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測繪學會 ,作者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為廣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聞瀏覽、科學普及和交流的移動媒體平臺。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
見到參加2020珠峰高程測量任務的部分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以下簡稱「國測一大隊」)隊員,是在轟轟烈烈的珠峰高程外業測量結束一個多月後。此前通過屏幕見到的他們,渾身做好了防寒防凍的武裝,唯一露出的臉上,也因布滿了嚴寒和強烈紫外線造成的凍傷和高原紅而無法很清晰地辨別真容。而此時的他們,都早已經回歸工作崗位,身著短袖一身輕,精神飽滿,雖然一個個還頂著一張張黝黑的臉,但與一個月前通過屏幕看到的已判若兩批人。
《中國測繪》雜誌記者此次專程來到西安,走進國測一大隊,走近參與2020珠峰高程測量項目的隊員們,聽他們講述從啟動到結束,從後勤到外圍測量,從幕後到臺前,參與這項重大任務的經歷和感受。
保障到位
確保任務順利開展
2020珠峰高程測量由自然資源部會同外交部、國家體育總局、西藏自治區政府等4個省部級政府部門共同組織開展,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牽頭,自然資源廳、外事辦公室、體育局、林業和草原局、氣象局、通信管理局、公安廳、拉薩海關、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等相關部門以及日喀則市政府、市自然資源局、市邊防支隊、市公安局、市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定日縣政府及各相關單位、聶拉木縣自然資源局共同參與。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作為項目組織實施單位,還成立了相關領導小組、專家諮詢組、現場指揮部、外業及內業實施組、質量控制組、宣傳保障組。總計超過40個部門、單位、社會組織參與到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工作中。
因此組織一次世界最高峰的高程測量項目,並不是大家想像中僅有登頂測量這一項工作,項目從前期、中期、後期都有大量的組織協調、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工作要做,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沒有各方面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精確測得珠峰高程是難以實現的,尤其今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給項目的實施增加了不少難度。
2020年2月,當時正處於疫情防控的最嚴格的時期,西藏有一例確診病例,但對西藏來說,全國各地都是中高風險區。為了不錯過2020年5月攀登珠峰的窗口期,讓所有參加2020珠峰高程測量人員能順利到達珠峰地區,國測一大隊新技術應用部主任陳真作為項目前期協調負責人之一,2月底便進入了西藏。「我們都是從院裡抽調出來,負責具體事項的工作人員,我們過去的主要任務:一是辦理前往珠峰大本營的通行申請,二是為了後續近百人的部隊能順利通行,我們得與西藏相關部門提前確認具體的隔離措施,方便制定後續執行方案。」
3月初,2020珠峰高程測量一線作業人員近60人陸續分批到達西藏進行隔離,「隔離期間,每天只能待在房間,雖然心裡著急,卻也沒有任何辦法,就在房間進行理論培訓學習」。隔離一結束,各小組就開始按部就班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
「現在我們國家整體基礎設施都變好了,到珠峰大本營的路面條件更是提升了不少,原來我們從定日縣開車到大本營要走5、6小時的沙石路,現在都是柏油路,只需要兩個多小時就到了。」第二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的國測一大隊項目部主任柏華崗體會尤為深刻。
交通的便利帶來的不止是車程變短,所有物資運送也更加方便和充足,基本上能做到當天往返。「比起2005年,這次保障工作更順手,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進和保障大本營和二本營物資一應齊全。」負責本次測量人員調度和物資供應等後勤保障工作的國測一大隊業務科科長商永傑介紹說,這次珠峰大本營的整體建設工作委託給了聖山探險公司,這樣可以讓隊員們將精力集中在測量任務上。
西藏曆來缺電,為了日喀則地區農牧民以及珠峰大本營科研人員能夠用上穩定的電,國家電網公司歷時1年多,於2014年給這裡通上了電,也為6年後的這次登頂測量提供了電力保障。以前登頂測量時,大家在大本營都圍著廚房的灶頭取暖,不願意回到帳篷裡,晚上看誰最抗凍。現在,有了電力的保障,營地的每間帳篷都裝上了電暖氣,雖然夜裡外界是零下十多度,但帳篷內確溫暖了許多。除了電力保障,還有通訊保障。2005年隊員攜帶的手機到達珠峰地區就失去了信號,大家戲稱:「與磚頭無異。」但是這次,中國移動將5G網絡從大本營一直拉到了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營地通上了5G信號,這也使得發生在營地的事情能第一時間傳達出去,讓大家能更好、更密切、更及時地了解到項目的進展。
外圍測量
打好珠峰高程測量的基底
3月31日,由國測一大隊六中隊中隊長韓超斌負責帶隊在海拔5350米的地方建立了二本營。「當時大本營還沒有建營地,我們是從海拔4300米的定日縣一口氣提升1000米,上到了二本營所在地,大家高原反應都很大。」此次任務中,他負責珠峰腳下6個交會點的測量工作。
「
「其實2019年底,我們部分測量隊員就來到了珠峰附近,前期外圍工作完成了三分之二,包括水準測量和GNSS控制網測點,我是一直跟著水準隊進行測量,元旦前才回的西安。」韓超斌介紹說,年前的測量,外圍測量隊從日喀則開始一直到了聶拉木,後由於下大雪,隊員們在當地等待了5天,測量工作實在沒法再推進,匯報後就回到了西安。「去年我們是怕天氣出現問題影響進度,所以提前實施,幸好我們年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基礎測量工作,不然今年年初這個疫情影響,不知道會給進度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在珠峰進行測量,對大部分人來說,最需要克服的就是環境和惡劣氣候。「主要是氧氣稀薄,喘不過來氣,走一步停下來緩一緩,連彎腰繫鞋帶這種很簡單的動作都難,海拔越高越嚴重。」國測一大隊辦公室主任任秀波說道,任秀波也是第二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2005年,他將重力測量推到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此次珠峰高程測量他主要負責對外宣傳和工作協調,在他對外推送的視頻中,他一邊走路一邊解說,我們都能聽到那粗重到完全不能忽視的呼吸聲。「所有交會、水準、GNSS要測量到的點位,重力儀都需要測到,這次項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國產重力儀推到了峰頂,同時還利用航空重力測量獲取了珠峰地區大面積的重力數據,我們這個重力小組主要負責海拔5300米以下的重力測量。」參與此次測量任務的國測一大隊重力組孫磊介紹說。
測量隊員在珠峰及外圍地區陸續開展了水準、重力、GNSS、天文等測量工作,完成了一等水準測量696千米、二等水準測量262千米、加密重力測量207點、絕對重力測量2點、天文測量2點、局部GNSS控制網測量61點、板塊運動監測網21點,布設衛星導航定位連續運行臨時基準站2點。
交會點測量
珠峰下的堅守
4月9日,珠峰大本營建設完成,二本營就有了後勤支撐,於是便開始開展各項測量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除大本營交會點外其餘5個珠峰高程測量交會點的踏勘、選埋、高程傳遞等基礎性測量工作。2020珠峰高程測量在珠峰腳下布置了6個交會點,用於覘標豎立後的交會測量,包括珠峰大本營、中絨、東絨2、東絨3、Ⅲ-7點和西絨。測量之初,隊員們會根據經緯度數據尋找2005年的交會點位,但是因為點位附近曾發生地震,交會點的高程和平面坐標值都已經改變,其中原來的中絨點甚至都已經看不到珠峰峰頂,這就需要重新選定、測量和補埋。
對6個交會點的高程和平面坐標需要重新賦值,需要採用水準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的方法將數據值傳遞上去,當時到達珠峰二本營的人員兵分兩路進行除大本營外5個交會點的測量,一半隊員出發去往中絨、西絨的方向,另一半人到Ⅲ-7點、東絨2和東絨3。「從二本營到交會點的路線跟登山路線還不一樣,你只知道方向,具體怎麼過去,還要自己去探索。」韓超斌介紹說。交會點的勘察和測定工作在半個多月時間裡完成,「測完後我就在二本營休息等指令,隊員們從交會點下來後,一個個臉都黑得跟炭似的,紫外線太強了」。
「
正如韓超斌所說,登頂路線是一條固定路線,但前往交會點的路則需要隊員自己去摸索。「從二本營去往西絨點的路最難走,是我們一步步走出來的,在找到最終的路線之前還走錯了兩條道。」說到這兒,國測一大隊負責西絨交會點的薛強強看上去很是自豪。西絨交會點是珠峰腳下公認最難抵達的交會點,最困難的地方也留給了體能最好的人。
據任秀波介紹,二本營以上、海拔6500米以下的重力測量由隊員史志剛和昝瑾輝負責,為了順利測到這些點位的重力值,在這次測量任務中,史志剛是唯一一個走遍了所有6個交會點和海拔6500米營地重力測量點的隊員,他的隊友昝瑾輝年僅23歲,作為最年輕的隊員,他也去到了除Ⅲ-7點外的5個點和海拔6500米營地重力測量點。「雖然說今年物資運送更方便,但是在二本營以上還是很艱難,只能攜帶方便食品,在更高海拔的地方,所有隊員都非常自覺地當『背夫』,史志剛作為一名年輕隊員,帶領著比自己更年輕的隊員克服困難完成測量任務,特別不容易,當時有記者問我最感動的是什麼?我覺得就是這群年輕隊員的快速成長以及成長過程中所顯露的這種擔當。」任秀波激動地說道。
因為天氣原因,衝頂任務一波三折,處在交會點的隊員也跟隨著往返於交會點和二本營之間。除了第一次撤回到了大本營,後來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窗口期,大家沒有選擇往大本營撤。據介紹,今年二本營的物資補給很充足,但是交會點還是相對緊缺,最大的困難是缺水。「早晚溫差大,雪留存不住,運送物資也很不方便,所以都省著點用,因為不確定什麼時候登頂。」國測一大隊負責中絨交會點的宋兆斌說道。大多數人都以為,5月27日覘標豎立起來後,所有測量登山隊員往下撤測量外業就結束了,其實不然,覘標豎立之後,在交會點駐守測量隊員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他們要利用國產長測程全站儀瞄準並觀測架設在十多千米外珠峰峰頂上的覘標,而2.5米高的覘標在儀器中僅如髮絲般粗細。而觀測工作和登頂一樣得依仗天氣,從5月27日登頂結束一直到第二天下午,通視條件才陸續變好,交會點才觀測到了足夠多的數據。至此,從5月19日交會組隊員抵達交會點,到5月30日全體隊員安全下撤,隊員們一共在交會點堅守了11天10夜……
國產設備
順利完成國家任務
「其實我去年就去過珠峰,主要是為了實地測試峰頂裝備。」柏華崗說。憑藉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的經驗和他本人過硬的綜合素質,2019年5月,他接到了為2020珠峰高程測量調研峰頂冰雪探測雷達設備和覘標的任務。之後,他和隊友陳真一起向相關企業提設備的技術需求,因為冰原探測雷達研製難度太大,他相繼在瑞典和義大利的兩家國外企業那裡吃了閉門羹。6月,柏華崗與一家國內廠家接洽,為了讓設備能同時獲取位置信息和雪深數據,且輕便、易攜、耐磨、抗寒,研發團隊先後進行了低溫儲存實驗、抗跌落實驗等多項實驗。「光外殼就換了兩次,裡面的程序換了4次。」今年4月中旬,柏華崗在珠峰大本營開始實地測試最終版設備,並在營地周邊的冰雪面上成功進行了設備測試。
而同樣作為峰頂重要測量設備的覘標,為保證交會點測量順利進行,峰頂豎立好的覘標至少要保證3天不倒,因此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案,峰頂上的覘標將由6根繩固定綁牢,但在有過登頂經驗的測量登山隊員的建議下又加了3根繩進行加固,以抵禦峰頂十級以上的大風。柏華崗說:「經此一役證明,國產裝備是完全可以滿足珠峰測量需求的。」除了冰雪雷達、GNSS系統外,用於天文觀測的天頂儀,重力儀、峰頂覘標和用於三角交會測量的超長距離全站儀均為國產儀器。
「
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還要耗費這麼大精力登到珠峰頂上去進行測量?國測一大隊副隊長張慶濤解釋說,珠峰峰頂有長年不化的冰雪層。冰雪層深度或會隨氣候變化而變化,可作為區域氣候變化的風向標之一;巖面高程更為穩定,能反映珠峰地區的板塊運動情況。「這兩方面的關鍵數據,只有登頂測量才能獲得。我們能夠登頂測量,也必須向全球科研界提供精確的各項數據。」
國測一大隊成立六十六年來,先後七測珠峰、兩下南極、39次進駐內蒙古荒原、52次深入西藏無人區,51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6000多萬千米,相當於繞地球1500多圈,測出了近半個中國的大地測量控制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提供了精準詳實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並在國際測繪地理信息舞臺上展示出了中國力量。
六十六年鬥轉星移,見證了國測一大隊幾代測繪人的無私奉獻與執著堅守。作為行業標杆,國測一大隊獲得了諸多的榮譽,他們是當之無愧「功績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測繪大隊」。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中,國測一大隊的每一名隊員都在用實際行動傳承、踐行著「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國測一大隊精神。
文 / 《中國測繪》記者 丹妮 圖 / 受訪者 提供
原標題:《《中國測繪》雜誌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記2020珠峰腳下的測量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