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讓你讀懂古人交友之道,第一句成經典成語,很多人都知道

2021-01-09 小馬讀詩詞

友情自古以來被人們重視,被描述為一副美好的藍圖,男人之間的友情,大多俠肝義膽,愛恨情仇,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為朋友兩肋插刀,可見豪氣幹雲和情真意切,湧現出無數個佳友良伴的感人事跡,當然也出現無數厚黑無恥的反面教材。

古人交朋友貴在相知相得,但遭遇無數背叛和出賣後,友情也不斷的貶值和變色,原先起於微末而不忘於江湖,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害人之心不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諸如此類名言警句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一方面讓我們對美好的友情充滿嚮往,另一方面也告誡人心善變。

老杜一生貧困交加,雖才高八鬥文採斐然,但卻沒有在仕途上有太大的提升,貧困一直與其緊緊相連。在嘗盡人間百味、世態炎涼的苦澀之後,詩人作一首詩,諷刺人情反覆和世態炎涼。

《貧交行》 唐-杜甫

翻手為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令人棄如土。

前兩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得意時稱兄道弟,酒肉兄弟;遇難時,紛紛離開,求助無門。既真實的反映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急速轉變,朝秦暮楚,毫無底線和道德倫理,一切以利為先,翻臉不認人的情況屢見不鮮,朋友反目成仇的事情也數不勝數。

後兩句將古之管仲與鮑叔牙的相交,鮑叔牙不計前嫌舉薦管仲為國相,鮑叔牙對待管仲的這種貧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後相互之間引為知己,惺惺相惜,是英雄重英雄。而如今這種舍私利為朋友的做法和人性光輝,被後人像扔土一樣統統捨棄,丟掉了,真是令人感慨和憤懣,朋友已經淪落為相互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了。

《杜詩鏡銓》指出這首詩「作『行』,止此四句,語短而恨長,亦唐人所絕少者」。這首詩之所以能做到「語短恨長」,是由於它發唱驚挺,造形生動,通過正反對比手法和過情誇張語氣的運用,反覆詠嘆,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韻,吐露出詩人心中鬱結的憤懣與悲辛。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染變了多少人的顏色,也改變了多少人的心靈。剩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皮囊,而詩人恰恰還需要去找尋那份古心,那份友情,那萬裡挑一的靈魂。就恍如那江上的一頁扁舟,不知何時並會被波濤駭浪所吞沒。如果我們有貧賤之交的友情,請千萬要呵護和照看好它,因為不知道何時,它有可能被摧殘和破壞,珍惜珍惜在珍惜!

相關焦點

  • 杜甫一首詩,掀起千年波瀾,創造一個成語,引爆一個話題
    交友這首詩大意是: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間,一會兒像雲的趨合,一會兒像雨的紛散,變化多端,這種賄賂之交、勢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麼地讓人輕蔑憤慨、不屑一顧!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鮑叔牙貧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卻被今人棄之如糞土。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一載,詩人困守長安之時,當時的境況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人飽諳世態炎涼、人情反覆的滋味,憤而借這首描寫交友之道的詩,來感慨交道淺薄,世態炎涼,人情反覆,所謂「人心不古」。吐露出詩人心中鬱結的憤懣與悲辛之情。
  • 魯迅古體詩《自嘲》,「運交華蓋」是何意思?很多人第一句都不懂
    他的很多文章曾入選初中、高中課本。毛澤東主席曾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 古人為何要用豆蔻來形容少女?與一首詩有關,許多人至今不知道
    豆蔻年華是一個漢語成語,這裡的豆蔻比喻的是青春少女,豆蔻年華指的是年齡為13歲的青春少女。但是直到今天,許多人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個成語的意思,在日常的口語或是書面語交流中一直錯用,鬧出了許多笑話。說道豆蔻年華這個成語的來歷,就不得不提到一首詩,這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贈別二首之一》。
  • 一首2200多年前的新婚詩,開篇4字被說書人一改,成一有趣的成語
    成語是漢字詞彙中定型的詞,比起一般的詞語,它往往更加生動、凝練。但很多成語我們雖然經常用,卻並不知道它原本的意思,甚至在長期的使用中,它們變得越來越偏離原意。比如成語「無奸不商」原本的寫法其實是「無尖不商」,本來這是一個褒義詞,形容賣米的商人每次都給客人多加一點米,讓鬥裡米冒尖。後來不知從何時起,就變成了形容商人奸詐的貶義詞了。同樣的,成語「無毒不丈夫」,原本的寫法是「無度不丈夫」,是教誨一個人要有度量。以上兩個成語都是在長期的使用中慢慢「變味」的,而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成語「逃之夭夭」則是被人直接改出來的。
  • 來自蘇軾的趣詩,讀懂再不會說成昨日黃花
    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不少亂用成語的現象。比如成語「望其項背」,出自明代文人朱有燉的《三度小桃紅》,本意是指雖然有一定差距但還是趕得上的,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趕不上。同樣常被用錯的成語還有「耳提面命」,很多人都覺得它是指一個人頤指氣使、為人傲慢,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出自《詩經》的褒義詞,是形容一個人對晚輩或者下屬的熱心教誨。本期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常被用錯的成語,叫做「明日黃花」。很多人不但理解錯了還經常亂用,將它說成了「昨日黃花」。其實古代從來沒有「昨日黃花」的說法,這不過是大家誤解「明日黃花」的意思後衍生出的一個錯詞。
  • 唐伯虎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4局豪邁驚人,最後4字成郭德綱口頭禪
    熟悉郭德綱的人,對於他常念的這首詩應該都有印象。我現在打字打出來這首詩,都能腦補出郭德綱在臺上念這首詩的腔調和語氣。這句詩往往用來謝場,念完就該鞠躬下臺了,既是總結人生經驗,表達一種人生的態度,也是對觀眾,對「衣食父母」的感謝。這句詩最後一句的出處是唐伯虎的名篇《言志》。今天我們就先來品讀這首詩,欣賞完之後,再講郭德綱與這首詩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一首詩只有兩句,卻深得範仲淹讚賞,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詩詞,仿佛浮在書頁上的一彎殘月,即使你合上書卷,也會在你內心灑下一道道似水光亮;詩詞,仿佛一方小軒窗,窗裡的人對鏡貼花黃,窗外的人早已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詩詞,仿佛一株雨後芭蕉,憂愁的雨滴滑落在黃昏,嘆息聲,隔窗點滴到天明。詩詞文化,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 金代最著名的一首詞,堪比宋詞,第一句流傳至今成千古絕唱
    宋詞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句子有長有短,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著名的宋朝詞人有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人,影響範圍非常廣,同時對遼金的文化影響頗深,其中金代最著名的一首詞,堪比宋詞,第一句流傳至今成千古絕唱。
  • 要看懂鄭板橋的畫,先讀懂他這首經典詩,短短28個字道盡一生傲骨
    鄭板橋的「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心中之竹」不知道讓多少人茅塞頓開,卻原來,畫竹可不簡簡單單是畫竹本身。那到底怎樣才能畫好竹子呢?畫竹到底有沒有什麼要訣呢?鄭板橋有一首詩,解答了世間之人的這些疑問。這就是那首著名的《竹石》:《竹石》清代: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是小學生必背古詩之一。
  • 李白很瀟灑的一首詩,第2句俗不可耐,最後14字卻狂放到極致
    想不明白,也不需要想明白,李白用他天縱的才華,為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厚的精神食糧,我們也不必考慮他的才華究竟出自何方,就和我們無須知道李白具體的出生地,死亡地是一樣的。這些具體的事物都無損於李白的光輝,他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無處不是其生之地,無處不是其死之地。想要讀懂李白,我們只需要深入進去,深入進他的精神與心靈,而通往他心靈的橋梁也很顯然,就是詩歌。
  • 朱熹的一首詩流傳久遠,看似歌詠春天,卻暗含深意和哲理
    下面這首詩雖然也是描寫春天的好詩,不僅流傳久遠,而且詩感強烈,讀來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詩其實還有更深的含義,同時哲理性也很強。原文:《春日》 宋代 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是宋朝人,從小聰慧過人,十九歲就考中進士。
  • 駱賓王的《詠鵝》第一句只有三個字,卻是一首五言古詩?
    我們要清楚一點,後人對前人詩歌創作的分類,都是總結、歸納,也就是說你寫了什麼,後人在整理的時候,再根據大數據制定出規則來區分。 不遵守平仄格律的,排除近體詩,即為古體詩;長短不一者,排除近體詩,即為古體詩;押韻不合規者,排除近體詩,即為古體詩;對仗不合格者,排除近體詩,即為古體詩。 這首詩起句只有三個字,在詩歌分類中屬於雜言詩(句子長短不一,沒有規律性),再加上律句之間互相獨立,所以毫無爭議地歸入古體詩。 為什麼說它是律古呢?因為它的單句都使用了律句。
  • 杜牧《山行》中,經典的兩句詩,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杜牧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這首詩,非常有哲理。這首詩的詩的題目叫《山行》。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不是坐在那兒看山,也不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定要登上山,而是一邊走,一邊欣賞山中的美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遠上寒山石徑斜」。
  • 原來蘇軾貢獻了那麼多成語,你都知道嗎?
    蘇軾作為北宋第一大V,大文學家蘇軾除了是段子手、吃貨、技術宅、時尚先鋒外,還是成語的高產者,不數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那麼多成語都出自他的詩詞。 今天咱們就歷數一下蘇軾貢獻的成語。
  • 這首詩開頭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卻被後世用來形容私密事
    對古詩詞,很多學家往往評論某一首詩「有句無篇」或「有篇無句」。有句無篇意為一首詩有警策之句,卻在結構上不夠渾融;而有篇無句則是結構渾融,感情貫通,但缺少了點睛之筆,沒有傳世佳句。上等好的詩詞往往是有篇有句,甚至很多詩詞往往開篇就是驚豔之句。
  • 那些因為一首詩而流傳千古的人,你還知道誰?
    崔顥——《黃鶴樓》話說李白登黃鶴樓,見眼前景象,本欲賦詩,因見崔顥之作——《黃鶴樓》,為之斂首,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故事記載於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至今未知真假,可能是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是,李白作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的確從未寫過黃鶴樓,但很有意思的是,他有一首詩——《鸚鵡洲》,卻是與如出一轍。
  • 本是杜甫諷刺成年人難尋友誼的詩作,卻演化出形容手段高深的成語
    不過令詩人們沒想到是,在自己的詩歌創造中,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成語典故,例如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貧交行》。《貧交行》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詩人,被人稱作詩聖的杜甫。提及杜甫,其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作,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到「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總能帶給我們一種「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感覺。
  •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 蘇軾高雅的詩句流傳成了俗語,他的演變成了成語,意思卻大相逕庭
    宋朝有兩位詩人,各寫了一首詩,裡面的名句流傳千古,經常被引用,用著用著就變味了,跟人家詩人當初的意思完全不同了。這兩位詩人,一位是北宋文壇領袖蘇軾,一位是南宋著名詩人葉紹翁。說到蘇軾,大多數人都想到他的詞,因為他的詞被尊為宋詞的高峰,有著大江東去的豪邁。
  • 李白很肉麻的一首詩,28字「吹捧」楊貴妃,開頭兩句成千古名句
    李白作為唐代鼎鼎大名的詩人,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後人稱他為「詩仙」,李白寫的詩有多厲害?看看教科書中李白作品出現的頻率就知道了。毫不誇張的說,李白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但李白的詩依舊受人追捧,獲得了無數人的讚美。