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應邀到軍事醫學科學院機關講新聞報導課,課間休息時,一位熱心研究軍事成語的朋友找到我,好奇的問,我看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國軍事成語詞典》,作者和你的名字一樣!是你嗎?我說是,我當新兵時部隊在山西,所以,我出版的這本《中國軍事成語詞典》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又問,你是搞文字工作的,怎麼就琢磨起軍事成語呢?當時我告訴她,我對軍事成語的興趣,是從抄寫一本《漢語成語小詞典》開始的,讀高中的時候,一個叫餘金洲的同學借給我一本小詞典,他哥哥在外地教書,說只借給我看一個禮拜必須還他。結果我一看,就捨不得放下了。於是便買了兩本牛皮紙硬殼的筆記本,一筆一划地抄寫起來,白天黑夜連軸轉,終於把厚厚兩個筆記本抄滿了。等到第六天我去給他還詞典時,他哥哥感動地說,這本小詞典就送給你了,我要讓我的學生都知道,現在還有像你這樣刻苦學習的人!就這樣,我就帶著這本《漢語成語小詞典》走到了軍營。事後,也有不少人問我,你從這些成語裡明白了啥?我說,我發現現代漢語裡絕大部分成語典故,都是由古代軍事活動演變而來的,研究軍事成語,就是研究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途徑。
再往後,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在我國語言藝術的寶庫中,軍事成語不失為一顆璀璨奪目的珠璣。它那嚴整的格式、鏗鏘的氣勢、深遠的寓意和獨特的表意效果,被各界人士樂此不疲,新聞樂見。有語言專家做過這樣的統計,除去軍事活動本事,在政治教育、文學著述、經濟決策、體壇競技、外交談判等場合,軍事成語的使用頻率都是極高的。但是,截止那時(90年代初),我國尚未出版一本比較系統的軍事成語工具書,即使在某些綜合性辭書中偶有涉獵,也往往掛一漏萬,語焉不詳,難以滿足其需要。以致許多人慾用某個軍事成語成語表達某種意念,但又苦於難以找到一個恰切的軍事成語,或是對這個成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心翻揀資料、查注索解,又猶如大海撈針、徒然費力。有鑑於此,我便試圖「把軍事成語當作一本兵來編纂」,按照一般軍事活動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規律,編輯一本工具書,以期給大家在使用軍事成語時提供一些便利。因此,我不揣淺陋,大大膽嘗試。幾年來,儘管自己不辭浩繁的搜尋翻揀之苦,從大量的軍事典籍、文學巨著和綜合性辭書中,篩選了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的軍事成語2197條,這些成語涉及「勵士.警惕、知兵.識將、知己.知彼、審時.度勢、謀略.謀攻、出徵.交戰、鬥智.鬥勇、聲威.士氣、困境.應變、地利.人和、軍紀.獎賞、勝戰.敗戰、休戰.再戰,以及「其他」,共27大類。
實際上,這樣分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確實給自己也出了一道道難題:一是有些成語淵源太長且幾經演變,編纂時不得不「順藤摸瓜」,再「一線穿珠」;二是有些成語頗有價值但又實屬鮮見,旁搜遠紹,方才見其一鱗半爪,因而不得不「有鱗顯鱗,有爪顯爪」,先行「拋磚」,以期「引玉」;三是有些成語作用「騎牆」、顧此失彼,只好重此輕彼,提示彼此照應;四是有些成語義項太小,實難歸屬,只好一併歸於「其他」之列……
為了便於加深對詞義的理解,避免引用時數典忘祖,本書對所收入的成語做到了字釋句解之外,還力求追本溯源,博採書證,對其原文出處、本義、引申義或比喻義,儘可能作全面介紹;對冷僻字、易誤讀的字和部分多音字加注漢語拼音,對古地名、人名、官職、兵符、兵器,亦做了必要的注釋。在編輯統籌過程中,我曾參考了一些名家編著的綜合性成語詞典,並得到了許多語言專家的熱情支持和鼓勵。特別是不少身經百戰的老將軍、蜚聲文壇的作家詞作家,以及享譽笑壇的笑星,也曾給我伸出熱情的雙手,鼎力協助我條分縷析,字斟句酌,數易其稿,這也是我終身銘記並為之感激和欣慰的。每當想起學習軍事成語成語對駕馭語言文字的作用時,心中就會浮現出這段難忘的記憶……
(作者系北京市海澱區田村路軍休所軍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