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是要根據情況所定的,具體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析一下: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什麼意思
先來了解下,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在我們傳統的文化裡講究,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概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要孝敬父母,不應違背父母的意願,更不能傷父母的心,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期待,並不是兒女要有多出息,而是兒女能給自己的姓氏留個香火,也就是生個兒子。
這也是屬於傳統的農村氏族文化,某一姓氏由第一個先祖開端,世代繁殖下去,就形成了一個氏族。在傳統文化當中,農民們認為,如果姓氏傳到自己這一代時,卻斷了香火,自己百年後無顏面對祖宗。因此,農村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自己兒孫滿堂,也就是四世、五世同堂的樣子。
按理來說,兒孫滿堂,父母應該沒有遺憾了,但考慮到兒孫滿堂的這願望,其實有點被傳統思想束縛的意味。對自己的老祖宗是有交代,但自己真的會因兒孫滿堂,就會幸福的度過一生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不說兒女多了,他們會不會因為各自的利益,把贍養老人這件事推來推去,就說在人這一生當中,能陪伴你最為長久的並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兒女,而是自己的另一伴。兒子在長大之後,他們會離開父母,組建自己的家庭,開始自己的生活,他們會不會把父母在一起生活,是要取決於他們的工作與經濟。
比如說在城市裡,因為兒女不用去很遠的地方打工,他們婚後還是會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對父母進行生活上的照顧。但農村兒女在以前能做到這一點,但現在卻並不多。因為多數農村人,都會外出打工,只有少數人會把父母帶到自己工作的城市,這樣也就意味著在農村有不少留守的老人,沒有人去關心他晚年的生活。
這時候對於農村老人來說,雖然自己兒女滿堂,但身邊卻沒有一個陪伴的人。這些兒女都指望不上,只能自己兩口子相依相偎,相互扶持走過自己的餘生了。
這裡的半路夫妻,是指原配一方逝世了,另一方後來又結髮在一起的夫妻。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有沒有道理
從理論上來說,對於農村老人來說,確實可能存在著,兒女滿堂自己老伴過世,身邊卻沒一個陪伴說話的人,如果這時有個半路夫妻,大家可以相互扶持。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我想未必吧?
農村也有句老話叫半路夫妻,永遠是賊,雖然這句農村俗語也不見得就是金科玉律,不過在農村確實存在著這麼一種情況。
半路夫妻因為可能受到不同年齡時才組成的,他們相互組建在一起結婚,很難說是因為愛情,多數只是想有一個陪伴的人度過餘生。
但試想一下,如果這半路夫妻的另一方,行動不便,那麼另一方還會像結髮夫妻或者兒女一樣,對他不離不棄嗎?特別是老年時才組成的半路夫妻,他們感情基礎不深。
我與你結婚只是想著自己晚年有一個伴,大家相互照顧,結果卻成了你的免費保姆,要替你兒女們照顧你的下半生。有些接受不了這樣反差的半路夫妻可能就散夥了。
還有雖然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大強半路夫妻的遭遇,是藝術加工出來的,但俗語說藝術來源生活,在現實中一些半路夫妻看中老人的財產,也不是沒有的事情。這種現象在城市還是很普遍的,而農村所講的半路夫妻永遠是賊,就是指的是這樣的情況。
結論:
農村很多俗語,並不見得就說的一定是對的,這些俗語所想表達的意思,只是想說明一種生活中的現象。但我覺得對於農村關於人性這一方面的俗語,很多都是說的太過於絕對,這些俗語沒有考慮到人性的複雜,很容易一棒子打死所有的人。
因此,我認為像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種農村俗語,聽聽也就罷了,千萬不要覺得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滿堂兒女也好,還是半路夫妻也罷,具體還是要看自己的家風,還要看所遇的人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