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樸、忠厚的水族人民,素有熱情待客的優良傳統,他們對於親戚朋友,哪怕是素昧平生的不速之客,都會儘其所有,以禮相待。
水族先民原是居住在今天廣西南寧的邕江流域一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50萬大軍攻打嶺南地區,遭到了包括「駱越」在內的「百越」人的抵抗。到公元前214年時,秦軍平定了百越人的反抗,設郡置官,開始治理嶺南地區。在這戰亂期間,一部分水族先民攜家帶口,沿著龍江逆水而上,漸次遷到桂、黔邊境,並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展成了單一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水族歌謠,敘說了這一遷移的情形。據考證,從遷徙路線,從水語接近廣東、廣西的粵方言,從過去鬼師「祭谷魂」的咒語中,提到祖公隨河而上時,從海邊帶來了谷種,以及水族在宴客、節日、祭祖及葬禮中都少不了魚的特殊風俗來看,認為水族來自廣西的江邊或海邊,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字中,水族的水書是一種很奇特的古老文字。水書,又稱「水文」,水語稱為「泐雖」。水書共有400多個單字,字體結構有的是象形字,有的是仿漢字倒寫或反寫,因此有人又稱之為「反書」。
文字學者認為,水書的造字特點有象形、會意、指事和假借四種,其中象形字佔了很大的比重。水書象形字一般都是抓住事物的特徵,運用簡單的圖形來表示。例如,虎字寫作「 」,是簡化了虎頭而重點突出其雙耳,而豹字寫作「 」,則突出了豹子的雙目及其頸部。
水書的書寫方法為自右向左豎寫。但是,由於水書創製時代甚為古遠,加上水族歷史上遭受戰亂而不斷遷徒,使水書的發展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使水書沒有統一的刻板,也沒有統一的學校和書寫規範方法,而是靠各地民間謄寫抄錄,自傳自抄。於是,使得水書字體變異甚多,產生了古體、今體、異體的字形。水書的分類,從形式來看,有朗讀本、閱覽本、遁掌本、方位本、星宿本、講解本等。朗讀本是學習水書的基礎讀本,閱覽本是水書的主體部分,是擇定各種日期的主要依據。水族崇奉多神,民間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由神靈所主宰。因而,主要用於巫師佔卜、擇日的水書,其內容上部多為年月日時和方位,下部多為吉兇兆象。其中,吉祥類有代旺、鳩高、鳩笨、金堂、龍定等50來個條目。兇禍類則有歹耿、稜項、鳩火、龍犬、都居等500多個條目。從前,水書與水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關係。舉凡漁豬、農耕、營造、經商、節日、婚嫁、喪葬、禁忌,信仰等等,在水書上都有所記載。其中,水書對水族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是喪葬、婚嫁、營造三個方面。例如村寨喪事,從入殮、停棺、「開控」追悼活動到出殯、下土安葬等,每一細小環節都要照水書條文所示來行事,以趨吉避兇。而村民的一些日常生活,諸如吃新米、調馴耕牛等等,也要翻看水書,擇吉而行。不過,在水書中的朗讀本和講解歌訣中,也保留了水族古代民歌的各種句式,保存了水族古代的不少詞彙和音韻,有其文化價值的。
從水書內容類似甲骨文的卜辭,而字體、書寫方法則停留於甲骨文、金文的原始文字階段來看,曾有學者認為「水書製造之時代極為古遠」。在水族民間故事中,水書的創始人叫拱陸鐸。相傳,水族最早沒有文字,交流極不方便。於是大家推選6個智者去向神仙學習造字。誰知歸途中有5人先後病故,只餘下拱陸鐸一人生還,因而只由他一人傳字給老百姓。不過,由於最初是6人同去學習造字的,他們所學的字又有所不同,所以後來村民辦婚嫁、喪葬一類的紅白喜事,請水書先生來擇日時,往往要請6人,以求準確無誤。傳說畢竟是傳說。水書究竟何時定形?目前尚無結論。有人認為,水書應在水族主要氏族部落尚未解體的時期。因而,儘管後來水族經歷戰亂和遷徒,分散居住於各地,但仍能保留水書的基本面目。水書雖然在水族聚居的三都縣以及荔波、獨山、都勻、榕江、丹寨、雷山等水族村寨尚有影響,但也只限於巫師佔卜、擇日時使用。水族人民早已通用漢字了。
旅行文化探秘:神秘天珠的前世今生
訪雷州、食雷公、聽雷歌、酬雷神
旅途吃貨,中國「食辣」版圖
中國最漂亮的公路旅行,此生必走一次
古色古香的小山城:琅勃拉邦(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