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蓋好房子以後,為什麼都要放炮?」這在農村是約定俗成的一種風俗習慣,不只是蓋好房要放鞭炮,而且挖地基也要放。這麼說吧,農村的紅白喜事,開業,喬遷,過年過節,民間比較重視的山神節、廟會、玉皇大帝生日、財神生日,都要放炮。為什麼要如此?其實這不僅僅是民俗習慣,祈福納祥驅邪,還帶有一些神秘的暗示。
一、農耕文化敬畏天地的傳承
大家都知道,古農耕時代,從帝王到普通百姓,對天地自然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堯舜之時就有祭天的活動。大家都知道,天壇也是帝王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處。
農村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甚至「人在做天在看」等,都是勸人向善,人前人後都要約束自己遵守道德底線的俗語。而其中心思想,也無非圍繞一個「蒼天饒過誰」的結語。農村人都信這個,否則也不會有「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的說法。
農村人以為造房,婚嫁,開業等等大事,不放炮告知天地鬼神,就是不懂規矩。農村老人以為,每塊地域都有土地公公和一些我們看不見但可能存在的鬼神管著,你在這地盤上蓋房,必須要上供擺祭,燒香燭,燒紙錢,放鞭炮,整得動靜大點兒,才算敬天地,等於給各路仙家打招呼,多多關照,保家宅平安。
農村人認為,若是不放炮,悄悄咪咪地就做了屋,怕是會犯忌,惹不順。當然這都是迷信說法,但農村人希望討個吉利的想法,也沒錯。至於結婚放鞭炮,紅氈開道,那也是帶有打招呼借光之意。民俗說法,小鬼精怪怕火怕響聲,也有闢邪之意。
二、白事放炮的神秘暗示
有農村生活經歷的都知道,人老了,會放個二踢腳或大炮竹。在農村,只要不年不節,尤其是晚上或凌晨,突然聽到一聲二踢腳響,那指定是誰家有人去世了。隨著一聲炮響,全村立刻行動起來,主動前去幫忙。這就是農村所說「紅事叫,白事到」。在送去世人走的過程中,一掛接一掛的小鞭炮,一直在隊伍前列放著,不間斷。這就是引路,是提醒魂靈跟隨響聲,不要迷路。鞭炮在民俗中佔據極為重要地位,不可或缺。若是農村禁了鞭炮,也就少了年味兒與鄉村農耕文化的傳承。而這些場景,也是農村有人情味的特色,屬於鄉情和鄉愁的部分載體了。
當房子到放大梁的時候,還要放一大掛便炮,不但放便炮,還要上香叩頭禮拜,二梁上會貼上 ,青龍扶玉柱,白虎架金梁。這樣的對聯。有的會在大梁上貼上一附姜太公在此,個神離位,等香上完後,鞭炮也放完後,主家弄上幾個菜,端上兩瓶酒,讓蓋房的人坐在梁的下邊,熱熱鬧鬧的喝酒吃菜。意思是讓不想離開的惡鬼,快快離開,不然就用趕神鞭抽打你。五虎大將都在喝酒,你們都走吧?當然房梁放上後,房主入住三天,這樣以後就太平啦。
放鞭炮的意思第一也是慶祝一下有了新房子,表達開心,第二個意思就是想讓周圍鄰居知道這家房屋有人住了,以後請多多關照,是一種含蓄的表達。在我們這的習慣裡,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搬家的時候放一下鞭炮,就是向周圍的花花草草、各種小動物傳達一種信息,那就是――我們搬到這裡來住了,希望大家要友好相處,這充分展示農村人的善良與普實。
在農村,不僅蓋好房子以後會放炮,而且在動土之前也會放炮,這個被稱為「謝土」,即祭祀土地爺。舊時的謝土儀式特別講究,不僅要擺上豬頭、羊頭、牛頭等,還要嘴裡念念有詞,邊禱告邊燒紙。一座房子,從開始動土,到地基打好,再到安裝窗戶和門,再到房子封頂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講究。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講究很多都被人們簡化了,而且每個地方被簡化的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如何簡化,放炮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無論這些習俗怎麼變,不變的永遠是人們對平安、幸福的期盼和對安穩、富裕日子的追求。一座新房的落成就標誌著一段新生活的開啟,在一陣陣鞭炮聲中,人們一邊向過去告別,一邊走向未來,也算是一個儀式感吧!新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