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人熱衷於給古人找真愛,《清平樂》播出後,仁宗真愛是誰這個話題熱度飆升,有的說他的真愛是白月光,有的說是青梅竹馬,也有說是寵妃,當然大老婆曹皇后也沒有被觀眾忽視,而且還出人意料的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
然而,電視劇中的仁宗不過是經過編劇美化後的形象,在正史中,哪怕以仁著稱,他也擁有一切古代皇帝所具有的標配,如三宮六院、風流好色,博愛、薄情、小心眼、疑心重等屬性。
十一年隱忍,一朝翻身便翻臉
仁宗皇帝登基時才十三歲,為了避免他被人從皇帝寶座上趕下來,他的皇帝爹在去世時便指定了老婆劉皇后攝政為兒子保駕護航。這個命令並不是亂命,早在仁宗當皇帝之前,劉皇后就有處理國事的經驗,而且對上朝中的大臣絲毫不落下風。事實也證明了這條命令的正確性,劉太后攝政後把國家大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宗親大臣都不敢跳出來炸毛。
可是劉太后太能幹了,以至於仁宗遲遲不能親政。因為前有唐朝武則天把兒子趕下臺自己當皇帝的事兒,仁宗特別擔心劉太后效仿先人,而且這種擔心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但是劉太后太有威望了,仁宗不敢透露自己的小心思,只能老老實實坐在皇位上當吉祥物,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一年。
人的情緒就像彈簧一樣,壓制的越狠反彈的越嚴重。所以劉太后一去世,還沒出殯,仁宗就發作了,他讓人跳出來指證說他的生母另有其人而且死於非命,暗指劉太后殺母奪子,為了找證據還打開了他生母的棺材。
可惜劉太后並不是一個圍著男人轉的後宅女子,她整天處理國家大事,胸懷比一般男人還寬廣,根本沒心情、沒時間和後宮女子糾纏。所以仁宗根本找不到劉太后吃醋暗害他生母的證據,好在他還有幾分急智,見事不可為馬上說「現在才知道流言有多不可信、大娘娘(劉太后)對我有多好」,然後又是一副死了親娘的模樣痛哭流涕。
不過仁宗雖然表現很悲痛,他卻幹了一件非常噁心人的事兒,他讓他親娘和劉太后一起出殯,讓本來只屬於劉太后一個人的死後哀榮多了一個人分享。劉太后雖然壓著仁宗不肯還政,但是除此之外她並沒有什麼對不起仁宗的地方,仁宗卻在她葬禮上幹出了這樣的事兒,如果真的底下有靈她的棺材板絕對要壓不住了。
恨屋及烏廢原配郭皇后
說起小心眼皇帝,很多人都會說雍正,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但是比起雍正來,仁宗也不逞多讓。
仁宗雖然親政時間晚,但是大婚的時間卻挺早的,他的原配郭皇后是劉太后為他挑選出來的。一開始的時候仁宗就對這個皇后不太滿意,他中意的是另一位比較漂亮的王小姐。但是婆婆選媳婦兒的眼光和男人選老婆的眼光是不一樣的,劉太后認為那個王小姐太漂亮了,不適合當皇帝的妻妾,就把人嫁給了娘家侄子,然後按她的審美指定了郭皇后。
郭皇后因為是攝政太后指定的,所以和仁宗相處的時候就比較強勢,經常攔著丈夫不讓他見小妾。仁宗是敢怒不敢言,待到劉太后去世後,郭皇后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境的改變,對待皇帝的態度還和以前一樣,在一次和后妃爭執中不小心誤傷了仁宗,仁宗順勢就廢了郭皇后。
之後郭皇后就出宮去了道觀出家,仁宗又想起了郭皇后的好去看望她,可能是不忍前妻年紀輕輕就在道觀了此殘生,要把郭皇后接進皇宮。郭皇后說她是原配,回宮得堂堂正正的,要求仁宗重新冊封她為皇后。仁宗自然不肯,後來郭皇后生了一場小病,他安排了一個太醫給她診治,結果小病變成了暴斃。
縱慾過度卻讓妾妃背鍋
郭皇后被廢後,仁宗在女色上更加荒唐,「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句形容唐明皇的詩句套在他身上一點也不誇張,經常和尚美人、楊美人大被同眠。時間長了,仁宗的身體就受不住了,生了一場大病,不僅吃不進東西,還昏過去了。朝中的大臣們嚇壞了,他們不好說仁宗好色,只說那倆美人邀寵過度、不顧皇帝的身體。
仁宗皇帝尷尬壞了,所以在大臣們建議他驅逐倆美人時,他象徵性的推辭了一兩次就同意了,然後倆美人就被強行驅逐出宮。美人出宮了,仁宗的身體也好了,同時也坐實了果然是美人惹的禍的說法。
之後的曹皇后也不是仁宗選出來的,他這次看中的是一個茶商家的漂亮姑娘,但是大臣們不放心他在女色上的自制力,為他選了德行更好的曹皇后。仁宗才在女色上栽跟頭不久,所以就同意了大臣們的選擇。宋朝特別提防外戚和武將,曹皇后卻是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所以仁宗待曹皇后比較一般,寵妃給曹皇后臉色看他也不懲罰。不僅如此,曹皇后進宮後,仁宗在位期間就再也沒單獨見過她的父母親人。
結語:仁宗是一個標準的封建帝王,不損害他的利益時,他可以非常寬仁,一旦危害到他的利益,他就會露出獠牙。比如,郭皇后之死,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與仁宗有關,但是他身上的嫌疑比誰都大。或許有人要說了,也有可能是盯著皇后之位的人指使的,這個可能確實存在,但是太醫是他指派的,即便不是他指使的,縱容的嫌疑卻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