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河圖的演變順序從陽轉陰,依次為陽9陰4,陽7陰2,陽3陰8,陽1陰6。河圖的陽量由大到小,是從陽9到陽1,陰量由小到大,是從陰4到陰6,因為物質的陰與陽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理論上來說,最大的陽量對應的是最小的陰量,而陽9對應的陰量是陰4,那麼其陰量與陽量的演變規則應該是不同的,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就必須證明陰4是最小的陰量。
雖然自古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說法,我們也用陰陽兩氣上行下行圖說明過陰量是如何由小變大的,但是陰量與之相對應的陽量並不是互補且對立統一的關係,至少在圖像上來看不是,這很明顯不符合陰陽理論。再從伏羲八卦的圖像上來看,由陽轉陰是一個陽量逐步從大到小,陰量從小到大的過程,如果伏羲八卦是從河圖變化而來,那麼他們陰陽兩量變化的規則怎麼會不一樣呢?
我們必須從河圖洛書的起源上來尋找答案,河圖洛書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尚書裡,易傳裡有關於伏羲參考了河圖洛書的說法,所以河圖洛書的存在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但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河圖洛書的圖式早已遺失,現在的河圖洛書是後人根據先秦時期的典籍復原的產物。
我們分析過洛書應該是先於現河圖之前的,因為洛書的陰陽兩數並沒有像現河圖與伏羲八卦一樣結合在一起,在洛書之前有一張古河圖是一張星象圖,現在的河圖是洛書轉變為伏羲八卦時期過渡的產物,或者根本就是後人臆想出來的,原本並不存在。1977年安徽阜陽西漢妝陰侯墓出土了太乙九宮佔盤,實際上就是洛書,這說明洛書至少在西漢之前就存在了。我們知道事物是發展的,有因才有果,如果判斷正確,那麼一定能找到洛書與伏羲八卦之間的聯繫。
先來看看洛書與現河圖之間的關係,如果洛書的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將洛書的陰數與陽數組合而成的河圖,四組物質分別為,陽9陰4,陽7陰2,陽3陰8,陽1陰6,他們的演變規律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陽五為中心,將四周的四組物質順時針或者逆時針連接起來,連接的圖形就是一個圓的形狀。另一種也是以陽五為中心,先連接兩組物質,然後連接第二組對面的第三組物質,繼續連接最後一組物質,連接的圖形是一個S的形狀。然而這兩種變化都無法解決河圖演變過程中陰量與陽量不是對立統一關係的根本矛盾,那麼洛書會不會有另外的演變規律呢?答案是肯定的。
伏羲之所以被稱為聖人必有其過人之處,我們知道伏羲八卦由陽轉陰,是一個陽量從大到小,同時陰量從小到大的過程,實際上洛書同樣如此。將洛書的陰陽兩數分離,陽量從大到小,依次為,陽9,陽7,陽3,陽1,所有陽量按照S形排列,相對應的陰量從小到大(為了便於觀察,將所有陰數逆時針旋轉45度與所有陽數對齊),依次為,陰2,陰4,陰6,陰8,所有陰量也是按照S形排列的,與陽量的不同之處僅在於他們的演變方向正好相反,洛書與伏羲八卦都揭示了陽數與陰數等量變化的過程(量變質變規律)。
伏羲根據洛書中陽數從大到小,陰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將陰陽兩數兩兩組合在一起,使陰陽兩數的演變方向相一致,這樣伏羲八卦的基本框架(天地已合狀態的洛書)就形成了。從中我們能看出陽5與陰10的位置沒有交集,所以陽5陰10的組合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洛書中間只有一個陽5的原因。
在洛書的陰陽兩數合併之後,從圖像上能看出,物質的陰量與陽量是一個互補且對立統一的關係,最大的陽量對應最小的陰量,陽氣下行的同時陰氣在上行,一直持續到物質的陰量大於陽量(質變的過程),然後陽氣開始上行,同時陰氣下行,最終物質轉為至陰。物質內部,物質與物質之間,所有陽性物質與陰性物質之間,他們都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他們之間的演變過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觀察陰陽兩氣變化的時候,我們發現物質之間陰陽兩量的總和是不一樣的,這樣非常不便於計算。因為物質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所以陽9陰2與陽1陰8是互補的關係,我們可以把陽1與陰2調換一下位置,這樣在保持規律不變的情況下,將陽9陰2轉換為陽10,陽1陰8轉換為陰10,也就是陽極和陰極,同時將他們一分為二填補原來陽1與陰2所在的位置,同理將陽7陰4與陽3陰6轉換為,陽5陰5,陰5陽5,這樣就實現了洛書圖像與量的統一,也就是象與數的統一,洛書圖像的變化,即是物質陰陽能量的變化,他們是一致的。
本質上,洛書陰陽能量的變化表現在圖像上就是陰與陽位置的變化,伏羲在洛書四象的基礎上,另外加入5陽與5陰,把四象轉變為八卦,這樣伏羲八卦基本成型。轉化後的洛書圖像由互相間隔的三組五陰或者五陽的實心空心圓圈組成,伏羲在此基礎上將圖像進一步抽象,用單根橫槓代表五陽,兩根短槓來代表五陰。伏羲在深刻理解洛書規律的基礎上發明了伏羲八卦,每一步的變化都遵從陰陽理論,當然在圖像的抽象上也不例外,從洛書(天地未合狀態)的整體上來看,無論縱橫都是由三組不同的陰數或者陽數組成的,不是兩陽包一陰,就是兩陰包一陽,三組不同陰數或陽數的總量和為15,所以伏羲八卦用一橫代表陽,二橫來代表陰。需要說明的是,伏羲時期陰陽沒有明確定義,一橫可能為陽也可能為陰,但是他們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狀態是肯定的。
太古之先,天文學對中國人來說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無論是耕作還是生活都需要用到天文學知識,所以祖先對於星象的研究起始非常早,我們知道宇宙萬物的排列和規律的抽象是雙螺旋結構的,如果洛書是古人觀察星象得出的平面圖,那麼洛書在三維空間中的排列方式必然也是雙螺旋結構。
我們用三維(立體)模式來觀察洛書陰數和陽數的排列和規律,陽量為,陽9,陽7,陽3,陽1,陰量為,陰8,陰6,陰4,陰2,他們的演變規律也會有兩種情況,一種可能,洛書是星體的俯視平面圖,另一種可能洛書是側視圖。如果星體是按俯視圖的位置排列,那麼從側面我們能看出洛書的三維圖形是懸臂式結構的,因為懸臂式結構的圖形整體上來看是一個對稱圖像,所以俯視圖的排列方式不符合陰陽理論,肯定是錯誤的。
那麼洛書只可能是星體的側視平面圖,用三維模式觀察洛書,我們不必像伏羲一樣翻轉陽數或陰數的演變方向,因為這本就是宇宙間星體位置的排列順序,宇宙中萬物的位置排列與規律的抽象呈雙螺旋結構。陽量從最大的陽9開始盤旋向下到最小的陽量陽1,陰量從陽9的對面,也就是最小的陰量陰2開始盤旋向下到最大的陰量陰8,所有陰量與陽量之間是對立統一且互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