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重臣千秋背十二元神
王俊傑
金代花錢正背皆有文字者珍罕,多數情況下文字對年代及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本題材開門存世僅數枚,此品頭版頭模為執牛耳者。先看河北開元寺金代大定二十四年鑄造的銅鐘,其上重臣千秋四字與花錢上文字風格完全一致。緣分很奇妙,本人另藏南宋香花供養一枚,與此銅鐘香花供養四字風格極其相似,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相得益彰,更可相互印證,單就文字風格可直接斷代金或南宋再結合鑄造工藝形制金代無疑。有人誤認為背面十二生肖為遼代風格,看小華蓋,金代本命星官、本命星神套花都可發現端倪。另外翻看資料過程中意外發現中國花錢圖典中原物不是真龍,細心對比就可發現。
先看正面重臣千秋,這四個字在金代錢幣上稀見,但是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在佛教器物及銅鐘上出現頻率非常高並且因為佛教器物的特殊性得以千年長存,很多地方宋金銅鐘都是國家一級文物並作為當地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宋大中祥符年間長幹寺七寶阿育王塔銘文上就曾經出現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天下民安,風調雨順四字吉語;西夏大安二年 1075 年拜寺溝方塔塔芯出現含重臣千秋皇帝萬歲的銘紋;濟寧崇覺寺北宋崇寧四年1105 年鐵塔;太平興國寺北宋鹹平二年 999 年銅鐘這些都出現過,但這些的字體與錢文有顯著區別,而金大定二十四年 1184 年河北邢臺開元寺銅鐘、南宋慶元五年 1199 年達城鴻鐘的字體風格一致。
可以發現這種題材應該是北宋時期形成,金代南宋都曾流行,元明未查到相關資料,可能有但是此風已不流行。少許推敲下當時寺廟之所以會這麼大面積的鑄造此種題材的佛教器物,不是某個人能推動的一定是當時的主流文化,也是當權者跟百姓的共同期許,皇帝萬歲是套話,重臣千秋是真話,風調雨順之類那是肺腑之言!再回到花錢上來看此枚錢肯定是官鑄,但是沒有鑄皇帝萬歲,沒有風調雨順,只有重臣千秋,說明希望良臣將相身體健康這個夙願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核心,現在回看皇帝萬歲早已隨風而逝,然重臣千秋依舊可存千秋。
(金)山東聊城來鍾寺銅鐘(金)山西夏縣龍泉禪院銅鐘
(西夏)溝方塔塔心柱銘文 (北宋)七寶阿育王塔
(南宋)達城北巖寺鴻鍾
再看背面十二元神,山西永樂宮十二元神圖仙人頭冠圓飾有多半有生肖動物標識,因此可斷此錢正面微浮雕十二生肖為十二元神形象化顯現,本品的核心意義在於十二元神護佑重臣千秋永存,幹國棟家!十二元神是地支之神按日輪值在道家文書及壁畫中經常以正神形象出現,地位遠高於二郎,龍王等神,職能為除災添壽,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敦煌遺書太歲並十二元神真形圖,中題記「右件十二元神,凡人本命之日,於夜靜燒銀錢、駞馬、名香、恭菓、並盡形供養,必得除災添壽,故安」,講明了本命年每日供養之法,圖中十二元神圍繞太歲,可斷十二元神源自太歲紀年十二辰,為掌管十二辰之神靈,而太歲紀年源自歲星紀年,歲星即木星,繞太陽一周約為 12 年,歲星每年要經過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共計十二次,十二辰源自十二次,而十二次源自天文學星象觀測。
講到天文學的知識今人所知甚少甚至無知,明末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 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土,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錄》卷三十)。類似的記載非常多,說明當時的這類認知是尋常百姓喜聞樂見的常 識,正因為如此現人多不能理解中國古代文化,誤以為糟粕!
對於天文學將重要的部分微闡述下,一年中太陽運行軌跡叫日行跡即黃道,呈現出的是個 8 字圖,而這個圖在金文、小篆、楷書裡是「玄」字,玄學不玄,源自星學;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因為地球運動軌道的二十四個重要節點,在地球上看為太陽運行節點,因而每年這「二十四節氣」時刻,對於地球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時刻,反應在了天氣、地理、氣候、物候等上面的變化,在地上測太陽日影, 則得日照杆影二十四節氣太極圖,古人的思想理論往往都是有跡可循的。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是天地的縮影,人與天地結合,天地動靜,人亦動靜,天人相應則祥,肆意妄為則殃,是為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源自於此。
說到本命元神當然不能遺漏本命星官,本命星官崇拜源自星鬥崇拜,道教的法力大多源自北鬥,鬥禮是道教獨有而佛教沒有,道教唯氣論星鬥文化,這是佛道一個非常大的區別。本命星官首次出現是在《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中,此經把北鬥高度神化成為能夠掌管人間生死的神君,曰:「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 凡有男女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淨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認北極本命所屬星君,隨心禱祝,善無不應,災罪消除」,不久便發展出七位星官後續發展神將數量就更多。雖然都是星空崇拜但是本命星官與本命元神都是有本質區別的,最簡單的神仙數量不一致。
再說本命信仰流行的時間,唐就已經很盛。唐朝的故事記載比比皆是,例舉兩例:
一、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七年元日對酒》之四寫道「今朝吳與洛,相憶亦欣然。夢得君知否,俱過本命年。」並自註:「餘與蘇州劉郎中同壬子歲,今年六十二。」白居易與劉禹錫同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壬子鼠年,作此詩時正逢一甲子六十年,虛歲六十二,所以詩歌中的「本命年」指生肖本命年。
二、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永某氏之鼠》也記載了唐人關於生肖本命信仰的故事:永有某氏者,畏日,構忌異其。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蓄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
金代傳承漢文化,在北方政治統治穩固之後便全面學習、運用三教文化進行社會教化,調整階級矛盾,緩和民族關係,維持社會秩序。此時三教融合的社會基礎已經非常廣泛,三教合一的民間呼聲越發高漲,隨後王重陽創立了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使歷史上的三教文化,從融化到合一,達到了一個新起點。金代的全真教與宋代的龍虎教為道教中兩股最大的力量而且兩教同源,因此對道教文化的信仰宋金一樣盛行。
再簡單論述下八字理論,徐子平的傳說太不真實,其實八字是在唐朝李虛中處發揚光大達到巔峰。為何要說八字理論,因為它就是圍繞本命元神而存在的,但釋意跟之前所述有些區別。八字為年月日時四柱,天幹地支共八字,其中本命元神為日柱天幹,八字中將年的影響歸納為大運流年,大運管十年流年管一年,大運流年為二柱,同是本命信仰,八字理論通過本命四柱及大運流年共六柱的幹支間五行陰陽的相互作用關係得出結論更為科學,因為他是一套嚴密的數術理論,現有很多故弄玄虛的人會將這些講玄,其實真傳往往很簡單,打個比方,現在風水學上有個非常有名的玄空飛星理論,其實就是九進位數學,無師難通有師三言兩語可得真傳,所以傳承至今千年不衰肯定有它的內生邏輯支撐。
個人認為收藏最核心的是篩選,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認知及偏好,往往一枚好錢與你相遇是緣分,擦肩而過是緣分,留存手中亦是緣分,隨著研習的深入,個人認知愈加充盈,好錢在我手裡一定是個好歸宿,它會繼續安靜接受歲月的洗禮,不會顛沛流離被隨意轉賣, 堅定本心集中心力玩專題,深入其中得古泉之樂趣,買賣不重要,研究梳理的過程很重要,實物在手用心感受最重要!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