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將迎來端午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自2002年以來,今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最遲。
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五月初五端午節。天文年曆顯示,2001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月25日,自此以後的10年裡,端午節對應的日期最遲為2004年6月22日,最早為2009年5月28日,最早與最遲相差了近一個月。
王思潮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最主要是由農曆閏月所致。中國目前同時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和中華民族傳統的農曆兩種曆法。但中國傳統的農曆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0天-12天。為使得農曆年與陽曆年能基本對應,中國採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
王思潮介紹,今年的農曆年裡有一個閏四月,因此,農曆五月對應的陽曆日期就要遲很多。如果農曆閏月被安排在了五月之後,那麼下一年端午節就要來得遲一些。如2014年有一個閏九月,2015年端午節陽曆日期就落在了當年的6月20日。
天文年曆顯示,自今年以後7年裡,也都以今年端午節來得最遲,直到2020年這一紀錄才被打破,當年端午節為6月25日。
王思潮表示,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