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人物」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

2021-01-08 品讀好詩詞

他,21歲時於萬人軍中取敵將首級,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人稱「詞中之龍」——他就是辛棄疾!

| 生子當如孫仲謀

話說靖康之恥十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的一個官宦家庭。在辛棄疾不滿一歲時,其父辛文鬱就因病而亡,祖父辛贊撫養其長大。辛贊希望辛棄疾能夠平平坦坦、安安穩穩的度過一生,於是為其取了乳名「坦夫」。

辛贊之前在北宋擔任過官職,宋室遭逢「靖康之難」之後,被迫在金國出仕,還曾擔任過金國高級點的官員。辛贊雖身在金邦,心卻向宋朝,經常帶著孫子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據說辛贊在給孫子起名時,想到了抵禦胡虜的霍去病,棄疾與去病同義,就是希望辛棄疾長大後能夠成為替國家除去疾病的名將。

幼時的辛棄疾聰穎過人、過目成誦,在祖父的悉心教導下,六歲時,他就能夠吟詩作對了。當時的歷城縣已被金人佔領,金人殺人掠地、蹂躪中原,弄得黎民百姓家破人亡。辛棄疾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過的屈辱生活,曾寫下一首詩:

無邊荒草接碧天,卻無消息來歸雁。

中州農夫苦徭役,喋血胡馬齧秋山。

為了將辛棄疾培養成統兵大將,辛贊不僅將辛棄疾交給當時山東第一名師劉瞻培養,還帶著辛棄疾訪遍山東猛將,學習戰術兵法。15歲、18歲時,辛棄疾兩次借赴赴燕京應考之機,對金都進行實地考察,以期爭取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辛棄疾《美芹十論》)。20歲時,辛棄疾已成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

| 沙場秋點兵

22歲(紹興三十一年),辛棄疾趁著金主完顏亮發兵南侵,在家鄉變賣家產,安頓好族人,聚集2000餘人揭竿而起。從此,他由一個心懷天下的書生,蛻變成一個救民水火、保家衛國的的戰士。但是孤軍不成勢,要想一舉擊潰金軍,收復濟南故土,就得找到組織,壯大勢力。於是同年,他審時度勢,率領手下2千餘人投奔義軍領袖耿京。

投奔耿京隊伍不久,辛棄疾勸服另一批人馬加入到了耿京的隊伍中,為首的是僧人儀端。辛棄疾與儀端曾有過一面之緣,但令辛棄疾沒想到是,儀端不久之後竟偷了耿京的帥印投奔金國。辛棄疾聞訊飛身上馬,沿途追趕。三天之後,辛棄疾提著義端的人頭歸來。義軍及耿京見此,對辛棄疾更加的器重。

當時的金國自完顏雍上臺後,對各地的義軍進行軟硬兼施,重在分化瓦解,很多義軍不是投降,就是被殺害。為了長久之計,第二年(1162年),耿京委派辛棄疾帶一支隊伍南下朝見宋高宗,表示願回歸南宋,受到宋高宗趙構接見。宋高宗大喜,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天平軍節度掌書記。然而,當辛棄疾拿著節度使印信去召耿京歸朝時,卻在路上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死,張安國也率軍投降了金軍!

辛棄疾悲憤不已,遂帶五十名勇士突襲金營,活捉張安國。據史料記載,辛棄疾「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多少年之後,辛棄疾仍常常在夢中回顧這個高光時刻!可惜,令辛棄疾沒想到的是,這一戰竟是自己一生中最為精彩的時刻!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活捉叛徒張安國之後,帶領人馬,一路南奔,成功回到宋朝。辛棄疾的英勇壯舉,威震了南宋朝廷,受到宋高宗賞識,任命他為江陰籤判, 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此刻的辛棄疾,躊躇滿志,壯懷激烈,滿以為能有機會率軍北伐,但他的策略並不受重視。宋高宗還將辛棄疾帶來的起義軍解散,安置到各地隊伍中,辛棄疾也被任命為地方官,讓他治理地方政務,遠離朝政。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首詞是稼軒通判建康府時所作。歸宋已經有了一些年頭了,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登高騁目,無非傷懷,清秋景致,益增哀涼。

1163年宋高宗趙構禪讓,宋孝宗趙昚繼位。宋孝宗剛繼位時,年輕氣盛,意氣風發,不僅給嶽飛平反,還積極準備北伐,任命老將張浚北伐金國,收復中原故土。

這時的辛棄疾還在江陰擔任籤判,但因為「歸正人」的身份(宋代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朝廷始終不信任辛棄疾。

北伐起初,宋軍將士們鬥志高昂,頗有收復之意。但不多時,13萬人馬全軍覆滅,數萬人被俘虜,多數士兵命喪黃泉,只有少部分人逃了回來。這次北伐,只用了短短二十天就宣告了失敗。

北伐失敗之後,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籤訂屈辱的「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達成的同時,辛棄疾離開了江陰,被任命到廣德(今安徽廣德縣)軍中做通判。在廣德為官時,辛棄疾迎娶了一生摯愛-鎮江通判範邦彥之女範如蘭。

在此時間,辛棄疾寫下了名聲顯著的論文——《美芹十論》。辛棄疾盼望著自己辛苦所寫的治國強軍的良策,能夠受到皇帝的欣賞,從而得到施展才華的空間。然而,此時宋金剛剛議和不久,宋孝宗經歷過隆興北伐失敗之後,也無心再戰。辛棄疾辛辛苦苦著就的《美芹十論》,如泥沉大海,再無消息。

辛棄疾在廣德一待就待了四年。這四年間,辛棄疾每天都盼望著從臨安傳來消息,等待最後變成了滿腔的失望與憤懣。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 壯歲旌旗勇擁萬夫

從1168年到1179年,11年之間,辛棄疾從建康府通判、臨安司農寺主簿、滁州、臨安、江西、湖北,到大理寺少卿,再從大理寺少卿到湖北轉運副使,再調任湖南轉運副使。頻繁的職務調動則讓辛棄疾徹底對朝廷失去了信任與希望。

在從江西又一次赴任臨安的旅途上,辛棄疾平添了離愁別恨,寫下了著名的《霜天曉角》一詞。詞曰:

吳頭楚尾,一棹人千裡。

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

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然而,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期的辛棄疾絕不尸位素餐,庸庸碌碌。凡是他仕履所及之地,不論為官時間的長短,總都有一番建樹,無論治軍、治民都聲譽卓著。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1179年,辛棄疾由湖北漕移湖南。當年秋天,調任湖南安撫使。辛棄疾來潭州撫湘之前,江南東西和荊湖南北諸路,曾多次爆發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事件。辛棄疾上任後,立即上書皇帝,建議讓在湖南創建一支新的有戰鬥力的地方部隊,並得到皇帝同意。

1180年,辛棄疾開始著手組建飛虎軍。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飛虎軍,不久後便在他緊鑼密鼓的措置下,組建成功。飛虎軍隊是當時沿江各地方軍隊中最精銳的一支隊伍,維持了三四十年,成為南宋中後期維護湖南政治局勢的軍事支柱。金人稱之為虎兒軍,聞風喪膽,十分畏懼。《宋史》稱其「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然而,辛棄疾直率果斷的性格和對於北伐百折不撓的精神,得罪了不少權貴之人,對內傾軋的政治氛圍中,卻成了別人眼中的「出頭鳥」,關於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的議論甚囂塵上,一些人不滿他的人開始在宋孝宗面前彈劾他,他旋即遭到罷官。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被削官為民,便在上饒隱居起來。「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廢沼荒丘疇昔,明月夜風此夜,人世幾歡哀。」辛棄疾對帶湖非常喜愛,並根據四周的地形地勢,把一片荒涼的土地建成「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推開窗戶,一眼就可以看到莊稼,因此,他把這臨湖而建的莊園取名「稼軒」,並自號「稼軒居士」。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帶湖新居宣告落成了。辛棄疾聞訊喜不自勝,寫下一首《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慶賀: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

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

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鱠哉!

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

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

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

莫礙觀梅。秋菊堪餐

1188年冬,辛棄疾結識了著名的愛國人士豪放派詞人——陳亮。相同的政治主張,相似的仕途經歷,同樣的文學愛好,使二人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

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裡空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1189元,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後,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而寫下了這首詞。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朝廷再次任命辛棄疾為新任福建提點刑獄。

然而等待他的是,又一次罷官!在歸途中寫下一首《柳梢青·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來自嘲這次堪比迅雷的罷官:

白鳥相迎,相憐相笑,滿面塵埃。

華發蒼顏,去時曾勸,聞早歸來。

而今豈是高懷。為千裡、蓴羹計哉。

好把移文,從今日日,讀取千回。

1194年夏天,辛棄疾被罷官回了上饒,他決意效仿陶淵明,就讓自己縱情山水,安居田園。可是兩年後,他的莊園失了火,於是辛棄疾舉家移居到瓢泉。辛棄疾在瓢泉生活中,濃厚的田園氣息感染了他,讓他靈思如泉湧,寫了大量描寫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田園風詩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是其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

1203年 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權臣韓侂胄得勢,開始重新起用當年主戰卻被排擠的人,當時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重新被任職。

不過韓侂胄是個玩弄權術的小人,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排除異己,後又輕率發起開禧北伐,最後丟掉了腦袋。

就是在這個時間,辛棄疾來到北固亭,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青史留名之作。沒過多久,一些諫官的攻擊詆毀辛棄疾,極力想讓他下臺,辛棄疾又被降了官,辛棄疾覺得失望透頂了,再也不對朝廷抱有希望了,此後朝廷安排各種官職,他都推辭不去上任了。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當時已有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佳作。

| 男兒到死心如鐵

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開禧三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

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三聲「殺賊!殺賊!」。

英雄本應上陣殺敵、戰死沙場,可嘆辛棄疾卻只能帶著滿腔抱負病死家中!

南宋詩人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刻有郭沫若寫的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辛棄疾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希望早日光復大好河山,但終其一生無法實現。他將報國無門的憤恨融入了詞中,最終成為了一位彪炳史冊的大詞人,人稱「詞中之龍」。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有名的三首詩詞,見證「詞中之龍」的豪情與柔情
    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與蘇軾合稱「蘇辛」,和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他致力於收復故土,恢復山河,一生不休,他是辛棄疾。作為豪放派詞人的辛棄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驕龍,滿懷壯志,一心為國。豪放之外,亦能婉約,柔腸相思,不輸花間派。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他詩中的快意與柔情吧!
  • 辛棄疾打算辭職兒子卻阻撓,一氣之下寫此詞,詞中之龍果然有脾氣
    宋代詞壇,高手如雲,但能被稱得上一句「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只有辛棄疾一人而已。21歲步入沙場,22歲於萬人敵營中生擒叛將,25歲南宋皇帝親任他為江陰籤判,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錯生於羸弱的南宋是他的不幸,在經歷了高光時刻後,迎接他的是幾十年的閒賦時光。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雖然蘇辛都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不過由於身處的年代不同,其實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蘇軾所生活的年代,宋朝還沒那麼羸弱,所以蘇軾雖然一生貶謫顛沛流離,但是很多時候他遭遇的困境都是朝廷內部之爭,所以面對己身的宦海浮沉,蘇軾表現出的是一種豁達。而辛棄疾則不同,他所處的年代,宋朝已然是搖搖欲墜,他從一開始就以恢復中原為志,所以他更多時候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慷慨激昂。
  • 人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一首短詞眼睛一亮,作文訓練好教材
    上完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我讓學生選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理由是這首詞描寫的夜晚田園風光很有趣味,讓人遐想。有的學生說:我們整天學習到深夜,但是好像從來就沒有聽到蟬在枝頭鳴叫,青蛙在稻田裡鼓譟。
  • 「詞中之龍」的一首律詩,熱血激昂卻少有人知!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自靖康之變、宋室南遷之後,不論是沙場武將還是文人士子,甚至平民百姓,莫不心中悲憤,常懷一雪「靖康恥」之念。南宋詞壇也受此風影響,多懷古吟今之語、熱血激昂之呼。「詞中之龍」辛棄疾便是其中典型。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所以詩人就會經常使用「典故」來增強詩詞的感情色彩。
  • 詞中之龍辛棄疾,他的人生不止有詞,還有國家與大義!
    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早年出生在金國,因為他的家鄉被金國所佔領。正因如此,他長大後為了反抗金國於是歸順了宋朝,成為了宋朝一位著名的將領。在當時朝廷內部,一直有著主和派與主戰派兩個派系。而兩個派系之間,由於政見不合,導致宋朝朝廷內部分裂,實力被大大的削弱。而在當時,辛棄疾則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只有戰爭才能解決金的威脅。這相比那些屈尊求和,只知道一味割讓土地的求和派,要有骨氣的多。
  • 辛棄疾掉牙後寫了首詩,讀來詼諧幽默,其實罵盡天下小人,真解氣
    而辛棄疾讓這些人去鑽"狗竇",其諷刺和貶罵之意顯而易見。辛棄疾的詞,風格多樣,不僅有「弓如霹靂弦驚」之類的豪放作品,也有像「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這樣旖旎婉約的詞作。在詩詞的題材上,辛棄疾涉及的範圍便更加廣泛了,幾乎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辛棄疾甚至還寫過一首「罵」兒子的作品(《最高樓·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可謂是獨具一格。
  • 辛棄疾為好友祝壽寫下這首趣詞,句句都是典故,詞中之龍名不虛傳
    以辛棄疾的耿介直男性格,能擔得起他誇上一誇的人,其實不多,但都挺有意思。這第一誇,他誇的是自己的髮妻,愛人過壽,他寫下了一首《浣溪沙·壽內子》,在詞中他寫道:「年年堂上壽星圖」,是滿滿的祝福,字裡行那股子恩愛勁兒令人會心一笑。
  • 晚年的辛棄疾掉牙被嘲笑,為此寫了首千古趣詞調侃,看一次笑一次
    他是詞人,也是將領;他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七年級下冊語文,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與蘇軾合稱"蘇辛",和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他致力於收復故土,恢復山河,一生不休……他是豪放派詞人代表,辛棄疾。怎奈生不逢時,滿腔熱血卻只能歸隱田間,最終成為了辛稼軒。
  • 辛棄疾很特別的一首詞,通篇都在罵兒子,卻道出了千古至理
    辛棄疾怎麼會要專門寫一首詞來罵大兒子呢?本詩詞有一個序,這當中辛棄疾早就介紹了原由。序中說:吾擬乞歸,犬子以田土未置止我,賦此罵之。就是說,辛棄疾的大兒子以家庭田土沒有購買為由,阻止辛棄疾罷官。事實上光看辛棄疾序中所言,便能解釋他怎麼會要罵大兒子了,還可以解釋本詩會受後代人共同認可的原因。《最高樓·吾衰矣》辛棄疾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 蘇軾被貶黃州,心情低落遊歷赤壁,隨手寫下一首詞,卻傳誦至今
    提到唐詩,我們肯定繞不開李白和杜甫,而提到宋詞也一樣繞不開一些名字,比如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等。但如果要評價說唐詩宋詞中的巔峰之作是哪一首?今天史官就要和你好好談談。不得不提起蘇軾的詞作《赤壁懷古》,它絕對屬於宋詞的詞作巔峰之一。不止我認為,很多文學大家認為確實是宋詞的巔峰之作。
  • 他是詞中之龍,一首佳作孤篇壓南宋,為什麼有人建議將其移出課本
    如果追溯我國的詩詞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的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而詞起源於隋唐,鼎盛在宋代。詩詞文化大多數來源於民間,更多的是一種草根文學,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深受大家的喜愛。詩詞中的大佬也是不勝枚舉,比如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等等,又有千古詞帝李煜、詞中一哥蘇軾等等,但要說起我們今天的這位主人公可不得了,他被封為詞中之龍,平生擁有600多首詞作,還曾經是文武雙全、胸懷天下的坦蕩君子,此人名字就是辛棄疾。有的人對辛棄疾比較陌生,也有人對他比較熟悉。但是你肯定聽到過「眾裡尋他千百度。
  • 品讀詩詞: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
    本文為原創《品讀詩詞》第017期,如果您也喜歡品讀詩詞,不妨點擊上方「關注」。眾所周知,辛棄疾的詞作,多是憂國憂民的豪情之作,少有縱情山水的山水詞。但在1196年,辛棄疾二度落職,閒居帶湖時,到江西上饒西部的靈山遊覽風景。寫下了一首山水詞中的名篇。
  • 「詩詞與音樂」詩詞中的音律之美——山水悟道(黃莽)
    歌行、絕句、律詩和詞,皆是可歌可唱的。當然也不排除純文字的詩詞,我們通常把文學分為兩類,即文學作品和文學藝術作品,這是兩個概念。本文我們不講如《紅樓夢》中香菱和林黛玉學詩的入門知識,平仄、起承轉合、虛實修辭等之理。只講詩詞中的音律,若能啟發或引起這方面的專家把丟失的詞譜挖掘、還原,那將是無上功德。
  • 辛棄疾最狂傲的一首詞,霸氣十足無人超越,最後3個字被爭議千年
    世間文人多懦弱,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但也有例外,在我國最弱的宋朝就有一位「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他就是辛棄疾。這個被後世譽為「詞中之龍」的文壇巨匠,一生都是傳奇。這些似乎只會出現在說書先生嘴裡的傳奇,卻生生地發生在這個大宋將領身上。正是因為這些經歷,他的詞才那麼豪情萬丈,每次讀來都令人熱血沸騰。無論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還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亦或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
  • 「一起讀詩詞」記成語=背古詩,尋找藏在古詩詞裡的成語
    陸遊的《遊山西村》中的這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柳暗花明,原意是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現在常用來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由逆境轉變為充滿希望的順境。再來看看辛棄疾的這句詩「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金戈鐵馬」常用來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還有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文武雙全的辛棄疾獨愛梅花,醉裡看花寫下詠梅詞,品格高潔淡雅!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與蘇軾一樣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他能文能武,一生轟轟烈烈,為朝廷徵戰沙場,立下不少功績。在朝廷,他是主戰的一方,一心想著收復被金人佔領的北方土地,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棄疾縱然雄心壯志,最終也付諸東流,未能實現心願。
  • 19歲蘇軾大喜之日寫下洞房詩,不料成為名篇,讀完讓人臉紅!
    蘇東坡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並且還擅長書法和繪畫,堪稱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蘇軾。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自若,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 蘇軾風雨中寫下一首詞,短短幾句道盡人生沉浮,林語堂讚不絕口
    人生沉浮,若想在這浮塵之中保持生命最初的本真,便要有能夠洗滌心靈的能力,而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少之又少,而大文豪蘇軾則是難得少有的能夠給心靈深處鉛華洗盡的人。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老先生輕易不怎麼誇人,而他在《蘇東坡傳》中特地為蘇軾提序,在這當中有一句話更加是誇讚蘇軾本人是難得可貴之人:「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