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18日報導:剪紙大家林曦明以紙作畫,《灕江之夏》中層層疊疊的峰巒屏障恰如中國畫中的深淺濃淡;一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撕紙傳承人蔣勁華以手為筆,彰顯毛筆書法的韻致;當中國宣紙遇上微型雕塑,義大利藝術家SALVOPASTORELLO創造出有趣的《人來人往》。即日起,《紙·無止境》特展亮相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路街道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匯集中外藝術家佳作,為大家開啟一段關於「紙」的創生、再造和無限的旅程。
平平無奇的紙有著什麼樣的底蘊?橫穿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不是絲綢,而是紙和中國造紙術。紙的出現,讓記載在紙上的更多的中華文明信息被帶到了古老中國以外更遠的地方,而中國人也以紙為媒介,用剪、刻、撕、折、雕、印、描摹等種種手法,創造和表達著個體獨一無二的內心情感世界。《紙·無止境》特展策展人華凌磊認為,紙和中國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影響被低估了。無論作為商品亦或媒介,紙應當值得中國人更驕傲。
在一段5分鐘的影像中,參觀者開啟一段關於「紙」的奇妙旅程。策展人團隊歷時大半年,行經長三角江浙皖滬三省一市以及山東、雲南、河北,拍攝下的15位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與紙有關的精湛技藝和精巧匠心。
現場展示的來自全國各地大師的代表性作品,則將紙藝背後「無止境」的精妙之處展露無遺。出自上海剪紙大家林曦明之手、四屏條幅作品《灕江之夏》,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林曦明不僅是一位剪紙藝術家,更是一位國畫大師,畫入剪紙,以紙作畫,是其表達「詩意」的另一種方式,也成就了繪畫元素融入剪紙之中的「上海剪紙」特色。在這組作品中,林曦明對近景做了逆光處理,所以用的是黑色,由近山到遠山,用四個層次的色彩紙拼貼而成,黑、綠、深藍、淡灰,層層疊疊的峰巒屏障由此彰顯,恰如中國畫中的深、淺、濃、淡,層次各有不同。為此,他寫下了「餘以水墨寫灕江山水不知其數,今以剪紙作山水是人生首創」。
展覽現場,還能看到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的代表性傳承人蔣勁華的兩部「書法」撕紙作品,一幅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幅是袁枚的《苔》。這兩首詩,一幅草書,一幅行書,蔣勁華都沒有事先用筆寫,徒手就直接撕成了書法作品。作為一位對書法痴迷頗深的藝術家,蔣勁華既巧妙地把握紙的特有屬性,又彰顯了毛筆書法的韻致。不管是蔣勁華以字入撕紙,還是林曦明以畫入剪紙,都非一日一時之功,足以體現非遺大師們一生擇一事,一輩子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匠心。
無論是刻、剪、鏤、雕、印,在工具的加持下,紙藝往往表現為精工細作、刻意繁複。為了即時表達,中國人更是發展出了以手為刀、眼到手到、心到手到的「撕紙」技藝。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撕紙的代表性傳承人華興富就是其中一位。他不用剪刀、刻刀等工具,而是以手代刀,通過手撕、整形、粘貼進行「剪紙創作」。他即興發揮,徒手運用撕、挖、摳、摘、鏤、剜、折、疊、拼、貼等手法製作出花鳥樹木、歷史典故、現代題材等作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元素,古人傳承下來的期盼和祝福,都用手和手中的一張紙表現了出來。
「紙」在傳統手藝人手中的傳承創新,當代藝術家們又賦予它個性化的色彩。來自日本的紙藝家吉元燁子帶來了本次展覽現場最大的作品《歸白》,這個紙藝裝置仿佛四聯白色繪畫,也是她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特別創作的,整個作品純白色系,有感而發,她還特別創作了一首詩歌「在這不屈的生命結合的大地上/壯麗凱歌的春天/即將開始/在回歸純白的那一刻」。旅法藝術家陳燾長期專注字體的研究,創作的剪紙裝置《愛情的光影》選擇了關於愛情的詩歌,用哥特字體寫後解構排版,雷射鏤空在350克紅色卡紙上。藝術家朱敬一的作品《樂遊園》,用剪紙鏤空的手法把徐匯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融在一個穿越的戲劇舞臺中,參觀者仿佛穿越到各個歷史時期來感知上海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