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終於過去了,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很想重啟2020,或者跳過2020。如果把時間拉長,十年二十年後,當我們再回望大災大難的2020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必是壞事,這場沒人情的疫情,讓我們民族集體戰鬥力空前強大,疫情期間隨處可以見到互幫互助人間溫情瞬間。
當全球經濟按下暫停鍵時,只有中國經濟恢復得最快,社會體系運轉得更加良性健康;當全國人民困於家中,工廠暫停,反而加速了中國經濟全面數位化轉型升級,當然,經歷這麼大的挫折之後,大概率也會縮短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時間;當國際貿易網絡暫停,中美摩擦加劇,反而提前確定了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國際雙循環的格局;當海外其他國家受困於疫情影響,經濟一蹶不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反倒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
其實,站在另一個層面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我們看到了國力的空前強大、民族的大團結、社會運轉體系的堅韌。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中國已經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工業化網絡、城鎮化網絡、信息化網絡、國際化合作網絡、以及全球最多的網民、領先全球的5G、光伏能源資源。當然還有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市場化特殊制度。
我的切身體會:國運崛起!
當然,崔十條每年這時候也會打卡,陪伴大家一起迎接牛氣沖天的2021年。
在今年崔十條先看看去年的崔十條,我想前九條靠運氣被言中,最後一條沒中,應該靠的是實力吧。
所謂的權益類投資,其實就是指投資於股票、指數型,股票型基金等理財產品上的資產。這兩年資本市場變化非常之大,首先在政策層面上,國家推行基礎制度改革,科創版、註冊制落實實施,市場的質地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截止2020年9月,A股已經超過4000家上市公司,根據央視財經預測,2030年全國上市公司有望超過8000家。
其次,另一個重要的指數在我們身邊一直變化,那就是負利率時代越來越近,據wind數據顯示,2014-2019年,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從115萬億元增長至200萬億元,一邊是資本市場的改革推動,一邊是負利率時代的逼近。導致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的儲蓄率不斷下降,從而刺激老百姓去消費投資。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上面兩個因素之外,一定離不開一個大環境的確定,即宏觀層面去扛杆、「房住不炒」、資管新規的等政策出臺,在微觀層面更加確定居民可投資方向的選擇。
除此之外,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資本市場的相關動向更為關鍵。近期證監會幾次提出,要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引入中長期資金、倡導長期投資等角度,為權益投資時代營造很好的制度土壤環境。正所謂上有國策、中有流動、下有土壤,三位一體讓權益類投資空前高漲。
機構之間的博弈
先看一個數據,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6日,2020年以來成立新基金1355隻,合計募集規模達到3.04萬億。中國基金業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一年新基金的成立規模超過3萬億元!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此前新基金募集年度規模最高紀錄尚不足2萬億。再看私募基金,截至11月底,總規模達到15.91萬億元。另外,股票型基金也達到了3611億元的規模,公募、私募的火爆之下,受益最大的是誰?
A股!
每個基金除了大量資本籌碼外,背後都有一批專業投研團隊,每個投研成員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選手,對於個人投資者在股市能賺錢的概率會越來越低,2021年可能是起點,接下來的五年將是機構之間的博弈。也請大家相信一句話,權益投資將成為2021年的關鍵詞。
朋友們,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投資人還是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素質,我想借用地產界著名思想家馮侖大爺的一句話,那就是:「全球視野、學習國策、專業知識,本土功夫。」
數位化轉型這個詞已經被說了很多年,但仍局限在小範圍之內。但2021年,則是全行業擁抱數位化轉型的開端。近期,我到幾個城市走訪調研,企業提及最多的詞就是產業網際網路。而產業網際網路的關鍵就是數位化。
數位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和服務的升級,而是將數據作為核心在供應鏈與服務端各場景端互聯互通管理,通過對數據、服務流程、業務流程、用戶體驗等進行數位化、標準化的改造,根據不同場景需求端搭建數位化服務中後臺,全面系統地進行數位化升級。
過去的產業轉型升級,只是數位化時代的序幕,真正的數位化時代剛入戲。伴隨著新基建、5G時代轟轟烈烈地到來,數字經濟將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加速器」。
如果說新基建、利好政策等是數位化經濟的加速器,那麼數位化的燃料是什麼?
數據!
現在,每分鐘產生的數據是0.86億GB,10年之後數據量會達到今天的330倍。當前每一年產生的數據量比人類歷史上所有年份加起來的數據量還要大,而且會持續增大,數位化時代才剛剛開始。
如果說數據是數位化的燃料,數位化的抓手是什麼?
場景!
特別是在疫情的作用下,更凸顯了數字經濟無接觸服務的價值。以往,數位化轉型並沒有那麼緊迫,但經歷了這場全球疫情後,讓數位化轉型對所有行業,尤其是那些傳統行業變得迫在眉睫。
2020年11月前,中國A股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共有110家,市值總額佔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總額的43.32%,這些千億市值的公司無一例外地全部邁出了數位化轉型的步伐。據節點研究院對全部A股公司進行全盤掃描,接近80%的上市公司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啟了數位化轉型進程。
這些都告訴我們,數字經濟活動的快速發展,將會成為未來幾年的新趨勢。
2021年中國新經濟的發展機會究竟在哪裡?我認為一大部分會在三到六線城市。
隨著中國進一步城市化,更多的農村人口湧向城鎮,這將帶來新的下沉機會。《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在8000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升,將產生更多「新城鎮人口」,而隨著這些人口生活、工作環境的改變,將產生新的消費需求。
相比城鎮居民,近幾年農村居民顯示出了更大的消費潛力: 自2014年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增速幾乎均低於人均消費支出增速。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趨勢較城鎮居民更強,下沉市場活力有待進一步開發。
實際上,過去三年,下沉市場已經充分展現了其巨大的需求側潛力,比如拼多多依託微信的社交生態,大力開拓下沉市場的流量,完成了快速崛起。2020財年,阿里巴巴七成的國內用戶增長來自下沉市場。2020年雙十一期間,淘寶、拼多多、京東、唯品會、天貓、蘇寧易購的APP新安裝用戶中,六成左右來自下沉市場。
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的"先行",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部分「市場教育"的功課。當農村大爺大媽逐步養成了網上購物習慣,下個階段,怎麼進一步開發他們的消費能力,將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我們不妨大膽假設,能夠抓住這些新需求的企業,可能會是下一批崛起的創業新星。
另外,新經濟在下沉市場的發展,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機會為那些此前奔赴一二線工作的人才提供了新的選擇。人才回流,將反過來反哺產業結構的優化。相比此前在一線城市搬磚,這些人才如今還可以回二三四線,成為電商、外賣等線上平臺商家,甚至可以抓住某些新經濟機會進行自主創業。比如2020年最火的社區團購風口最初就誕生於長沙。
再比如,我的家鄉山東曹縣,一個不起眼的漢服產業,已經做到了全國老大的位置。從2008年第一個年輕人大學生回鄉創業,開始在淘寶上賣漢服至今,山東菏澤曹縣依靠漢服已經從貧困縣逆襲成了富豪縣。截至2019年底,曹縣大集鎮全鎮共有網店18000餘個,每月發出的訂單包裹數以萬計。當地聚集著數百個漢服加工企業,根據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的公開消息,當地經電商渠道賣出的漢服產品已經佔據到全國漢服線上銷售額的三分之一。當之無愧的全國最大的漢服生產基地。
我相信,三線到六線城市的發展將帶來新的下沉機會。伴隨這個趨勢的,可能是更多人才的回流。三到六線城市的就業吸引力,將進一步提升。類似曹縣漢服產業案例也會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作為國內「新基建」的七大重點領域之一,工業網際網路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個從概念到逐漸落地的過程。
在海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是各國工業4.0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過去幾年冒出了數百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目前,國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大致可分為三派:用友和金蝶等組成軟體系,阿里雲和華為雲等組成雲服務系,徐工信息和三一重工孵化的樹根互聯等組成工業系,三足鼎立。
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數位化轉型,國內5G發展與政策春風提速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對於網絡連接穩定性要求極高,其帶來的海量數據對於數據傳輸提出了高要求,工業網際網路因而成了5G 的最佳應用場景之一。
另一方面,國內工業網際網路正在多方面和各行業融合,特別是賦能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被多家製造企業認為是升級轉型的重要途徑。除了從2018年就開始瞄準了「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富士康,2020年海爾、美的和格力等傳統白電製造品牌均在嘗試利用工業網際網路推進自身實現智能製造的目標。
此外,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漸消,新基建正成為網際網路企業內生動能的新來源。
網際網路巨頭因此成為了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不可或缺的基礎力量與參與者。2020年,網際網路巨頭集體to G,承接了很大一部分新基建基礎要素的訂單。比如,2020年6月,國家電網面向社會各界發布 「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並與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合作夥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2020年總體投資約247億元,預計拉動社會投資約1000億元。這一趨勢在2021或將持續。
不過,相比在工業網際網路起步時,市場更多討論場景式的模式創新,卻容易忽略平臺的研發和軟體生態的構建,因此做的很多都是外圍的工作,比如設備的遠程維護、產業鏈協同等,無法解決企業在安全、環保、降本增效等方面的核心訴求。
如今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已經進入調整期。近期,各家工業網際網路企業都在轉變策略,發展軟體生態。比如,阿里雲2019年3月提出「被集成」戰略,決定在深入行業時,更多由傳統諮詢機構和軟體開發商來提供最終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一種融合發展之路。
據中國信息通信產業研究院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總體規模將達到約3.1萬億元,同比增長近50%,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約為 2.49 萬億元。2021年,作為新基建重要參與者之一的工業網際網路必然繼續迎來新一輪爆發。
2020年,絕對是A股的退出大年。
近兩年,科創板的推出、註冊制的落地讓資本市場迎來利好。除了讓以往不滿足上市要求的科創企業能夠在資本市場獲得融資,從而實現快速發展之外,他們身後的VC/PE也終於找到了新的退出渠道。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2020年已過會公司總數為586家(包括已過會尚待發行企業),其中主板121家,中小板52家、創業板201家、科創板212家。
從上市公司數量看,2020年A股共有386家公司登陸A股,在過去10年中排名第二位,僅次於2017年的438家,同比2019年的203家大增91%。
此外,通過IPO合計募資4614億元,創下自2011年以來IPO募資金額的10年新高。2020年科創板募資金額高達2179億元,位居四大市場首位。
這一趨勢,2021年仍將加劇。
據德勤測算,2021年上交所科創板預測將有約150~180隻新股上市,融資約2500億~3000億元;140~170家企業則將於創業板上市,融資約1400億~1700億元;主板和中小企業板預計大約120~150隻新股上市,融資約1300億~1700億元。換言之,2021年整個市場的融資金額預計將高達5200億~6400億元。
這是真正的上市潮
不過,潮水之下也有暗礁。
隨著註冊制的實施,A股市場的退市股數量也有所增加。2020年因各種原因退市的個股達到19隻,而此前2019年有11隻股票正式退市。
註冊制之下,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有所加強,不同質地新股上市後估值水平快速分化。2020年內既有萬泰生物、立昂微、斯達半導等漲幅驚人的新股,也有20多隻新股年內跌破發行價。
特別是去年,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因造假引發轟動,帶動了華爾街對中概股的負面情緒。這也促使國內對於財務造假落實更嚴格的法規。
近日,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出爐。整體來看,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嚴格落實新證券法精神,通過進一步優化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以期形成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土壤。
這次退市新規的實施有望發揮市場化退市功能,助力A股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疊加註冊制的全面推進,股票市場資產質量有望進一步提高。
2021年,將是資本市場掌聲與搬磚齊飛的一年,有人歡慶上市,也有人悲慘退市。
2020年最令人矚目的賽道,肯定少不了在線教育。在疫情衝擊下,教育線上化成為必然趨勢。而在線教育能夠順暢實現,離不開直播等技術的成熟。
除了此前就深耕線上的部分網際網路教育公司,全國超40萬線下培訓機構也在疫情中步入「寒冬」,向線上轉型成為其必然選擇。這一年,包括新東方、學而思在內的傳統教育公司都在加速線上數位化節奏。
在線教育行業的爆發,讓其成為資本眼中的香餑餑。2020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能聽到這個行業數億美元的融資消息,而這些選擇重金押注的資方,幾乎也都是重量級的: 除了騰訊、阿里、百度、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大佬,還有軟銀、老虎基金、DST Global 等一眾國際大基金。
其中最受關注的細分領域,無疑是K12。從年初至今,中國K12在線教育行業獲得的融資額超過500億元,這個數字超過這個行業此前十年融資總和。獲得融資的,幾乎都是頭部企業:猿輔導融資35億美元(估值155億美元)、作業幫融資23.5億元、學而思融資48億美元,跟誰學融資8.7億美元,合計融資115.2億美元。
資本摩拳擦掌,主要是基於對這個賽道未來發展空間的看好:一方面,受益於生育政策放開,K12教育階段的學生人數預計2023年將從當下的1.8億增加至2億。另一方面,相比韓國、日本等其他國家,我國K12學生參培率有巨大提升空間。韓國和日本2017年參培率均超過70%,而我國K12參培率僅為36.7%。西部證券報告透露,中國K12在線行業空間超過3000億元。
不過,資本蜂擁而上,也讓這個行業的廝殺變得更加膠著。這個行業正步入「誰差錢誰出局」的緊張局面。正如在線教育行業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在近日公開演講中表示,2020全年,資本向在線教育領域輸入了近150億美元,但在線教育收入只有幾百億元人民幣。「每收一分錢,就要先花掉兩塊錢」。
寒假將至,火熱的生源爭奪戰即將開啟。隨著各家巨頭子彈裝備充足,2021年在線教育行業的競賽必然更加激烈。
2020年,不少企業為了緩解經營壓力,開始慢慢把注意力轉向「零工經濟」。
「零工經濟」很好理解,就是由工作量較少的自由職業者構成的經濟形態。在之前,部分企業出於成本的考慮也有嘗試,但更多的是被迫和無奈,「經此一疫」大家發現,與自由職業者們合作其實也真的「很香」。
一方面,這種靈活用工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用工彈性,減小了企業的成本負擔;另一方面,因為與從業人員不建立僱傭勞務關係,企業的人力管理更加靈活,也就能夠降低更多的用工風險。
企業靈活用工的背後,自由職業者已然成為一股新興力量。
國家人社部在8月份公布的一組數據:目前中國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規模達2億左右;阿里研究院的報告也顯示,預計到2036年,中國可能會有4億零工經濟的自由職業者……而這些,與全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迅速普及是分不開的。
在以往,每個人都需要依附於一定的經濟組織中才能獲得生存資料,這是資源配置的「老常態」,但因為信息存在不對稱,企業端與人才端往往無法形成真正的契合,所以也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以及大量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網際網路的發展顯然打破了這種信息不對稱以及空間上的限制,在大數據、AI技術等不斷加持下,網際網路平臺的共享和開放催生了大批「自由人」,他們不再為老闆服務,而是自己僱用自己,直接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關係,以一己之力完成產品生產、宣傳與銷售的全產業鏈。
當然,我所說的自由職業並非傳統商業形態下的地攤小販、店鋪個體戶,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線上或線下服務,靈活響應客戶需求。現在來看,這種工作機制在電商、外賣、快遞、O2O等領域已經率先爆發——僅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滴滴平臺新增註冊司機就超過150萬人,美團新增外賣騎手超百萬。
除了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依靠直播、短視頻等平臺而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火」起來的「網紅」「大V」甚至「小V」,他們在「粉絲經濟」時代經營著各自的流量池,其實已經把身份轉變為個人創業者,擁有了自己的獨立品牌。
獨立自由經濟人
這是我創造的新詞,我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一個獨立且自由的經濟人,一方面,5G、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AI等新基建的發展為接下來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豐富而全面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給足了有才華人機會,另一方面,作為核心從業主體的80、90後正擔負著養老育小的雙重壓力,自由職業可以最大限度地讓自己從空間和時間上解放出來,優勢盡顯。
當然,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講,任何自由的前提都要回歸到自律,否則一切恐怕都只是空談。
人民有數字,貨幣人人愛
如果問未來一年金融市場最大的期待是什麼,我認為是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和推廣——2021年,我國將迎來數字人民幣應用元年。
從2014年央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小組到2017年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到2019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再到2020年DCEP錢包正式拋頭露面、數字人民幣寫入「十四五」規劃……
所有的信號都在表明,中國主權數字貨幣已是漸行漸近。
先看國際形勢,目前全球80%的央行參與了數字貨幣的研究,其中超過一半已經進入研究實驗與實行階段。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自然是走在了世界前列,並成為全球首個啟動數字貨幣測試的國家。
就大的國家戰略而言,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推廣,對於遏制西方金融霸權、保障國家金融安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不久的將來,央行數字人民幣將在海外多個國家實現境內或跨境支付,承載著維護我國貨幣主權地位的重任。
宏觀形勢暫且不談。從另一個維度看,數字人民幣的推行其實是一場金融基礎設施的數位化升級,而作為深入到經濟社會中的個體,大家更關注的是其對未來支付環境、流通環境以及帳戶環境等起到的「化學作用」,以及對整個商業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在即將開啟的2021年,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持續推進,不管是銀行業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科技公司乃至硬體廠商,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到這場「貨幣革命」中,隨之而來的,則是各產業鏈協同合作。
按照央行的設計,數字人民幣定位於M0,即主要為替代流通中的現金。所以,大概率是由商業銀行承擔向公眾兌換的職能,而與數字貨幣研究所合作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拉卡拉則扮演著助力數字人民幣流通的角色。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儘管表面上看,數字人民幣的只是貨幣的載體由現實紙幣變成了虛擬的數字,商業銀行的功能與性質沒有得到實質改變,但由於其在支付體系中佔有發展先機,有望逐漸拿回被第三方機構擠佔的支付入口。
那麼,在微信和支付寶共同佔據90%以上行動支付市場份額的當下,數字人民幣的出現會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帶來哪些影響呢?我認為,機遇與挑戰是並存的。
從蘇州等地的數字人民幣試點情況來看,DCEP在零售支付場景的使用中與微信、支付寶們體檢相近,並且在安全性以及費用成本等方面存在優勢,但是作為契合市場需求而生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在用戶體驗方面做足功課,以此來建立自身的護城河。
而這一切,都將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迎來全面「爆發」,新一輪的支付戰爭已然將至。
過去五年,流量網際網路的故事接近尾聲,BATJ和TMD等巨頭通過佔據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頻、剛需且標準化賽道,瓜分了網際網路行業的八成份額。但發展紅利見頂後,原有的標準化市場被瓜分殆盡,巨頭想進一步發展,只能進入非標市場,因此紛紛提出產業網際網路、數位化概念,希望通過數位化對傳統產業進行縱深改造。
近兩年,5G、數字孿生等技術條件的完備,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不過,線下產業的非標準化、低頻等特點,導致這註定是一塊難啃的骨頭。2020年,相比BATJ和TMD等網際網路巨頭,房產交易服務平臺貝殼找房算是率先蹚出了一條產業網際網路的道路。
相比其他房地產中介公司,鏈家更早一步意識到真實房源資料庫、經紀人標準化和線上化的重要性。為了改變中介行業低效的競爭格局,2008年到2018年,鏈家一是建立了樓盤字典真房源資料庫,推動產業鏈在線化;二是用ACN網絡推動信息共享和經紀人合作,推動整個房產交易服務數位化。
鏈家從直營模式向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經紀人合作網絡)方向轉型。ACN模式借鑑自美國的(Multiple Listing Service,房源共享系統),將房地產交易拆分為房源錄入、房源維護、客源推薦等10個細分操作環節,並根據數據制定考核指標。交易若能完成,參與環節的經紀人可以分得一定比例佣金。參與環節越多,則收益越多,這有助於減少經紀人間的無序競爭,為用戶提供標準化服務。
隨著貝殼找房2020年成功上市,打破了傳統網際網路行業關於「大平臺幾乎都誕生於高頻剛需賽道」、「線下市場很難對抗線上市場」等行業共識。相信貝殼找房成功的用數位化改造傳統房產交易服務領域,其模式隨後或將被更多行業借鑑。
明年我接著說!
最後:
一直以來,我從沒有把自己當成媒體人(主要是水平有限),我更喜歡創業者這個身份,我認為無論是做資本市場研究、還是參與創業項目,建立自己系統的框架認知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2020年我有幸參加由著名企業家孫陶然先生創辦的《崑崙學堂體系型商學院》,通過一年的學習,我最大的收穫是「體系」。唯有掌握一套體系才能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創業不僅僅是創業本身的事,對創業而言,修身、創業和管理是三位一體的一個體系,環環相扣,彼此相聯繫。
對企業而言,想要獲得真正的成功,除了企業自身擁有足夠強的大護城河之外,一定離不開創始人認知體系的建立,我始終堅信,企業最終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背後一定是創始人的競爭。創始人競爭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自己一套認知體系,只有有了認知體系,才能夠知道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何做出選擇,如何行動達成目標。
而創始人的選擇都是基於自己的眼界和認知體系然後做選擇題,比如選擇什麼人做班子成員、選擇什麼人做團隊成員、選擇什麼商業模式、以及怎麼管人、管事,這些都是基於創始人的眼界和認知體系。
然而,支撐這個認知體系的建立,是由創始人的三觀所決定,創業所有的東西,包括商業模式的選擇,企業文化的建立,行業賽道的選擇等等,都是源於創始人的三觀。
掌握體系讓你能力強大,確立正確的三觀讓你心力強大,當然,堅持鍛鍊身體也能讓你體力強大。
作者:節點財經創始人崔大寶,大寶天天見!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