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季榮耀,歌聲依舊」,由慈文傳媒與東方衛視聯合出品的代際潮音競演綜藝《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二季(以下稱為《我們的歌2》)節目播出已正式過半,收視蟬聯5周6網第一。第六期節目,隨著「綺幻旅晨中國風與「縱橫四海」的團戰結束,「縱橫四海」戰隊中,孫楠、鄭雲龍組成的「大龍小楠」取得直通盛典資格。節目播出六期以來,多個意料之外的組合,卻令觀眾產生不少意外之喜。
沒有人想過李玟會和小鬼王琳凱大談如何在編曲中設計放克、復古嘻哈;沒有人想過鍾鎮濤會和馮提莫組成最萌反差,邊唱邊跳;沒有人想過陳小春會和GAI周延共唱苦情歌,齊嘆友情歲月。
正如《文匯報》在大幅報導《我們的歌2》的文章中表達的:「當華語流行樂壇重磅人物譚詠麟與音樂劇小生鄭雲龍、說唱歌手周延、網紅主播馮提莫、唱跳藝人王源和希林娜依·高等新聲一代共同成為《我們的歌》唱演嘉賓,這檔走到第二季的音樂綜藝也比去年此時生出更高一層的行業價值——抹去音樂裡的傲慢與偏見,穿透代際與曲風的圈層,用不設限的碰撞來探索時代共鳴。」
向不熟的你們 介紹「我們」的熟人
在這篇以《打通代際傳承,「我們的歌」破圈有共鳴》為題的報導中,記者首先便用李玟與常石磊「玩一下」的即興彈唱來切入到《我們的歌2》「跨越代際」的主題。記者寫道,在李玟揚名海內外的90年代,華語流行樂壇正處唱片工業鼎盛期,卡帶、CD是她俘獲歌迷最尋常的媒介。而到常石磊被大眾知曉的2008年,這位80後唱作人走通市場的橋梁,卻不止於一張專輯了。
記者認為,網際網路、移動世界的高速發展加劇了音樂市場受眾的分層與多元裂變,一支金曲包打天下的盛景難再見,這取決於時代背景。當手機、劇場、電視、電影等不同的擷取介質區隔了大眾的音樂喜好,「信息繭房」便存在於不同圈層間,導致不同代際間互不相聞。
所以,當《我們的歌2》搭建了這樣一個舞臺,將諸如譚詠麟、王源這些名字跨越時代、風格、介質放在一起時,就是「破圈」與「傳承」。而他們也匯聚在這個舞臺上,由不同年代不同出身的歌手們引路,用一首歌的時間重新向上至50後、60後下至00後、10後的觀眾介紹,這就是我們,可能不是在你的年代裡閃耀,但始終熱愛音樂,試圖傳遞不同音樂風格的我們。
在這一首歌的時間內,觀眾也成為了「我們」,年輕的「我們」向長輩推介年輕的偶像,閱歷豐富的「我們」重拾情懷憶青春,同齡的「我們」交互破圈,去感受不同的音樂類型。「更珍貴的是,作為東方衛視與慈文傳媒共同製作的電視綜藝,每一期節目播出的時間儼然成為許多家庭在客廳裡圍坐暢敘的溫情一刻。」記者這樣認為。
過去與當下 皆可鍛造金曲
聽見一首歌曲可以想起一位歌手,聽見一首歌曲更可以憶起一個時代,《我們的歌2》舞臺上,由誰演繹很重要,演繹什麼更重要。文章提到,要讓一檔音樂綜藝的熱度續航,音樂才是第一語言。對於音樂綜藝而言,老歌在「情懷殺」之外還能帶來什麼新感動,新歌除了「圈地自萌」外能不能被更多人收進歌單,都是亟待思考的命題。
與此同時,文章點出了《我們的歌》從第一季就顯現出的野心:讓歌曲本身說話,由曲風的碰撞在不同世代的音樂裡迸發新能量,最終找到「從金曲到時代金曲」的突圍路徑。
那麼,節目是怎樣做的?前輩歌手之間合作品人生,譚詠麟和李健將粵語經典《一生何求》與《浪子心聲》疊加,淺唱著「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新聲與前輩之間創新放大,容祖兒和希林娜依·高以一曲《母系社會》高昂表達甦醒的女性意識……首首曲目背後都蘊含著故事,它們在映射、在吶喊、在陳述、在嘆息。
我們渴望小小的音符在不同的時代能始終保持源源不斷的活力,以不同的面孔傳遞愛恨嗔痴等情緒,講述時光車輪碾過時所見所聞。文章提到,所以當「兩代歌手」背著各自的經歷與「時代金曲」抱著迥異的故事,順利會師共同敘事時,「觀眾會樂見,歌手間雖有年齡閱歷上的差距,但他們對於音樂的理解和觀點並不對立,反而是相互欣賞、相互融合的。這或許就是節目所倡導的青春模樣。」
記者認為,今天的音樂受眾把對於金曲的嚮往寄託於公共媒體中,穿透了各代曲風的新演繹又恰好滿足了此類需求,這可對標社會學家伊萊休·卡茨所提出的 「使用與滿足」理論。
由此,便也難怪節目引發了可觀的聲量。而大眾更為期待的時代金曲,或就有可能從不設限、不凝固的金曲新唱發端。
一個不設限的舞臺,從歌手到金曲的魅力盡情發散,金嗓金曲濃度瀰漫,每周日晚21:00檔將誕生更多「神仙舞臺」,倒也是意料之中,卻愈發令人期待。
總編審 | 嚴明 趙斌
監製 | 陳玉華
主編 | 李光宇
撰寫/編輯 | 肖瑤
版式/設計 | 王春志
部分圖源於網絡
出品 | 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辦 | 品牌戰略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