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2021-01-09 紅星新聞網

半月談記者 謝佼

變革文明:高峽彝村,千年一躍

編者按

一時脫貧易,一直脫貧難。在成片相連的貧困帶上,貧困人群陷入陳規積習而不能自拔。改變陳舊思想,揮就文明新篇,殊為不易。脫貧攻堅在這方面頗下苦功夫:開展廁所革命、鼓勵垃圾分類、簡化紅白喜事、叫停鋪張浪費、破除迷信活動、推動鄉風文明……伴隨著宣傳和教育,人們頭腦中舊有的落後觀念逐漸消除,現代文明的種子就此發芽。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處在西南民族融合的走廊地帶上。時至今日,該地仍有許多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的文化遺存。

過去,由於交通滯後、知識薄弱、陳規陋習多、環境髒亂差,當地貧困代際傳播沉痾日久。地理的禁錮、遷徙的動蕩,讓現代風氣難以吹入當地彝族村落。

今天,再走入這些彝村,你會發現,由貧到亂再到治,一種「脫貧文明」在當地建立起來。而你也只有了解這些彝村曾深陷的文明之困,才能明白這個飛躍來得有多麼不易。

  1

  當村落深陷蒙昧,文明何處尋

寶山鎮田壩村距離雷波縣城不到100公裡。2011年時,該村尚不通公路。彼時半月談記者乘車去往該村調查,走到一半便沒了路。徒步攀爬半天之後,這個極端貧苦的山村才映入眼帘。

當時,村裡是一片土坯房,人畜混居,牛羊糞便落滿地。大多數村民家中只有一個用黃土堆積而成的灶臺。屋裡沒有桌椅,一盞昏暗的電燈是唯一的電器,一張孤零零的床躲在角落裡。

這個彝族聚居村260多戶、1200多人。九成以上的村民來自當地的兩大宗族,彝語音譯為「龍」「盧」,是個典型的宗族式村寨。

在2007年到2011年間,雷波縣曾發生多起惡性刑事案件,一些主犯就是田壩村人。

調查發現,諸多刑事案件背後有著同樣的環境誘因——村民普遍是文盲,很多人甚至不知何為「犯法」;村子交通封閉,進出只能依靠金沙江邊峭壁上的羊腸小道,村民難以走出村落,平日依附於家族;極少數年輕人鼓起勇氣出門打工,因毫無技能,心態失衡,走了歪路……

悠久的彝家村寨文明遭遇工業化的現代文明,不可避免受到巨大衝擊。而受制於語言、習慣、教育、技能等因素,村民們想打破藩籬又深感困難。

「曾有個40多歲的村民被別人帶出去打工,有天想回家,卻不知道怎麼買火車票,急得沒辦法,只能讓人專門到打工的地方接他回家。再不改變,村子就沒什麼前途了。」田壩村黨支部書記盧古坡回憶,當地人看不到出路,所有人都陷入焦躁之中。

在多年持續的脫貧攻堅政策幫扶下,田壩村2013年貫通了通村水泥路,2017年實現農村電網改造。到此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貧困人口496 人,仍是雷波縣貧困戶最多的貧困村之一。

要脫貧,田壩村是時候啃最硬的骨頭了。

基層力量弱、基礎設施差,是首先要突破的瓶頸。第一書記楊江和村裡13名黨員,是攻堅克難的主心骨。

2017年,村上要建易地扶貧統一居住安置點,村民楊夫一日一聽要徵收自己7畝多的土地,一下子急了:「憑啥要徵我的地?我就不幹!」

「你不要這麼說嘛。脫貧攻堅是為了大家好,大河水漲了小河才有水嘛。」50多歲老黨員盧裡土利用親戚身份,做了整整兩天的思想工作,才說服了楊夫一日。

村兩委向縣交通局申請資金28萬多元,用於修建村內入戶道路。可路剛修到一半,承建方就以「賺不到錢」為由不幹了。共產黨員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動員老百姓投工投勞。黨員帶頭到施工現場挖土、挑石,和水泥,帶動村民紛紛參與,一鼓作氣完成3000米入戶路的硬化。

如今,依靠青花椒種植、土雞養殖、光伏發電、網絡扶貧,田壩村逐步走上發展正軌。今年8月,半月談記者來到煥然一新的田壩村,一間土牆房也沒看到。村民自建的水泥房高大寬敞。

  2

  回鍋肉取代殺牛刀

  席地抓食變桌餐

貧困,與風俗習慣的不合時宜密切相關。彝族村落是熟人社會,人們重人情好面子。紅白喜事鋪張浪費,過高的人情禮金曾讓不少村民債臺高築。村民有限的積累被無節制的「窮大方」揮霍一空,家家負擔重,攢不下錢。

在脫貧之前,海拔2500米的涼山州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有239戶人家,其中104戶是貧困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而當地紅白喜事卻一度大辦特辦。

「那時辦喪事是殺100頭牛,只能多不能少,殺了砍成肉塊,煮一下抓著吃。」涼山州退休老校長蘇呷拉曲回憶起過去,搖頭嘆息,「哪裡吃得完?滿溝亂甩,還會發臭。我母親喪事曾想簡辦只殺50頭,但是親戚都背後戳我脊梁骨,說我不孝,還是拗不過啊。」

「所有的親戚都要來。每家人用竹竿夾著錢,6000元錢放成一坨,一根竹竿夾4坨。這樣放既好看又好記,大家都要出錢,這錢就用來殺牛辦後事,辦完算帳,基本不會剩。」駐村第一書記羅洪說,100頭牛就要花幾十萬元。

原來,當地人認為,殺牛越多面子越大,可牛肉根本吃不完,只能扔掉。而且,許多年紀大的村民習慣於席地而坐、手抓取食,不講衛生。

羅洪思前想後,認為不解決這個問題,村子就難以脫貧。這時候,老村支書剛去世,羅洪張羅來30張大圓桌,300個凳子,藉機推廣新式葬禮。駐村幫扶幹部們鋪上桌布,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往主位一坐,羅洪和幫扶幹部們支起四口鍋,擼起袖子下廚炒菜。

香油一爆,滿村飄香。村民們坐著吃飯,眼前一亮——坐著吃硬是比蹲著吃舒服。

村民們就著油爆爆的回鍋肉下飯,連吃好幾碗,吃完摸著肚皮都說吃得好。一算帳,原計劃殺15頭牛的,只殺了7頭牛,外加幾口豬和一些蔬菜。村會計阿力俄黑一直擔心羅洪把事辦砸了,最後連連給羅洪豎大拇指!

也正是在幫扶幹部的不斷呼籲下,如今大涼山的彝村村民逐漸理解了講文明、講衛生的重要性。大涼山的不少村莊開始制定村規民約。彝家老鄉不再像以前那樣隨意席地、手抓進食,而越來越多地坐進包間,吃起桌餐。牲畜被集中安置在村外飼養,蒼蠅亂飛的現象大大減少。

37歲的達體舞隊隊長龍子取在家裡對著鏡子,把統一風格的民族服飾穿好,她說,託了涼山州「巾幗行動」的福,每個村由村婦聯主席擔任健康管理員,兩名村婦聯副主席分別擔任控輟保學監督員和文明倡導員,通過達體舞等形式,引導婦女和家庭成員養成健康衛生習慣,逐步改掉陳規陋習,推動現代文明。

龍子取的小兒子才5歲,頭髮剪成可愛的蘋果造型,「在縣城花25元錢剪的。」龍子取說,「我們都要追求美。」

  3

  一心追回失去的20年

風俗習慣重塑,現代文明之風正改變這片彝村,彝村人的精氣神大不一樣了。

居住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寶山鎮跑馬坪村的王拉撒已經當爺爺,卻深藏不露,是個網購達人。他學會炒川菜、烤燒烤,網購食材,開了一家店。「連我的摩託都是網購的,比實體店便宜1000多元。我騎著摩託給顧客送燒烤送外賣,微信收錢方便得很。」王拉撒說。

金沙水暖風含熱,流經雷波的135公裡金沙江乾熱河谷,光照充沛,讓香甜的雷波臍橙遠近馳名。然而,頗具地理優勢的卡哈洛鄉大火地村,直到2019年才開始種植臍橙,落後其他鄉鎮20多年。

大火地村臍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一組組長張世倫告訴半月談記者,過去很長時間內,村子不通路,只能行船。村裡好多人連身份證都沒有登記辦理。

脫貧攻堅戰中,這個被遺忘的角落被徹底激活。整村土地流轉,建立臍橙種植基地,村民有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一天可以掙120元,去年光務工費就有2萬元左右。」村民張世前說。

「我不識字,過去出不了門,找不到活幹,白白浪費20年。」張世倫握緊拳頭,「現在我們全村人都擼起袖子要大幹,把失去的20年奪回來!」

上圖:2019年7月,在四川省喜德縣米市鎮的馬多洛村,居民蹲在地上吃飯;下圖:2020年9月,在四川省喜德縣乃託新村,一家彝族居民圍坐桌前吃午飯 李夢馨 攝

回想數年之前那些茫然的眼神,如今的村寨百姓目光堅定,充滿自信。兩相比照,真有恍若隔世、脫胎換骨之感。村民面貌變化之大,如果不是親眼見證,誰都不敢相信。

然而這一切都在基層幹部群眾的苦幹實幹之下,真實地發生了。

在這些村子裡,半月談記者看到了一種鼓足幹勁、力戒陋習、崇尚現代、只爭朝夕的新型村落文明,這是脫貧攻堅戰收穫的最為寶貴的精神果實,也是基層治理挺進到群眾身邊最後一公裡的好範例。(完)

原標題: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相關焦點

  • 貴州一少數民族村寨,擁有千年古方藥浴,村民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中國有無數的村寨,這些村寨基本上都延綿著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而才在於當今社會中。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更是使人覺得既有趣又神秘。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少數民族的村寨,以及他們神秘的「藥浴」習俗,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高華村位於貴州省從江縣翠裡瑤族壯族鄉,是一個瑤族的村莊。
  • 言恭達:「和合文明」助力現代生活方式的構建
    藝術創作要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認真思考如何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化和優秀國際文化的本土活化,創造性完成這雙向活化,並取得成效。  將藝術還原於文化,求真於經典,這是當下中國書壇人人需做的命題。守護文化靈魂,回歸藝術心靈。本質意義上看,書法是文化,須「技進乎道」「文以載道」。  中華民族講究「和」「合」。
  • 泰州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憑什麼?
    最近,2020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揭曉 泰州實現全國文明城市 而是早茶 泰州的早茶有「三寶」:魚湯麵、燙乾絲、蟹黃包,在流淌千年的鳳城河旁
  • 村寨布列狀如北鬥七星,——這處神秘所在,邀您冬季解碼
    在中國的西南,有一處神秘所在!這處所在,依山水而建的村寨布列狀如北鬥七星,那裡有傳承千年的「歌堂」,據說,小夥的歌喉一展,心儀的姑娘要麼臉紅心跳,要麼傾心以歌回應、以身相許。還有原滋原味的延續數千年的民俗,若您能截獲其中的密碼,必將變成人生巨大的精神寶藏……這處所在,就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照亮一切西方文化隱喻,也點燃整個現代文明
    不光這些文化符號和隱喻,就連現代的哲學,科學,社會制度,無一不能從古希臘文化中找到源頭。換句話說,讀懂了古希臘,我們不僅會對很多現代文明中的意象和符號會豁然開朗,而且還能更加深刻得認識人類文明的歷史與現狀。現在網際網路上關於希臘文化的信息可謂琳琅滿目,魚龍混雜,我們當然不會滿足於瑣碎零星,或者難辨真假的知識。
  • 買墓地先籤約承諾文明祭掃 | 現代快報
    又到清明祭掃時節,如何向焚燒紙錢說不?3月19日,南京民政部門在雨花功德園舉行「打造綠色無煙園區,倡導零碳祭掃新風尚」的倡議活動。現代快報記者從活動中獲悉,今後在雨花功德園買墓地前,市民要先籤文明祭掃公約。     通訊員 胡靜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偉娟  每年清明節前後,各大墓園都會出現鋪張的祭祀和祭品、煙霧繚繞的香火。
  • 5000年前瑪雅人預知的4大預言,現已全部實現,如今他們怎樣了?
    雖然生活在五千年前,但是瑪雅人卻有著預知未來和高度發達的文明。而瑪雅人其實在現代社會還存在著,盛極一時的他們現在生活得如何了呢?瑪雅文明生活在現今的墨西哥東南部等地的叢林文明,而瑪雅人則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瑪雅文明也屬於美洲三大文明之一,這個文明就是因為瑪雅人得來的稱呼。它與非洲、亞洲、歐洲的古代文明都是隔絕的,但它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
  • 鴻躍國際:如何在跨境求職過程中識別黑中介,防止被騙。
    那作為跨境求職者該如何選擇呢?小編也帶著這個問題,走訪了吉林省長春市老牌跨境人力資源機構——吉林省鴻躍國際,而鴻躍國際成立至今已經有13個年頭了,在行業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做為行業內的OG,有哪些建議提供給求職者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大足:「三條紅線」 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
    大足區水務部門組織人員正在打撈龍水湖水面飄浮的垃圾,以保證實現當地的水生態文明。    華龍網9月13日17時53分訊(通訊員 譚顯全 王爾華)筆者從大足區水務局獲悉,該區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一「三條紅線」,實現了當地水生態文明建設新跨越。    大足區水務局相關人士說,大足因沒有大江大河過境,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十分嚴重,每年缺水近2億立方米,屬重度缺水地區,嚴重製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 為什麼日耳曼人發展出了現代工業文明?歐洲各國工業化有何不同?
    我們國家近年來工業化水平突飛猛進,可喜可賀的同時,很多國人喜歡說只有北歐日耳曼新教文明和東亞儒家文明成功工業化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事實,但是沒有那麼簡單。東亞儒家文明,實際上嚴格來講儒家不產生工業文明,只有北歐的新教文明產生了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出了工業化與現代化。東亞的工業化靠的不是儒家自己的能力。一般我們想到歐洲,想到白人,一定都覺得他們現代化、工業化了。
  • 中國夢的文明價值與世界意義
    中國夢的內涵十分確定,也十分清晰,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這是千年的迴響、百年的追求,理所當然、順理成章,不用講也明白。  但是對於外國朋友,則需要從實踐的邏輯、理論的邏輯和文明的邏輯等層面把中國夢的文明價值與世界意義講清楚,以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贏得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認同與尊重。
  • 首部線上首演音樂劇《一愛千年》 關注度高
    19日晚19點整,《一愛千年》在平行麥現場·優酷直播間舉行線上首映禮。……同時,《一愛千年》還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視頻、中國新聞網等20多家權威媒體的廣泛報導。通過全媒體平臺的聯動宣傳,《一愛千年》關注度持續走高,瀏覽量達400萬。   創新演出新模式 逆境中業務轉型
  • 屬豬的8月下旬遭遇不公,如何力挽狂瀾,實現夢想
    8月22日是處暑,也算正式步入8月的下旬,一直到9月7日結束,8月下旬裡或許還會遇到重重困難,如下就來了解生肖豬運勢指南:遭遇不公如何力挽狂瀾,實現夢想? 豬8月下旬健康:鍛鍊因健康宮受猴(申)豬(亥)相害的這個「害」影響,加上下旬走的是甲申月裡的申金運,金生水,本身生肖豬的命格就帶3成水, 水再一旺
  • 水火無情,千年古村落中的老屋被燒毀,洋船屋深藏遊子孝心
    它像是一把萬年不壞的琵琶,在風雨雷電的撥動下,向著遠方的大海,吟唱著古老的歌謠,那歌謠裡有著千年的傳奇、吳娃越女的溫婉柔情、世世代代的耕耘,以及山水靈動的秀麗。這裡的古村落大多是線性布局,在山腳下沿著一條山溪或小河,跟隨著山形水勢鋪出主要的村道或街巷,便徐徐展開粉牆黛瓦的畫卷,布局具有很強的序列感。「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將「飛簷不與山爭高,庭院臨水照自寬」的意境,處理得別致且精妙。
  • 佔星術是一種宇宙合一的科學,即便在現代文明的今天也應該研究
    第一次出現有關佔星學的資料,遠朔及從印度傳過去的蘇美文明。  在耶穌之前的六千年,蘇美人是第一個在西方打開佔星學的人。蘇美人奠定了星座科學性探索的基礎。他們建造了七百尺高的巨塔,蘇美人的祭司從這裡一天二十四小時觀測天象。蘇美玄學家很快的了解到任何人類所發生的事情終究總會跟這些星群有關;它們才是源頭。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面向幼兒園大班的漢字課正在進行。  屏幕上顯示「人」「日」「田」等幾個甲骨文,從字形看與現代漢字十分接近,陸續有小朋友猶豫著念出聲來。當老師告訴他們,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時,伴隨著一雙雙瞬間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語彙成了整齊的一聲「哇哦」。
  • 倡議書:居家祭祀 文明清明
    今年清明恰逢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階段,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具體要求,引導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暫停現場祭祀,推動傳統節日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通,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呈現樣式,我們特此發出「居家祭祀 文明清明」倡議:居家祭祀,過綠色清明。
  • 蒼洱之間,一曲歌來一片情
    「各個民族都是一家人,都得幫!」楊開四的想法很簡單。漢族農戶國鍾林住在距離鰲鳳村不遠的東南村夥山一社,種植地參已有七八年。過去,地參收益不好,他常常背著一簍子地參,走1個小時的山路到鎮上,卻一分錢沒賣到,只好把地參原封不動背回家。2016年,楊開四和國鍾林籤了合同,還因他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特意提高了最低收購保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