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貴在相知,《周易》中的交友之道
(一)
朋儕,讀音péng chái,是朋輩、等輩,同類人之意。
魯迅 《華蓋集·「公理」的把戲》:「以人論,我與王桐齡 、 李順卿雖曾在西安點首談話,卻並不當作朋儕。」
聖人孔子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古人說: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跟同一個老師學習的人為「朋」」;志同道合的人為「友」。
在《周易·繫辭上》有句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意思是兩個人要是志同道合,同心協力,那麼那個力量足以折斷金,同心人之間說的話,味道就像蘭花一樣芬芳。
(二)
人生如何交友,什麼的朋友又值得交往?
2000多年前,孔子曾告訴我們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是告訴我們,多結交正直、誠信、見識廣博的人,是對自己的人生發展有幫助的。
而結交阿諛奉承、曲意逢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無益的。
有一次,孔子向一個抓鳥的老人討教抓鳥的經驗。
老人回答說:「大鳥警惕性高,很難抓,小鳥貪吃容易抓。
不過如果小鳥跟著大鳥就不容易抓到了;如果大鳥跟著小鳥就容易抓到了。
孔子藉此來教導我們:跟從的人不同禍福也就不一樣了。
(三)
《比卦》卦辭說:「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卦大意是說考察佔筮,與人來往要真誠,知道長久不變地堅守正道,沒有災難。不安寧才來,要好好照顧他,讓他得以安寧,後來的會有兇。
《比卦》下坤上坎,坤為地,坎為水。《象》曰:「地上有水,比。」
水地比,水依附在土地上,相互親密無間,因此,「比」在這裡是親近的意思。
從「比」的字形來看,「比」就像兩個人挨近在一起,並列緊靠,一前一後,朝著一個方向走;
如果反過來就成了「北」,就是背道而馳了。
以前講比鄰而居,就含有親近的意思,所謂「遠親不如近鄰」。
北京大學的前黨委書記任彥申在《後知後覺》的序言中寫到:要有聲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義地交往。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的友誼至今傳為佳話。
如伯牙與鍾子期,管仲與鮑叔牙,李白與杜甫,劉禹錫與柳宗元,歐陽修與蘇東坡、辛棄疾與張孝祥,魯迅與瞿秋白等等。
直言敢諫的魏徵看到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
魏徵死後,唐太宗發出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的感嘆!
(四)
臺灣的黃來鎰教授,在日前的兩岸易經分享中,提煉出《朋儕貴乎相知 弗於巧言令色》一文。
黃來鎰先生還從易經:《泰》、《鹹》、《恆》三卦中受啟示,發出「朋友貴於心犀相通,惇誨金蘭,乃其一生之中最珍貴財富」的肺腑之言。
黃來鎰說,《易經》泰卦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鹹卦彖曰:二氣感應以相與。
恆卦彖日:恆久而不已也。
《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朋友踐於心犀相通,人生短暫數十載,所識朋儕或多或寡,倘能知汝之心者,笙磬同音,復有幾人乎?莫因瑣碎誤解而輕言疏遠。
惇誨金蘭,乃吾人一生之中最珍貴財富,讓此生路途弗再孤寂。
古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乃生命成長之旅程碑。
(原創聲明:未經許可,禁止進行刊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載,請通過本平臺留言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