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復旦自主招生將引入上海高中學業水平考。/晨報記者 何雯亞
以往的學業水平考試不具有選拔功能,可能學生不一定會花心思對待,但是一作為大學的選拔考試,全社會就會重視起來了。而且從科目的設計和覆蓋面上看,學業水平考試和「千分考」都是要給中學生傳遞一個重要理念:不管你今後做什麼,基礎教育的完整性,對你的未來都很重要。
——復旦大學招辦主任丁光宏
明天(2月15日)下午2點到5點,復旦大學2014年自主招生筆試「復旦水平測試」(俗稱「千分考」)將在本市約10個考點迎接4500多名考生。這是上海第8年進行「千分考」,也是「千分考」實施的最後一年。從明年起,復旦自主招生將引入上海高中學業水平考。
連日來,記者與當年「千分考」的設計者、歷年來的考生,以及復旦招辦負責人面對面,試圖以復旦「千分考」為樣本,探究高校自主招生過去、現在、未來的軌跡。
「千分考」是一顆信號彈
2006年4月,市北中學高三學生馮圓圓通過復旦「千分考」,與近300名上海考生一起,拿到了復旦自主招生面試的入場券。這一年,復旦和上海交大拿到教育部的「尚方寶劍」,在全國高校內率先實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一度被稱為中國高招制度的「破冰之旅」。
馮圓圓成績優異,高考不出意外也能進復旦。但她說,這場考試更有別樣意義。高二文理分班後,馮圓圓和同學們心無旁騖專攻理科去了。可「千分考」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文學素養確實不高。「考得太全了,它能找出你的優點和缺點,並讓你知道從哪裡去改善。」
在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看來,「千分考」對於中學的意義不僅在於選拔。2009年以前,鄭方賢在復旦任招辦主任,他是復旦「千分考」的設計者之一。「那時應試教育太強大了,高考考什麼,學生學什麼,其他科目都是虛的,甚至有課表也沒課」,甚至在後來的面試中,當被問到「你最開心的事和最難過的事是什麼」時,有不少考生回答「最開心是考試考得好,最難過是考試考得不好」。「千分考」測試內容涵蓋了高中文化課程的綜合知識,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共200道題1000分,因涉及面廣,也讓不少在應試教育中浸泡多年的考生大呼:「做得完的就是外星人!」一些中學則開始悄悄地給副科重新「加碼」。
鄭方賢強調,「千分考」的初衷就是要成為信號彈,傳遞大學的價值觀。「大學招生看綜合素質了,中學就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招考改革後也緊跟著培養的創舉。一個突出的體現就是錄取學生按大類進入復旦學院,大一結束後再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選擇專業。馮圓圓就是在大二選擇了醫科,畢業後又遵循內心選擇了一家諮詢公司,從事醫療方面的諮詢。她說,這也是自己從「千分考」中得到的收穫,「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時自主地做出選擇」。
學業水平考即將接棒
除了復旦,同濟大學明年也將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自主招生的參考依據之一。與此同時,原先以各校筆試為「主業」的自主招生培訓機構也動起來了。「明年我們的業務會重點轉向大學在學業水平考試篩選之後的選拔。」海風教育負責人鄭文丞說。
培訓機構的態度映射了部分學生和家長的擔心。一位高一生家長提出,學業水平測試原先是一種通過性的考試,更多地具備畢業功能。而名校選拔更多的是擇優錄取,其中的區分度如何體現?對此,丁光宏表示,對於大學自主招生而言,學業水平考試將承擔初篩功能,復旦還通過加試語文、數學附加題,並結合報名申請材料對考生進行綜合評價,確定入圍進一步選拔的考生。具體選拔方法預計今年10月公布。
[回看復旦自招路]
■打破高分束縛
20%滿分考生未錄
2013年,復旦大學《自主招生工作情況摘要》中提及,復旦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方案7年來已招收4099名學生,佔同期全校本科生源總量的18.85%。摘要中還寫道:「自主選拔給考生更多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機會,打破『唯高考分數論』的束縛。 」
校方表示,復旦每年都能招收大批高考高分考生,總體上看很優秀,但也有些共同的缺陷,比如獨立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夠,社會實踐少、動手能力差等。因此,復旦自主招生還要通過入學申請、專家面試,來鎖定復旦想要的人。「就像『千分考』滿分的考生每年大約20%在面試中被淘汰。 」復旦招辦主任丁光宏透露。
■試驗生優劣勢
畢業競爭力更強
復旦曾對前6年培養的改革試驗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發現,浙、蘇、滬改革試驗生的高考平均成績分別低於其統招生高考平均成績20分、15分、10分左右,但是他們在學習研究、社團活動、創新創造等方面出類拔萃。比如,以2006-2011級2672名上海改革試驗生與3369名統招生對比,改革試驗生在最高績點、平均績點和最低績點三方面均好於高考統招生,更多的改革試驗生獲得獎學金、主動參與學術研究、出國出境訪學。改革試驗生畢業後到國內外深造的比例也高於統招生10%左右,具有更強的畢業競爭力。
[對話校方]
「過關考」如何變成「選拔考」
對話者丁光宏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復旦招辦主任鄭方賢 :復旦附中校長,復旦原招辦主任、「千分考」設計者之一□晨報記者 林穎穎
晨報:「千分考」當年在設計時,有沒有遺憾?
鄭方賢:把「復旦水平測試」分成10門課,這還不是當初最理想的模式。基礎教育的現狀就是把知識體系單一地劃分開來,大學只能尊重這種現狀,並不代表認同,但交叉融合已成為知識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當時就提醒出題的教授,這些科目只是大概劃分,出題時完全可融合起來,不能說這道題數學題目有歷史背景,就不要出。
晨報:「千分考」滿分生沒有被錄取,有沒有收到家長「投訴」?
丁光宏:確實有家長提出疑問。但「千分考」考得好,只能說明把該學的都學了。我們事先把規則跟大家講清楚了,無論筆試成績多好,如面試排不到前50%,就不能錄取。
晨報:「千分考」考多少分,通過面試的概率最大?
丁光宏:基本上高分段學生,750分以上,75%能進;低分段學生,650分以下,25%能進。
晨報:有學生覺得,以前學業水平考試都是「過關考試」,怎麼一下子變成名校的選拔考試了?
丁光宏:以往的學業水平考試不具有選拔功能,可能學生不一定會花心思對待,但是一作為大學的選拔考試,全社會就會重視起來了。而且從科目的設計和覆蓋面上看,學業水平考試和「千分考」都是要給中學生傳遞一個重要理念:不管你今後做什麼,基礎教育的完整性,對你的未來都很重要。
鄭方賢:所以,一旦作為選拔性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的出題、命題、考試組織、閱卷及流程中的嚴密性一定需要更加完善。
晨報:有家長擔心,如果只是依靠學業水平考,來面試的學生會一大堆,高校反而找不到想要的學生。
丁光宏:學業水平考試承擔初篩功能,復旦還通過加試語文、數學,結合報名申請材料綜合評價,確定入圍進一步選拔的考生。
晨報:2016年,復旦要求報考自主招生的學生學業水平考試的10門科目中,不少於8門科目等第為A。有家長擔心,萬一高一就有科目沒拿到A,是否意味著提前就被自主招生拒在門外了?
鄭方賢:這是個關鍵問題,或許可以這樣解決:高中三年,學業水平考試每門科目至少安排兩次考試,學生可提交其中一次最好成績,否則學生從高一開始就要分分計較了。
晨報:復旦曾經提出,希望本科錄取100%通過自主招生,這個目標如今有時間表嗎?
丁光宏:當年提出自主招生,是和原本高校長期以高考分數單一標準選拔相對的。如今高考招生制度本身也在變化,如要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通過考試多次選擇,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這種綜合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也是自主招生本來的目標。一旦目標實現,大學自然也實現了100%自主招生。 (原標題《運行8年後,復旦「千分考」明日成絕唱 學業考「時代」自招路將如何走 或可用「多次考試交最佳成績」方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