面對。還是在吳昭璞犧牲的南湖戈壁,時間是30多年後,中隊長張全德帶領著張朝暉等10名年輕的測繪隊員,在這裡工作了42天。一杯早上倒的開水,晚上回來還是熱的;帶去的巧克力,很快都成了巧克力醬;連木箱也受不了這種乾燥炎熱,不斷地開裂,鋪床的竹排也一根根地折斷。剛出鍋的饅頭,很快就能幹透,一口咬下去,把牙齒能硌出血,咬過的饅頭往白紙上一按,就是一枚鮮紅的印章。只好用水衝著吃,每咽一口如同往食道裡塞鋸末。

整整42天,隊員們都成了黃風怪。所有抬槓的話都說完了,笑話也說完了,經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發呆。大漠戈壁中的生命不容易,活著的東西都讓人尊敬。有一次,大風颳進來一隻蜥蜴。可能太熱了,蜥蜴總是三條腿著地,還不停換腿。隊員劉建是轉業軍人,他看著蜥蜴換腿,竟感覺像是在給他敬禮。他站直了,「啪」,也對著蜥蜴,回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就連蒼蠅這種小昆蟲,隊員們也覺得是個伴,不忍心傷害。就在作業即將結束前2天,張朝暉病倒了。因為蔬菜斷了很久,他出現了嚴重的缺鉀症狀,肌肉麻痺,走路總摔跤,碗端不起來,後來連說話都困難。隊友們決定連夜把他送出去。開了一夜的車,中隊長張全德抱著張朝暉,怕他昏迷太久,就高聲吼起秦腔。

張朝暉至今還清晰地記著那段秦腔聲,大嗓門,不著調,但是每次想起來,心裡暖和。長時間跟野外隊員在一起,就會發現他們的一些秘密:每個隊員都會抽菸,因為孤獨和寂寞;很多人也要用衛生巾,因為長期在高原,幾乎人人都有輕重不同的痔瘡……

中國珠峰測量隊衝頂分隊的隊員們

對於在野外的測繪隊員來說,什麼是幸福?每天早上起來,能用熱水洗把臉,吃個熱飯;出測回來,能及時喝上一杯熱水,這就是幸福。今年剛加入一大隊的王濤第一次來西藏,他把感受寫成一首詩,第一句是:「以前總對生活要求太高,現在只要給我四面牆,房頂不要都行。」長時間在野外,沒有發錢的機會,更沒有花錢的機會。每當發工資的時候,測繪隊員都會感到幸福,因為半年到10個月的工資會一次性發給他們。

當然,最大的幸福還是能順利完成測量任務,辛苦沒有白搭,汗水沒有白流,心血沒有白費。雖然很苦,但是測量隊員們早已習慣了苦中作樂,苦中找樂,苦中品樂。隊員王文勝的感受很有代表性:「我們工作雖然有點苦,但是我們見證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壯美風景,這些經歷誰能有。」同樣重要的是,跑野外鍛鍊人的性格,讓男人肩膀更寬,心胸更開闊。「在城裡勾心鬥角,未必是幸福;在野外戰天鬥地,未必不是幸福。」

03 

先與後 變和守凡是苦活、累活、重活、危險的活,幹部先,隊員後,老隊員先,新隊員後。——國測一大隊不成文的軍規

不了解國測一大隊的人,總是好奇一件事:為什麼活再苦、再累、再重、再危險、再艱難,這支隊伍都拿得下來,而且出色地完成?跟隨他們在青藏高原走了100多天,記者發現了這個「秘密」——這支隊伍有一種獨特的、代代相傳的團隊氣質。

這種團隊氣質始於幹部,又影響到每個隊員,逐漸演變成國測一大隊的內在氣場和工作哲學。內在氣場的核心也是幹部,工作哲學則體現在先與後、變和守兩對關係上。

凡是苦活、累活、重活、危險的活,幹部先,隊員後,老隊員先,新隊員後,這是國測一大隊不成文的軍規。軍規雖然從來不成文,但已經自然而然地融入進每個人的血液。必須遵守,沒有例外。幹部上了,隊員們不自覺地,會跟著幹部上。當隊員逐漸也變成幹部,就會有新的隊員,也跟著他上。張朝暉至今還記得1986年黃河支流上的一個情景:小組在甘肅劉家峽水庫作業,要越過黃河一條較大的支流,才能到測量點上。

組長是40多歲的趙景昂,他二話不說,把衣服脫下來,跳進河裡,要遊泳過去。可水很急,他一下被衝走了十幾米。爬回岸上後,他讓大家把皮帶接起來。他拉著皮帶先遊過了河,然後從附近老鄉家借了兩個梯子回來。他把梯子搭起來,跳進水中,舉起梯子,讓大家從梯子上爬過了河。這是真正的人梯,張朝暉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個畫面。王文勝也忘不了第一次進藏作業的情景。中隊在珠峰大本營開會,分配測量任務。最難的一個測量點叫三七點,海拔超過6000米,要穿越絨布冰川,還要在點上堅守好幾天,非常艱苦和危險。會開得很短,中隊長劉志良也不善言辭。他說:「誰是黨員,哦,王忠良是,那好,你和我,咱們倆上三七點。」「以前以為這是電影裡的鏡頭,但是它就在我身邊,很簡單,很平常」,王文勝說:「一大隊的人都樸實,沒什麼大話,但是真幹活,也真出活。」

在國測一大隊,不管你什麼職務,什麼學歷,只要有活來了,所有人都一起上,沒有人例外。2005年珠峰複測,一大隊的領導幹部都衝在一線。大隊長嶽建利擔任珠峰高程測量現場總指揮,在珠峰大本營的兩個多月時間裡,隊員們輪流乘車去百公裡以外的定日縣洗澡、打電話,嶽建利卻一直堅守崗位,寸步未離。

海拔5700米的珠峰交會測量

2005年5月13日,記者跟蹤採訪珠峰複測行動時,在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撤往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的途中,遇到了國測一大隊副大隊長陳永軍。他告訴記者,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登頂測量要用的覘標上的冰錐斷了,情況緊急。預計兩三天後隊員就要衝頂了,馬上要用覘標,陳永軍決定自己連夜把冰錐送上去。

在深夜裡攀登到海拔6500米,相當危險。

其實,陳永軍可以讓更年輕、體力更好的隊員承擔這個任務,但是他寧可自己受苦。「我是副隊長,這是我的本分。」陳永軍靠著頑強的毅力,9個多小時徒步16公裡,深夜12點,把冰錐及時送到了前進營地,保障了珠峰衝頂順利實施。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代,在國測一大隊的工作哲學中,變與守的平衡始終是隊領導最關注的。一方面,國測一大隊堅持變:跟蹤世界最新的科技手段,更新科技裝備,改革管理機制,同時大力提倡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比如這幾年的西部測圖工程,國家測繪局要求零傷亡,每一部車的位置北京指揮部都知道,必要時可以棄車,保人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國測一大隊堅持守:團隊氣質不能變,協作精神不能變,嚴謹作風不能變……「這就好比水準測量」,國測一大隊黨委書記劉鍵說,1975年他剛進隊,當時一個水準小組一年只能測200公裡;現在科技水平提高了,一年能測1000公裡。

但是有兩點,一是水準測量方法沒變,依然要靠步行完成,依然是儀器前後每距35米架一個標尺,一個點測完再步行70米到下一個點;二是全國12萬公裡長的基本水準線沒變,不論科技水平如何提高,這些路都是不能省的,還得靠隊員徒步,而且必須是往返。「既然方法沒變,路沒變,那很多東西也不能變。」 

04 

大與小 國和家「我們測繪隊員好比候鳥,綠葉發的時候出徵,樹葉黃的時候歸來。」——嶽建利

有的英雄在槍林彈雨中造就,有的英雄在波譎雲詭中磨鍊,有的英雄只是默默用雙腳丈量著中華大地。 

你問國測一大隊的隊員,你愛測繪嗎?十有八九都會用陝西方言告訴你:「有啥愛不愛的,幹活就是咧!」這是他們的可愛之處,不會說大話,更不會唱高調。

但是國家任務來了,他們卻沒二話,不講條件,不講困難,不講代價,拿著包就出發。測繪隊員張述周的妻子史玉萍感慨地說:「國測一大隊的人怎麼都跟中了魔一樣,國家一有任務,老婆孩子就不管了,說走就走。」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心裡其實都有一桿秤,分得清什麼大,什麼小,什麼重,什麼輕,誰也不說,誰都知道。

一大隊的人平時都很平凡,但是一有國家任務,特別是帶有艱苦性、危險性的工作時,沒有人會退縮。如果換做某些地方的隊伍,可能會因為太難太苦,錢又不多,選擇不幹。

但是,在一大隊的字典裡,沒有退縮這個詞,從上到下,都是好漢。中隊長尚小琪,孩子剛出生第一年,他外業工作10個月;孩子2歲這一年,他外業工作8個月;孩子3歲這一年,他外業工作7個半月……妻子摔傷骨折,他也沒回來,受傷的妻子還得自己照顧年幼的孩子。「我也想回去,但是不能」,尚小琪說,野外作業是一個集體工作,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分子。

有隊員出外業時曾遇到父親去世,這樣的事,如果提出來,肯定讓他走。但是他沒有提,因為他知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人走了,小組就會停擺,任務就可能完不成了。「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工作第一,任何個人和家庭的任何事情,都要等到工作完成之後,再想辦法補救。」這是國測一大隊第二個不成文的軍規。

這個看似不近人情的軍規,大家都會遵守。

因為每個隊員深知:測繪工作的性質決定,外業有時間要求,有費用限制,不能耽擱,要完成只能犧牲家庭,沒有第二個選擇。「我也想有第二個選擇,但是沒有。」這是國測一大隊隊員經常給家人說的一句話。當國和家出現矛盾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國大家小。「有時真覺得苦,有時也覺得愧對家人」,一名隊員說,「但是衛星升空、神舟飛天、新建工廠和新修鐵路都離不開我們,我們去過的地方很快會有新的建設,人們使用的地圖上有著我們的心血,想到這些,我就找到了人生的價值。這工作,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我們幹這個工作,不丟人,有意思。」的確,測繪者的身影無處不在,但測繪者的身影又都隱在暗處。「走在龍頭,位在龍尾」,就是對測繪工作的形象比喻。很多耳熟能詳的工程其實都離不開國測一大隊的支持:青藏公路,西氣東輸,磁懸浮,天津港,珠港澳大橋,杭州灣大橋……但是談論起這些工程,卻很少有人提起國測一大隊。「還有人把測繪隊員稱為『幸福使者』」,國家測繪局副局長宋超智說,因為測繪隊員一來,這個地方就要搞建設了;有了建設,當地的老百姓生活會變好,還不幸福嗎?但測繪的性質決定,測繪隊員註定是一個給人幸福的先行者,而不是幸福的最先品嘗者。

測繪隊員在野外很寂寞。寂寞確實很痛苦,比寂寞更痛苦的是對親人的思念。出外業時,測繪隊員的電腦背景,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家人的照片。

幾乎所有隊員,都愛聽這首歌,也怕聽這首歌——《故鄉的雲》。「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聽這首歌,會想家,想家裡的人;但聽著聽著,「歌詞就像刀子,扎進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每個測繪隊員,幾乎都毫無例外,心裡有同一種創傷——對家庭的感謝和歉疚。「我們測繪隊員好比候鳥,綠葉發的時候出徵,樹葉黃的時候歸來。」嶽建利說,隊員們一般春天離開家,在每年臘月中下旬才能趕回來。「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不吵架也是不可能的」,家屬史玉萍說,但是每次丈夫回來,都忙著幹這幹那,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接送孩子……一個大男人,幾乎什麼家務都做,那種殷勤和關懷,又讓自己感動。其實,國測一大隊的隊員都是如此,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很強。

作為一個測繪隊員,他們的時間乃至生命都被硬生生的分割成兩半。一小半給了自己的小家,一大半給了祖國這個大家。他們對此沒有選擇,有的只是熱愛。兩個家同樣熱愛。

每年開春,他們都會經歷同樣一場煎熬,離開溫暖的小家,投身到祖國的大家中。當他們在荒原曠野和荒山野嶺上默默豎起測量杆的時候,也同時樹起了自己的精神標杆和人生標杆。

有的英雄在槍林彈雨中造就,有的英雄在波譎雲詭中磨鍊,有的英雄只是默默用雙腳丈量著中華大地。

相關焦點

  • 丈量珠峰|影響幾代人的「8848」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1975年3月下旬,珠峰高程測量分隊要趕在登山隊員攀登珠峰前完成三大冰川的三角點、導線點、天文點、重力點等測量工作,為珠峰頂部的交會測量做好前期工作。漫天風雪中,他們能否如期完成第一階段測量任務?突擊隊員又能否按時登上珠峰頂部,立起紅色覘標?北坳,海拔7028米,高達400米,冰雪厚度100多米,是攀登珠峰的「第一道天險」。
  • 珠峰最新「身高」怎麼算出來的?專家告訴你
    珠峰最新「身高」怎麼算出來的?專家告訴你 2020年12月09日 08: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國尼泊爾官宣珠峰"新身高" 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的?又是怎麼算的?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與專家成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釋疑一:珠峰高程怎麼測?
  • 珠峰最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
    珠峰高程是如何測算出來的?怎麼看待珠峰的最新高程?珠峰測高意義何在?記者就讀者關心的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如何測算?2020年5月27日11時,測量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架起紅色覘標,珠峰腳下6個交會點的測量隊員,實測了交會點到峰頂覘標點的斜邊距離及垂直角度,由此可以計算出峰頂覘標點相對交會點的高度差,加上已知交會點的大地高,就得到珠峰雪面大地高。與此同時,峰頂GNSS接收機接收以北鬥衛星為主的各衛星導航系統數據,再用專業數據處理軟體獲得峰頂平面位置和大地高,並與傳統交會測量取得的成果進行校驗與融合。
  • 新聞背景:珠峰「身高」測量史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11日電題:新聞背景:珠峰「身高」測量史新華社記者我國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目前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珠穆朗瑪峰是全球海拔最高峰,對珠峰高程和相關知識的探求,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代表了人類對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已成為人類了解和認識地球的一個重要標誌。
  • 珠峰測量用了哪些硬核新技術?為何不能用無人機?專家解析來啦!
    珠峰高程測量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羊城晚報:測量珠峰有何重要價值?程曉:從科學層面來說,尤其是從地球科學的角度,珠穆朗瑪峰及其它所在的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衝撞而形成的,因此它一直處於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過程,高度和位置都在發生變化。了解珠峰高度及其變化對於理解地球板塊運動規律及其全球變化背景下珠峰地區的變化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 8848.86米是怎樣測量出來的
    王少勇向大家介紹,我國1975年第一次把測量的覘標豎在了珠峰的峰頂上,當時是利用傳統的三角交會測量的方法,測得珠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13米,並向全世界公布。    在2005年,我國又第二次對珠峰進行了大規模的測量,隨著測繪科技的進步,當時不只採用了傳統的大地測量方式,還加入了全球衛星的導航定位這種手段,並且在峰頂還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了峰頂冰雪的厚度。
  • 報導賞析11 | 無懼風雪 不止攀登——記2020珠峰高程測量
    開篇運用對仗,用世界屋脊、地球之巔指代珠峰,同時說明了時間「庚子夏初」,事件「決戰地球之巔」。2020年5月27日,中國人又一次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峰頂。舉世矚目,期待中國給出「世界高度」新答案。
  • 珠峰高程測量丨測繪隊員今天啟程奔赴交會測量點
    珠峰高程測量丨測繪隊員今天啟程奔赴交會測量點 央視新聞5月8日消息,繼登山隊昨晚(7日)到達6500米前進營地進行休整後,今天(8日)六組交會測量隊從海拔
  • 珠峰新高度是這樣算出來的,真不容易!
    你是世界的高度1975年,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上峰頂,測出你的冰面高為8848.13米2005年,我們再次登頂,識得你的「淨高」——巖面高為8844.43米今天,中尼雙方共同宣布你的「新身高」,8848.86米!永遠的珠穆朗瑪峰!
  • ...雜誌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記2020珠峰腳下的測量人
    為了不錯過2020年5月攀登珠峰的窗口期,讓所有參加2020珠峰高程測量人員能順利到達珠峰地區,國測一大隊新技術應用部主任陳真作為項目前期協調負責人之一,2月底便進入了西藏。「我們都是從院裡抽調出來,負責具體事項的工作人員,我們過去的主要任務:一是辦理前往珠峰大本營的通行申請,二是為了後續近百人的部隊能順利通行,我們得與西藏相關部門提前確認具體的隔離措施,方便制定後續執行方案。」
  • 連續奮戰數月 交會測量組隊員仍在珠峰地區默默堅守
    雖然珠峰高程測量項目野外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國測一大隊第一批隊員已於日前勝利凱旋,但是還有極少量的珠峰東側地區基礎測量工作還在繼續。目前,還有不少交會測量組的隊員在珠峰地區默默堅守,他們從3月2日至今,已在高原上連續奮戰3個多月。
  • 2020珠峰高程測量各交會測量點物資充足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2020珠峰高程測量各交會測量點物資充足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
  • 【新華網獨家連線】珠峰「身高」為什麼算了這麼久?楊元喜院士告訴...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李由 劉廈)攀登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是勇敢者的挑戰,測量珠峰更是難上加難。2020年5月27日,中國人又一次登上珠峰峰頂。「世界高度」的新答案備受期待。  12月8日,珠峰的最新「身高」公布——8848.86米。
  • 科普丨珠峰交會測量隊員有多難?今天帶您走近東絨
    科普丨珠峰交會測量隊員有多難?,或許大家從各級媒體獲悉測量登山之不易,但是大多人所了解的是登山之難,很少有人知道交會測量點的隊友之難。做為一個曾經參加2005年珠峰測量的老隊員,我覺得有必要讓大家了解,交會測量點上的隊友到底有多難。今天老編帶您走近東絨2交會測量點。東絨2,海拔約6000米,位於珠峰北坡登山路線(東絨布冰川)西側,章子峰北側山體半山坡上,無成熟上山路線,除測繪隊員之外無人踏足。
  • 45年後同一天成功登頂珠峰 人民網評:山高怕什麼,攀登就是了
    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並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巖面高度。45年後的今天,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站上世界之巔!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致敬勇攀高峰的中國人!新華社供圖人民網評:再次登頂珠峰,彰顯中國人的精氣神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成功。巔峰時刻,全民沸騰。
  • 珠峰高程「密碼」解析
    登頂珠峰、測量她的「身高」,也成為各國登山勇士們的人生目標,他們當中有人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幾代測繪人為珠峰測量付出了艱辛努力,並於1975年首次測得並公布珠峰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組織了對珠峰高程的權威複測,測得峰頂巖面高為8844.43米。2020年我國再次組織精銳力量,於5月1日正式啟動對珠峰高程的測量。
  • 珠峰高程測量隊員登頂時間預計提前到9點30分至10點
    珠峰高程測量隊員登頂時間預計提前到9點30分至10點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正在向珠峰峰頂挺進。新華社  圖5月27日凌晨2時10分,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開始衝頂,攻頂隊員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向珠峰峰頂發起衝頂。
  • 珠峰測量隊隊員寧鄉人宋紅:登峰時隊友不到半小時凍傷三根手指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珠峰峰頂開展測量工作。12月8日,珠峰最新身高公布:8848.86米。圖/新華社12月8日,2020珠峰(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結果發布——雪面高程8848.86米,這是世界第一高峰的最新高度。意味著,珠峰「長」高了。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共有18名測量登山隊員,其中兩人是湖南人。
  • 關於珠峰的這些「隱私」,快給孩子講講!
    今天,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將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GNSS天線,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2020年5月25日,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的4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