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傳播只需要幾秒鐘,走進大眾的視野紅起來也是分分鐘的事,早在幾年前,一段「復旦大學女教師上課」的視頻火爆了網絡,視頻中的女教師自信優雅、侃侃而談……很快復旦美女教師陳果便走紅網絡,短時間內陳果課上的金句、視頻頻頻爆出,就連央視很火爆的節目《開講啦》也邀請了她做演講嘉賓,《新聞聯播》中讚美她為:「心靈偶像」彰顯時代正能量。
從走紅復旦到《開講啦》再到《新聞聯播》陳果火得猝不及防,但是時代的情緒變化莫測,走紅和爆冷只是一瞬間的事,突然網絡風向大變,所謂的雞湯文化成為眾矢之的,而迎接陳果的是網友鋪天蓋地的謾罵,甚至有人把陳果和於丹、咪蒙調侃為新時代的「三大毒女」,直至今日網友對陳果的謾罵熱潮還不曾褪去,這讓我不寒而慄,陳果作為一名教師做錯了什麼?對她的謾罵著實冤枉了一點。
上過大學的同學都知道,思修是大學裡必修的「水課」,也是許多高校的「邊緣學科」,為什麼這樣說呢?正常情況下一節思修課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內容,許多老師上課的時候都是照本宣科,大多數同學對枯燥無聊的思修提不起興趣來,導致思修課相對其他課程不是那麼受重視……但陳果作為一名思修老師,她能把課講的栩栩如生,枯燥無味的哲學課被她講的生動幽默,她的課堂更是座無虛席,她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們在下面聽的更是津津有味,以至於有復旦的學生說:「陳果老師的課比雙十一更難搶」,這不正說明了陳果作為師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嗎?作為一名教師她是成功的,她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尊敬,成為了復旦的一塊「金字招牌」。從爆紅到鋪天蓋地的謾罵,面對網絡上的各種聲音她從不辯解,只是靜靜繼續從事本職工作,教書育人。而我就想不明白了,陳果做錯了什麼?走紅是意外,三觀不同存異就可以了,何必罵罵咧咧甚至詆毀別人呢?
有人說陳果的課就是傳授「毒雞湯」,可是思修本來就是為了提高大家的修養的課程,滿滿的正能量,說成是心靈雞湯也不過,但是說成是「毒雞湯」的就過分了,哲學本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僅僅憑一個片段幾句金句是顯示不出哲學的精華的,正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不曾對陳果教授的課程內容作出評價,倒是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了……網上許多看熱鬧的人認為陳果的三觀有問題,具體哪有問題誰都說不清楚,就是想吐槽跟隨大流。我看過最奇葩的吐槽是說陳果擔不起美女之稱,長的一般,一口牙齒更是慘不忍睹,當不喜歡一個人時,她的長相就成了攻擊的方向,真是讓人不寒而慄。甚至還有人呼籲復旦大學學子效仿當年北大學子將於丹轟下講臺那樣,將陳果轟下講臺。其實陳果和於丹還是有本質的不同的,陳果的走紅是意外是被迫的,而於丹卻是自己走向公眾的。
陳果作為一名高校的教師,看待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本身是博士畢業又有到國外進修的經歷,接受過最先進的知識,看待事情角度有時可能會與常人不同。我也曾在網上看過陳果的講課視頻,看過後有種「撥開雲霧見天日」的感覺,不得不說她在課堂上分享的個人觀點看法很容易產生共鳴,她本是一個自信優雅充滿學識的知識分子,安安分分教學傳遞正能量,所謂的「雞湯文化」大概是思修課的精髓,鋪天蓋地的謾罵不能也不該針對她。平淡的生活偶爾需要調味劑,各種調侃是娛樂,但是謾罵的狂熱久久不褪就讓人不寒而慄了,她做錯了什麼?把她像於丹一樣趕下講臺才是結局嗎?我個人認為陳果和於丹不是同類人,於丹被北大學子趕下講臺是必然,而陳果卻能走得更遠。大家覺得呢?可以在留言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