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獨立電影上映,究竟是不是蝙蝠俠的哥哥,蝙蝠俠宿命之敵
DC是美國著名的漫畫公司,跟漫威並列第一,雖然以目前的影視作品來看,DC的票房相比漫威家還有些差距。但不可否認的是,漫威的作品只是更陽光一些,觀眾們接受度比較高,而DC風格偏黑暗。很多的作品描述的背景都是混亂無序的,這就要從DC發源時代說起了,DC起源於1934年,那個時代本身就比較混亂,所以很多早期的作品,都是描述那個混亂的時代。
其中就以布魯斯老爺(蝙蝠俠)最為典型,蝙蝠俠是DC的金字招牌,知名度非常的高,在早期可以說蝙蝠俠撐起了整個DC財政。在接下來是超人,超人的形象就比較陽光,還有閃電俠等等,他們的作品發行都比較晚,所以更接近文明社會,不再是混亂無序的,而是發展到對付外星人,變異人一系列反派。而布魯斯老爺的宿命之敵是小丑,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小丑》。
小丑是蝙蝠俠的一生之敵,同樣是兩個沒有超能力,沒有變異的普通人。一個成為英雄,一個成為最大反派,蝙蝠俠的影視作品已經出了很多部了,對於他的身世已經過往大家都是非常的了解了。而他的宿命之敵《小丑》直到前幾天才真正地推出了獨立電影。之所以稱之為是宿命之敵,通過小丑的獨立電影我們才真正地了解前因後果,他們兩個的糾葛纏繞了布魯斯一生。
小丑同樣出生於哥譚市,不同於布魯斯的顯赫身世,小丑(亞瑟)是一個真正的底層人士,而且是一個單親家庭底層人士。他的母親是一名女傭,服務的對象恰恰是布魯斯家。身處底層的亞瑟如同普通孩子一樣的成長,更是想成為一個喜劇演員夢想,來養活他和母親,然而身處底層的亞瑟內心充滿了懦弱以及自卑。而他仰慕的喜劇演員,在一次見面後給了他極大的信心。
然而事與願違,內心有缺陷的亞瑟在第一次登臺中並沒有很好的發揮,甚至還成了眾人嘲諷的對象,失意的亞瑟甚至一度還患上了狂笑證。這時候亞瑟內心的小丑人格慢慢的開始浮現,原來亞瑟是一個有著雙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不同於亞瑟的懦弱自卑,小丑人格的性格自信狂妄,這也許是亞瑟逃避的一種自我催眠。
陷入窘境的亞瑟無計可施,他的母親想向前僱主布魯斯家求助,亞瑟無意中看到信的內容,在信中亞瑟看到,原來自己竟然是布魯斯的私生子。這一消息使亞瑟欣喜若狂,不但知道了自己父親是誰,而且還是如此顯赫的家族,興奮的亞瑟偷偷的面見了小時候的布魯斯·韋恩(蝙蝠俠),向小蝙蝠俠述說著哥哥的成長曆程。
這時管家阿福出現,告訴亞瑟,他並非布魯斯的私生子,並且也不是他母親所生,而是領養的。這一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把亞瑟打回原形。內心的掙扎,使小丑的人格一點點覺醒。篇幅有限,就不過多的敘述劇情了,整部電影同樣是黑暗風,描述了無序的哥譚市,底層人士的自白。當然了,影片是中立的,至於如何解讀,全看觀眾們如何看待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