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吳用到底是怎樣的人?是「智比諸葛」還是「無用」?

2020-11-15 騰訊網

《水滸傳》中有這麼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智多星吳用,此人是梁山首席智囊,為山寨掌管機密的軍師,他幾乎策劃了梁山所有的軍事行動,為梁山集團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在演義小說中加入這麼一個角色,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套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這都是類似的人物,但是,如果仔細感受,吳用又不像這些人,他總給人一種「更江湖氣」的感覺。

怎麼這麼說呢?咱們來比較比較諸葛亮和吳用就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是什麼角色?隆中奇對,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那是運籌帷幄的大政治家;而吳用則是幹啥呢?利用蒙汗藥偷生辰綱,靠寫反詩坑盧俊義,令李逵劈死小衙內逼朱仝上山…

相對於諸葛亮的謀略與智謀,吳用儘是用些不入流的「流寇手段」,從格局和品味上對比差太遠…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吐槽:你這不是廢話嘛,諸葛亮是大政治家,而吳用是強盜集團的一員,本來就是「流寇」,用流寇手段不是很正常嗎。

哈哈,這麼說倒也沒錯,但是如果結合吳用的另一個身份來說,那這個事情就很有意思了,什麼身份呢——吳用是讀書人

吳用首次出場是在《水滸傳》第十四回,原著用了一曲《臨江仙》來說吳用: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字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可以看到,吳用此人是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要加一個前綴,他是「底層知識分子」。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兩個問題:「知識分子」意味著他的見識和管理能力在當時遠超一般人,要知道封建時代的識字率基本不超過百分之十,像吳用這種人,在獲取信息和思考深度上本就遠遠超過一般人,所以吳用天生有著居「廟堂」的底子;但同時,「底層」則意味著在北宋末年的渾濁時代,吳用無法真正擠進統治階級,只能在社會上鬱郁不得志(吳用原本以富豪子弟的家教老師為職),所以,他又有「江湖」的氣質。

在真實的歷史中,一個王朝的流寇團夥一旦有了知識分子加入,那其組織能力和破壞力便會成倍增加,但是通常來說有功名的知識分子是不會加入流寇團夥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受到儒家信條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本就屬於國家體制的一員,不屑於淪落江湖,但是像吳用這種底層知識分子不同,朝廷沒給他們合適的舞臺,他們就會自己創造舞臺!

讀過書的野心家在古代的煽動力和破壞力極為強大,比如洪秀全,黃巢等

林衝火併王倫後,扶晁蓋坐了梁山第一把交椅,緊接著就把第二把交椅給了吳用,這裡面的對話很有意思,林衝是這麼說的:…『學究』先生在此,便請做軍師,執掌兵權,調用將校,須坐第二位。而吳用一開始謙虛到:「吳某村中學究,胸次又無經綸濟世之才,雖只讀些孫吳兵法,未曾有半粒微功,怎敢佔上?」

當然,這只是謙虛,後來吳用還是坐了第二位,不過從對話中我們能發現什麼呢?林衝的對話很自然,是古代民眾對於知識分子敬畏的體現;但吳用的回答很精妙,他說自己僅僅是「村中學究」,但「讀過兵法」,明顯能體現出,吳用對自己的實力(讀過孫吳兵法)有自信,吳用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村中學究)很不滿!

不過,現在吳用有了自己的舞臺了——梁山!

梁山集團代表的江湖社會和朝廷代表的廟堂社會,其運行法則是不一樣的(當然本質是一樣,爭奪利益),朝廷上的「吃法」是穿著人模狗樣的衣服,說著道貌岸然的話互相爾虞我詐;但江湖中的「吃法」則直接的多,血雨腥風,於是,相對於諸葛亮,吳用的行事作風便顯得要「接地氣」的多。

但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前提,吳用是讀書人。

讀書人是有著自身的理想和抱負,所以吳用自然不可能和李逵一樣,酒足飯飽整天叫嚷殺人,吳用,他不是混日子過的流寇,他是野心家!吳用,他是想幹出一番事業的。從這個角度看,吳用的檔次是高於梁山大部分人的。

吳用不可能接受一輩子只窩在一個盜賊團夥當軍師的命運。

也正是因此,《水滸傳》中期我們發現一個很微妙的現象:雖然吳用是和晁蓋一起上山的,但宋江上山後,吳用和宋江的關係走得非常近,吳用對宋江的親近程度,甚至超過了晁蓋!

這個原因當然很好理解,吳用是何等人物,他早就發現晁蓋和宋江的差距,晁蓋確實是江湖威望高,但也僅限於此了,他僅僅是一個江湖領袖;而宋江呢?從「潯陽樓題反詩」就能看出來,宋江和自己一樣,有抱負,而且,宋江雖然只是不入流的小吏,卻也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早已練得「刀筆精熟、吏道純熟」

於是,從「江州劫法場」開始,吳用越來越偏向宋江,成為宋江的心腹。當晁蓋死後,吳用竭力將宋江扶上了梁山之主的位置,然後呢?打敗朝廷圍剿,接受朝廷招安,跟隨宋江南徵北戰…

招安,這一主意歷來飽受《水滸傳》讀者詬病,可問題是,在當時的社會,不招安意味著什麼呢?推翻朝廷是沒有實力的,只能在朝廷的圍剿下全軍覆沒,然後落得一個盜賊的壞名聲。吳用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是支持招安的。

終於,在平定方臘後,元氣大傷的梁山集團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吳用被授予了授武勝軍承宣使,終於,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吳用成功了。

但是,就此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如果這樣的話,那《水滸傳》就很不好看了,在作為知識分子成功的同時,吳用還有另一個身份:江湖人士。

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朝廷而言,意味著吳用永遠是另類!宋江也一樣,儘管宋江就任楚州安撫使後「…兼管總領兵馬,到任之後,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訟庭肅然,六事俱備,人心既服,軍民欽敬。」他是一個清明好官,也免不得受高俅、蔡京等奸人陷害而死。

而「江湖人」這個身份對吳用自己而言,則意味著他仍然有著「重義」等江湖風氣,以吳用之頭腦,他自然知道——自己終身不可能被朝廷真正的認同,就任後也常思念之前的兄弟,當他來到楚州看望宋江等人,發現他們已死之時,吳用的選擇是:和花榮一起,兩個大哭一場,雙雙懸於樹上,自縊而死。他們自縊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宋江墓前,後百姓將他的屍身葬於宋江墓側。

老版《水滸》中吳用的結局,盡顯悽涼悲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為悲壯的結局。

和宋江一樣,同時具有「底層知識分子」和「流寇」兩種屬性的吳用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相對於傳統信奉孔孟之道的知識分子,他陰險狡詐,詭計多端;但相對於殺人不眨眼的流寇,他的水準和抱負又要高出一截;他不屑於一輩子當流氓土寇,但是,對於梁山集團,卻也有著心理的一份認同和情感歸屬。

吳用的計謀不入流,有時可以說是喪盡天良,但是喪盡天良並不意味著行屍走肉,當吳用看著自己辛苦經營的梁山集團走向幻滅,兄弟們下場悽楚之時,他也沒有緊緊抱著傳統之知識分子對功名利祿的渴求不放,而是毅然選擇和兄弟們一起上路。

吳用,他有著知識分子的傳統觀念,可是畢竟身處基層,在江湖摸爬滾打,所以傳統「不侍二主」的正統觀念在他眼中比較淡,所以他很快就由晁蓋的心腹轉為了宋江的心腹,但同時,他心底仍有著忠義信條,即使是傾向宋江,卻也從未暗害過晁蓋;身為江湖人士,吳用有著極為狠辣的一面,為了利益多次害人家破人亡,可畢竟其是好漢而不是流寇,所以當梁山集團覆滅的時候,他也選擇殉節。

吳用可能無用,但總不是高俅。

在北宋末年這個渾濁的大環境下,吳用終究是無用,但「忠與義」的情感信條,吳用仍然是具備著,畢竟,再怎麼說,他也是梁山集團的一員,再怎麼精準計算利益的知識分子,也是有感情的。古語云:「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是當讀書人進入了「體制」這個花花世界,往往也會變得精於算計,背信棄義,從熱血青年蛻化為無恥政客,相反,底層民眾卻有著肝膽相照的高貴品質,因為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他們必須抱團,否則便無法生存。

可是,從吳用的結局我們能看到,當知識分子同樣保留著忠義信條時,當知識分子理想幻滅,兄弟悽涼之時,他們做出的選擇,也能夠悲壯無比。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中國人的氣節。

相關焦點

  • 智多星吳用是聰明過人,還是胸無大志的真無用
    吳用的計謀之巧、運思之密,在《水滸》一書中的確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誰都要承認他對梁山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同時認為,在局部上,在戰術層面,吳用是夠聰明的了,但他幾乎沒有什麼戰略思想,他的計謀也深深浸潤在中國傳統權謀文化的毒酒中,過於功利過於狠戾,且缺乏大智慧。
  • 水滸英雄——天機星智多星吳用
    英雄座次序第三天機星智多星吳用謀成英傑名,智多星光驚。大智原運哲,隨時耀慧明。本是安國手,奈何未從龍。計取生辰綱,英雄第一功。智多星吳用,實無用之意。嗟可嘆也。為公為國,可稱智謀。智謀涵德仁光芒,功勳炳耀日月。吳用之智,可謀國。棄之可惜。故嘆無用。作者深意周旋。天機者,樞紐之轉,相時之機。運化之待者,天機不可洩,星名如寶也。智謀之籌時,天時地利之合力。智謀之成時,人和時空之英才。智非其它,知時知事知用。謀非其它。運化天地靈氣。智已非智,謀也非謀。勇生智,其性之毅睿。觀其智謀用時之機,知其秩序邏輯之分。
  • 水滸傳:機關算盡終無用——天機星智多星吳用(下)
    那麼一路聊來,我們就會發現,為什麼很多人寫書,怎麼也達不到施耐庵先生的高度?原因很簡單,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些細節如果自己不明白,是根本寫不出來的。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水滸中雖然沒有寫吳用如何對晁蓋不敬,但是顯然是非常清楚晁蓋的深淺了,這也為了後來吳用在晁蓋和宋江的一把手爭奪上徹底倒向宋江,埋下了伏筆。
  • 水滸裡厲害的謀士不止有吳用,還有公孫勝和朱武,甚至更勝一籌
    水滸裡厲害的謀士不止有吳用,還有公孫勝和朱武,甚至更勝一籌每次談到水滸謀士,吳用肯定是首先要被提及的那一位,因為此人足智多謀,確實為宋江出過許多計謀,但是吳用的計謀有些時候心狠手辣,讓人對他充滿了諸多非議,確實,宋江本來是頗為正義的一個人,卻使用了一個這樣的謀士,所以有時候想想也讓人覺得有些害怕
  • 水滸中,到底哪些人是真兄弟,哪些是假義氣?
    所謂兄弟,不過利益,所謂朋友,還是利益。有人留言說,水滸表面是一幫兄弟一起創業的故事,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幫烏合之眾相互挖坑的故事。雖然他的話有點極端,但在水滸中確實不乏為了自己出賣兄弟,但也不乏為了兄弟兩肋插刀的故事。首先說一下真正的兄弟,水滸中大放光芒的人物無疑是魯智深,他是一個真正夠義氣,夠兄弟的人,但是從五臺山到了大相國寺,初認識武松之後,兩人一交手、一過招,馬上惺惺相惜,於是馬上和林衝結為兄弟,同樣,魯智深見史進這小兄弟不錯,馬上也結為兄弟,並去喝酒慶祝。
  • 水滸中,七星聚義時,公孫勝暴露三大疑點,他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那麼,公孫勝的出場到底有何蹊蹺?他的真實身份又是什麼呢?01.不請自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公孫勝的出場充滿了怪誕。七星聚義時,公孫勝與其他六人可謂素昧平生、從未謀面。在以晁蓋為中心的團隊裡,除公孫勝外,其他人員或多或少都是朋友關係。劉唐投奔晁蓋而來,吳用是晁蓋摯友,三阮與吳用交厚,他們彼此之間可謂知根知底。只有公孫勝是個例外。
  • 水滸中,粗魯的梁山好漢為何愛在頭上戴花?這是什麼暗示嗎?
    在水滸原著(120回本,下同)第72回《柴進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鬧東京》中,皇宮中就大面積出現了這種別致的裝扮。村婦李鬼老婆在「髻鬢邊插一簇野花」,母夜叉孫二娘出場時也是「鬢邊插著些野花」,在書中更是比比皆是。而更讓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眾多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漢,居然也在頭上戴花,成為「花痴」。明明都是一群粗魯的男人,為何偏偏喜歡頭上戴花?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習俗呢?
  • 吳用親眼見到史文恭就明白了:此人不會射箭,射殺晁蓋的另有其人
    晁蓋夜打曾頭市,混亂中臉上中了一箭,那箭頭上刻著史文恭三字,宋江為此大做文章,篡改了晁蓋遺言,把黑鍋甩到了史文恭頭上。晁蓋臉上那一箭到底是不是史文恭射的,吳用親眼看到史文恭那一刻,就什麼都明白了:晁蓋絕非史文恭所殺,此人連弓都沒有,又怎麼會暗放冷箭?
  • 神機軍師朱武並不比吳用差,為什麼排位和吳用相差甚遠?
    朱武在《水滸傳》中,很有謀略,這一點並不輸於吳用,只不過他在梁山的名氣和地位不如吳用。朱武除了「廣有謀略」外,他還有能使兩口飛刀,雖然武藝不高,卻計謀過人,也算是文武雙全了。重要的是他精通陣法,精通陣法是軍師所具備的了,但吳用這一方面卻不如朱武。
  • 《水滸傳》中,吳用、朱武都是軍師,為什麼排名差距如此大
    在《水滸傳》中,梁山泊有兩位軍事,一位是天機星,綽號智多星吳用。一位是地魁星,綽號神機軍師朱武,按照天罡地煞來分,朱武此吳用低一個檔次,但是按照綽號來看,很明顯朱武的本領要更加的出神入化,那麼,為什麼軍事能力強悍的朱武在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中只排第37位,而本領低微的吳用可以排到第3位呢?
  • 公孫勝逃離梁山,是看穿了宋江難成大事,還是怕被吳用殺人滅口?
    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第一高手無疑是入雲龍公孫勝,要是按照《水滸傳》的說法,他要想推倒宋徽宗趙佶,那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師父羅真人有一千多個能騰雲駕霧的黃巾力士,這些人神不知鬼不覺地飛進汴梁城,把皇帝和滿朝文武抓起來丟進東洋大海就行了。
  • 水滸中哪五位好漢不忠宋江呢?
    這個話,應該倒過來說,水滸裡有哪幾個是忠於宋江的呢?這樣問才對!水滸傳有句名言,叫「逼上梁山」,從許多上梁山的人經歷看,並不是衝著宋江,衝著晁蓋上梁山落草為寇的,絕大多數被逼的,這才是主流。比如林衝,就算是被高衙內逼的,晁蓋、吳用去劫生辰綱,事情敗露,才逃上梁山,這算自己逼的,盧俊義是吳用用計陷害,給逼上梁山的。這樣的人很多,比如關勝、呼延灼和他們的副將,因徵討梁山失敗,回去沒法交代,這才當了賊寇。徐寧是梁山為破連環馬給騙上山的……仔細數數,三十六天罡中,有多少是自願上的山呢?不多。七十二地煞多是三十六大頭領的跟班,不值一提。
  • 《水滸傳》晁蓋曾頭市中毒箭,到底是意外事件?還是意氣用事?
    曾頭市晁天王中了史文恭毒箭,被林衝從敵群中拼死救回。回到梁山泊大營後,儘管有神醫皇甫嵩全力施救,然而,箭毒已入髓,回天無力,晁天王撒手歸西。晁蓋死了之後,梁山泊的事業並沒有走下坡路,相反,隨著宋江和吳用等智取盧俊義入夥梁山,梁山水泊一時形成宋、盧雙巨頭共掌局面,聲勢更加浩大。
  • 為何說魯智深圓寂是水滸最大悲劇?讀懂了智真長老的這兩句話便知
    一、第一句話水滸中哪位好漢的死最震撼人心?無疑是魯智深的圓寂。這位花和尚,本是北宋軍官,為救金氏賣唱父女,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後,人生之路瞬間逆轉,開始了逃亡,最終在金老漢的幫助下,來到了五臺山,準備出家。由於魯智深長相很兇,讓人怕,自然那些和尚們都不想收留,但智真長老卻執意收留,並說道: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
  • 李逵死後宋江花榮要暗殺扈三娘,吳用朱武反對,最後讓誰去動手?
    自稱沖天將軍,招安後受封右衛將軍的黃巢降而復叛殺進長安城,「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宋江笑黃巢不夠爺們兒,還是認為他殺少了——青州城外,宋江為了陷害霹靂火秦明,把數百戶人家盡數屠滅,連村莊都燒成了白地,如果他殺進汴梁城,肯定比黃巢做得徹底。宋江自己都吐露了不忠之心,明朝修改水滸原著,在後五十回居然把宋江寫成了為國建功立業的忠誠,這明顯違背了施耐庵先生的初衷。
  • 水滸中「玉麒麟」的戰鬥力究竟有多厲害?遼國四位王子圍攻他卻鎩羽...
    作者最近重新回顧了電視劇----新版本的《水滸傳》,也許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個人覺得張涵予版本的還是相較於李雪健老師的版本略遜一籌。隨著這部電視劇以及重溫水滸小說版,個人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水滸傳的整個系列歷史故事中,如此之多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中,究竟誰才是戰鬥力最為爆表的那一位?
  • 梁山上死得最不雅的人是誰?從他的結局能看出作者的愛憎傾向
    吳用是梁山的軍師,不少人喜歡把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可吳用設計安排的搶劫、救人、打仗等,基本上沒有多少「智」的成分。吳用設計了智取生辰綱,事後,所有的好漢各回原處,他也回到家裡繼續當教師,結果後來事情敗露,才倉皇逃上梁山。做了這麼大的事情,連個退路都沒考慮,智在哪裡?
  • 水滸中,林衝的禁軍教頭,呼延灼的都統制,你知道是什麼官嗎?
    看過水滸的都知道,這些梁山好漢並非全是平民,他們有很多人在上梁山之前是在朝廷做過官的,比如宋江就做過押司,晁蓋做過保正,林衝做過禁軍教頭,而在這梁山108好漢中之前官職最高的要數呼延灼了,他做到了都統制,那麼這些官職究竟是什麼官呢?有多大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水滸中這三位好漢,「命裡註定」不會死,只因都有「免死金牌」
    不過還有一些好漢,卻如中了頭彩般的幸運,衝鋒陷陣有他,兩軍對壘有他,甚至跟著宋江回朝廷,享富貴還有他,竟得以不死。這就讓人奇怪了,為何會這樣?答案其實就在「天降石碣」中,梁山108將排位時,宋江請公孫勝祈來這塊所謂的天降石碣,上面不但刻著全夥好漢的江湖綽號和姓名,還各自對應著一個星宿。比如,宋江對應的是「天魁星」,所謂魁首,故而排在第一。
  • 梁山天損星,嫁禍栽贓不輸吳用,一謎團爭論百年
    與梁山三十六天罡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張順也是早期水滸故事裡的常客。在講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中,張順就已經是天書中的三十六天罡之一,其排名還高居第七。而在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張順的排名也不低,位居第十,且該書中還有一首他的讚辭:「雪浪如山,汝能白跳。原隨忠魂,來駕怒潮」。說到張順的綽號,已經爭論在幾百年,其實問題出在兩個方面。一是早期講史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