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別讓妄心主宰你的人生,儘早悟得此禪理,方能時時與佛同在

2021-01-09 歷史國學教堂

01開篇序

佛說:不動己心,不亂他心,就是最清淨的戒律。人生在世,如身在荊棘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即不動,則不傷;心如動,則妄動,傷其深、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然而,紅塵自古多紛擾,我們生活在這個浮躁的人世間,常常也會被一些俗事所困,因而心生妄念,毀了自己的清淨心,荒廢了自己的修行。所以,別讓妄心主宰你的人生,儘早悟得此禪理,方能時時與佛同在:

02不動心,自見清淨本性

宋朝時期,蘇東坡曾被貶謫到江北瓜洲,由於他信奉佛學,便結實了金山寺的和尚無相禪師,兩人相交甚密,常常在一起參禪禮佛,談經論道,逐漸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那一日,蘇東坡興致大起,作了一首五言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此詩作完之後他甚為滿意,拿著再三吟誦,覺得其中含義深刻,頗得禪家智慧之大成。

蘇東坡形象,無相禪師見到這首詩後一定會大為讚賞,於是,便想即刻將這首詩交給無相,但苦於公務煩惱,只好讓自己的小書童將詩稿送過江去請無相品鑑。

書童見到無相禪師之後,說明了來意,隨後將詩稿交給了無相禪師,無相拿起看完之後微微一笑,提筆在原稿的背面寫了兩個個字,然後讓書童將其帶回給自家主人。

蘇東坡非常高興地打開了信,一看之下先是一驚,而後雷霆大怒。原來無相禪師一點面子都沒給這位大才子,只在宣紙背後寫了兩個字:「狗屁!」

蘇東坡生氣的同時又百思不得其解,他坐立難安思考無相此舉何意,然而硬是想不通,索性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和公務,吩咐書童備船親自過江。

誰知蘇東坡的船剛剛靠岸,就見無相禪師已經在岸邊等候多時。蘇東坡剛見到無相的人影便怒不可遏地大聲說道「和尚,你是看不起人嗎?你我相交甚好,為何要這般侮辱於我呢?」無相豁然一笑,而後說道:「此話從何說起?我怎麼會侮辱居土呢?」

蘇東坡於是立刻將詩稿拿出來,指著背面的「狗屁」兩個字給無相禪師看,質問其中緣由。無相接過來,指著蘇東坡的詩問道:「居士不是自稱「八風吹不動」嗎?現在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來了呢?」蘇東坡瞬間明白了無相的用心良苦,而後滿臉慚愧,不知如何作答。

03結語

蘇東坡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同時也兼容了儒、釋、道三家之長,可有時候,他也不能真正領悟到「心定」的感覺。我們如今整日生活在浮躁的人世中,心動則容易生雜念,導致很難認清自己,而真心有時就像一面被灰塵遮蔽了的鏡子,無法清晰地映照出物體的形貌。

真心不顯,妄心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但只要我們有一顆寸絲不掛的不動心,不生是非分別的想法,不起憎愛怨親的顛倒,就能夠安穩如山,明淨如水,悠閒如雲,自在如風。

星雲大師曾說過:「不動心,才能時時與佛同在。」這所謂的「不動心」正是一個人修養和定力的體現,如果一個人無此定力,則很容易被外境所左右,並隨外境而動搖。

一個人如果想獲得這種禪心,就要做到不為情動,不為名動,不為利動,不為褒動,不為謗動,不為苦動,不為難動,不為力動,不為氣動。面對誘惑時,不起貪念;面對批評時,保持淡定,這就是修禪修來的篤定。

願大家在未來的日子中,心如蓮花,在安靜的歲月裡面露微笑,摒棄內心的掙扎、邪念和虛榮,活得灑脫自在。

相關焦點

  • 佛教:如何理解「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一詞是佛教流傳甚廣的開悟名句,意為眾生的真心就是佛,無須向外覓求。在《達摩血脈論》中有如是記載:「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在《馬祖傳》之中,也有相關記載:「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 王陽明:聰明人有三不問、三不爭,別等40歲以後才悟到
    世間多紛擾,人生本多事,我們不必太過執著於生活中的那些疑問、爭執。古語有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還曾更進一步、具體探討了人該有哪「三不問」,又有哪「三不爭」。
  •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由以上兩點可知此經成於唐代殆無疑義。另從此經文字用例來看,如三毒、六欲等詞彙並不常見於六朝以前的古籍。故應為六朝後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為後世道流所依託,作者不詳。 本經文詞用法糅合儒釋道三家詞語,故作者應是容攝三教思想者。其經文的意義,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三業、三界說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說,但其基本思想仍為老子道的本體論與人生論。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可參考前章:《因果異說》);認為現實無望,唯賴終極解脫——只有「業盡涅槃」,才能永恆安樂。「行祭祀苦行者入天界,於其中輪迴;惟住於梵者能得不死。(《聖德格耶奧義書》)」他們拒絕(有形之)祭祀行為,隨同拋棄世間的一切(權利、義務、產業、身份);以「極簡」方式存活,專務冥想與禪思。
  • 中國的陰間主宰:隨佛教入中國的閻羅王,如何進行本土化的演變
    蔬果之中,黃瓜、芝麻;樂器之中,箜篌、琵琶;宗教之中,閻王、羅漢……原來都不是中國所有,而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亦然。我們知道,人類發展初期,限於對世界的認識,巫術和宗教出現,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對生前死後的幻想。十殿閻羅是佛教中陰間的主宰,那麼,在佛教出現之前,中國有沒有發展出自己的陰間主宰呢?中國的陰間主宰又有怎樣的玄機呢?
  • 佛教中「此咒」增長智慧當屬第一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二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這一天是是文殊菩薩的成道日,同樣在佛教裡是一個大日子。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為諸眾生,於中說法。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
  • 王陽明:悟透此七字真言,必為人中龍鳳
    不要總是說說而已不去行動,如果說多了卻不做,別人反而覺得你是一個「假大空」,從而不再相信你。 而當自己有心動追求的時候,也需要儘早付諸行動,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當「行」字真言促使其形成良好習慣的時候,方為穩重受人尊敬的男人。
  • 李白與高僧在廬山談佛論道,兩人臨別時寫了一首詩,通篇充滿禪理
    李白的詩名之盛,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可謂是千古以來一人,而他的作品每一首都深入人心,尤其是他後期的作品,由於時常遊歷了各地的名山大川,這也使得他無論是對於人生的經歷,還是對於現實的感知,那都是要比別的詩人更加深刻,所以他的詩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可能往往只是那麼寥寥數語,卻又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 佛教:人不要去算命,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其實在佛教裡面我們是不提倡算命的。先不說算命的準確不準確,就算你算出來結果了,你不去有作為,你不去勞作又有什麼意義呢。知道了後果又能怎樣?正常的行走路線是對的,但是你提前知道了結果,可能會鬆懈,一鬆懈就導致結果不是對的了。佛教告誡我們,人生是自己掌握的。我們現在吃的果是我們前世所種的因,我們現在種的因是下世才出果。有什麼好算命的。
  • 失戀療傷,它能夠主宰你的愛情和人生
    失戀療傷的時候,它不但能夠主宰你的愛情還能夠主宰你的人生,如果你還不知道它的威力,這就太可惜了。
  • 佛教感悟人生的一句話,靜下心來好好看看!
    一、行於世,當識人,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疑;當知人,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當責人,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當敬人,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當讓人,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寡。二、有些事,你真別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別看懂,看懂,傷情。人生,就是一種糊塗,一份模糊,說懂不懂,說清不清,糊裡糊塗,含含糊糊。
  •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中間乃帝釋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輔臣,合成三十三,故名三十三。不是自下至上的三十三。離得八萬四幹由旬。三是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每過一劫,都有火災壞之。這裡要特別說一點是,人們常常聽到的「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許多人只知道祈禱,卻不知是誰賜給你,那便是其中的忉利天王,儒家稱之為「皇皇上帝」,道家稱「玉皇大天尊」,佛家稱三十三天王、帝釋、釋提桓因,都是稱同一上帝,威權統轄四大天王。
  • 世人對佛教最常見的四大誤解(圖)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兇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並無圓滿縝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僕關係,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二果羅漢的境界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初果羅漢,名「入流」;有「初入」,也有「正入」。初入,剛得到一點好消息,明白六塵緣影,乃虛妄不實,故不執著,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入聖人法性流,初得到聖人之智,既是初得,智慧未強壯,故要繼續修行用功。
  • 佛教的主要經典包括哪些
    從六根五蘊虛幻來破除我執, 修行就是修分別煩惱,直到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六根清淨,明了「五蘊非我」,真正的我是妙明真心,菩薩證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方便地說度一切苦厄,六根清淨,方能五蘊皆空,入法界之大,證得法身。   般若,或者說智慧,般若比智慧的外延更廣,一般不翻譯成智慧,直接說般若,般若不在你的思維,他超越你的思維。
  •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
    我們儘管在六道裡生生死死地輪迴,而我們的覺性未曾生死,它不因為你生而生,也不因為你肉體死亡而滅;你墮地獄它不痛苦,你升天堂它不快樂。它本不生不滅、空靈無住,未曾生死未曾動。就象我們在睡夢中,被惡人追殺,驚恐萬狀,狂奔不已,可是實際上身體還在床上安然地躺著不動一樣。也象水變成冰,而潮溼的性質不變一樣。這是比喻我們儘管在六道輪迴中但佛性不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
  • 《易經》64卦只有一卦代表「吉」,悟透此卦的人,多數能大富大貴
    有些人,為了生活得更好,而學習各種各樣的大師。能學會學習,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改變。其實,成功最大成功學奧義在於《易經》裡面。如果我們能讀懂《易經》,我們就能讓我們的生活不再平庸。我們不僅要自己發財致富,還要造福子孫後代,讓好運不斷。我們知道周文王姬昌以伏羲八卦為基礎,經過深入研究和反覆計算,最終推導出並確立了《周易》易經六十四卦。
  • 紅塵千念盡,浮華萬象空;讀懂六首淡然詞,就看透了人生
    紅塵千念盡,浮華萬象空。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其實無法言說。世事如鏡,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靜,心中空便悟。學會微笑面對,學會放下,讓一切隨心隨意隨緣。萬般皆幻像,虛妄織紅塵,勸君別作有情人。古典君分享六首淡然詞,讀懂了,你就看透了人生。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
  • 佛教中「不二」真實含義是什麼?教你不再「犯二」!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  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