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縣潤和專業養殖場的西門塔爾牛。
榨油廠主打的笨榨大豆油。
牛糞漚制的有機肥給田間大豆提供充足養分,收穫的大豆運進車間笨榨出一桶桶豆油,豆田裡的秸稈和榨油剩下的豆餅又成了牛的「美餐」,最後優質牛肉、牛奶、牛皮、牛骨和笨榨豆油打上「冰城製造」標籤走向全國市場……10日,記者在延壽縣走進牛舍、步入車間,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頭牛「牽」出的致富產業鏈條。
牛舍到車間,帶鼓「錢袋子」
隆冬時節的延壽縣安山鄉興山村旁,成群結隊的牛走出建在山中的牛舍,沿著通道緩步前行。這是延壽縣潤和專業養殖場的「林間散步」時間,500餘頭西門塔爾牛分批上山覓食、遛彎兒。
就在牛「散步」的同時,在養殖場打工的興山村村民委信正在飼料加工間裡忙活著。他熟練地操作粉碎機和打包機,機聲隆隆中一包包秸稈飼料包下線。「把秸稈混著玉米、豆餅,一起粉碎打包,在包裡發酵40天後餵牛,特催膘、特下奶。」今年56歲的老委告訴記者。
粉碎完秸稈,趁著「散步」的牛沒回來,老委又拎著鐵鍬走進了牛舍清理牛糞。「這牛糞可是寶,我們養牛場有個漚糞池,把牛糞收集起來發酵漚制有機肥,開春施到地裡勁兒老大了。」老委說,村裡的種植戶心裡都有桿秤,有機農家肥更綠色、更健康,比化肥好。
去年,老委家的15畝地都種了大豆,地裡撒的就是養牛場的牛糞肥。「雖然雨大受了點災,但也算是豐收了。」收了豆子,老委開著四輪車把田裡的秸稈拉進養牛場,秸稈留下了,他也留下當起了飼養員。
老委在養牛場打工,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兩個多月前,老委的兒子小委也走進養牛場,小委的工資比老委還高,一個月5000多元。「我是村裡、榨油廠、養牛場三頭跑,每天把從村民手裡收上來的大豆運到榨油廠,再把榨油剩下的豆餅送到養牛場餵牛。」小委說,他家種的15畝大豆都賣給了榨油廠,「價格比賣給糧販子高,一斤多賺了一角多錢。」
臨近春節,榨油廠也進入了加工和銷售旺季。豆油賣得多,大豆用得多,豆餅產得也多,小委每天開著貨車緊忙活。每次,在養牛場碰到父親,倆人也沒工夫閒聊,但笑容掛在父子倆的臉上。
就地一轉化,產品抬身價
「只要油好、奶純、肉健康,誰都 會搶著要!」在榨油車間裡,張金貴拎起一桶剛下灌裝生產線的笨榨豆油告訴記者,看豆油的色澤就錯不了。
張金貴的底氣就來自這條循環的產業鏈條。2017年,張金貴投資2000餘萬元牽頭建起了潤和專業養殖場,500頭身形結實健碩的西門塔爾牛在村邊的大山裡安了家。它們承載起周邊村屯鄉親們的脫貧致富希望,不少原本計劃外出打工的村民,就近走進養牛場紛紛變身「牛廚師」「牛月嫂」。
「想要提高肉價、奶價,那就得讓牛吃好。秸稈是牛的主要飼料之一,給牛餵秸稈,也使秸稈變廢為寶。」保證飼料的安全和高質是張金貴最初的想法。從建成那年起,養牛場春季給周邊的鄉村農戶免費送牛糞漚制的農家肥,秋季收購鄉親們的秸稈、玉米加工成飼料餵牛。
隨著養牛場發展漸漸步入正軌,張金貴又有了更深的感觸:「小富即安肯定沒大發展,把產業鏈多套上幾環、拉得更長些,才可以搶佔市場,帶動更多村民致富。產業『一條龍』調動起來,才是真正的循環產業,才是鄉鎮企業未來的發展之道。」
於是,去年秋天,張金貴承包下延壽縣壽山鄉三星村的笨榨豆油廠。「榨油廠主打的是笨榨大豆油,5升裝零售價90元。」張金貴說,有機牛糞肥種出來的大豆,再加上傳統笨榨工藝,豆油炒出來的菜特別香。節前訂單已經接到手軟,加工都忙不過來。
不光油好,用秸稈和豆餅餵牛,牛肉和牛奶的品質也好。養牛場註冊的「鮮牛林間」品牌,牛肉、牛奶已經走上了市場。
「在這條循環產業鏈條裡,我們實現了植物蛋白向動物蛋白的轉化鏈條搭建,在轉化中,我們的農產品提高了品質,也抬高了『身價』。」張金貴說。
補強產業鏈,做大「牛文章」
拉長的產業鏈把田間地頭、山中牛舍、榨油車間連接起來。和老委、小委父子一樣,周邊鄉村裡不少農戶走進牛舍、車間,成了這條產業鏈條裡不可缺少的一環。
隨著產業鏈運轉,張金貴有著更長遠的規劃,過去養牛場和榨油廠來回跑的他,最近飛了好幾趟三亞。
「三亞的東北老鄉多,他們肯定想念家鄉的味道。不管是當地人還是東北老鄉背後都是巨大的市場,我們在三亞的門店正在打造中。咱延壽、哈爾濱的牛奶、牛肉、笨榨豆油很快就能端上南方市民的餐桌。」張金貴信心滿滿。
在往返三亞和哈市的路上,張金貴還「順道」去山東、河北作了考察。10日,養牛場召開了新年第一次會議。會上,張金貴向員工們說出了企業的未來規劃:「2020年,我們除了要擴大存欄量,還要補強產業鏈條,發展深加工,牛骨做骨粉、牛血做飼料或血清、牛油做火鍋底料、牛心瓣膜做高端藥品、牛皮做時尚穿戴用品,我們的榨油廠還可以開發山核桃油等多種產品,只要我們不停下腳步,未來市場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